据新华社北京7月4日电 记者 沈虹冰 胡锦武 陈 晨 郭 强 井冈山和宝塔山,一南一北,因一条二万五千里长的红飘带紧紧连在了一起。今日两地,绿意葱茏,早已“旧貌换新颜”。 旅游旺季来临,50岁出头的农家乐老板彭夏英变得更忙了。 这位井冈山茅坪乡神山村曾经的贫困户家里,一拨拨游客接踵而至。 1600多公里之外,延安安塞区“80后”青年赵洋洋在鹿舍里忙碌。刚刚摘下贫困帽的年轻人雄心勃勃,计划着用互联网把鹿茸产品卖出大山。 看似并无交集的两个人,命运之变的背后,映衬着同一曲奋进的时代凯歌。 2017年2月,革命摇篮井冈山在全国率先宣布脱贫“摘帽”;2019年5月,革命圣地延安整体告别绝对贫困。 从井冈山到宝塔山,两片红色土地的脱贫之路,见证着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 不忘初心:“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 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摇篮。1927年,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启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光辉起点。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党中央前后13年以延安为中心领导全国革命。 “我们要永远珍惜、永远铭记老区和老区人民的这些牺牲和贡献”“把老区发展和老区人民生活改善时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 党中央从没忘记!井冈山与延安等老区先后脱贫,中国共产党人忠实践行“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的庄严承诺。 盛夏已至,延安迎来一年中最美的时节。 “党的政策不得了,建起大棚有医保,娃娃们的烦恼没有了……”坐在搬入的新家,延安吴起县脱贫户张春振自编的信天游唱得响亮。 透过窗户向外望去,吴起胜利山上游人如织,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高耸入云。84年前,一支肩负着民族救亡使命的队伍落脚于此,开启了一段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光辉征程。 时光荏苒,在这支队伍曾经战斗的地方,如今处处换了模样。 站在历史发生地回望历史,来时的路会看得愈发清晰。 井冈山朱砂冲林场行洲村一栋古朴的老宅前,时光仿佛凝固。 房檐下,单字一尺见方的标语——“红军是为劳苦工农谋利益的先锋队”,虽历经风雨,仍清晰可见。 这是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自身初心和使命朴素的概括。 “加快老区发展步伐,做好老区扶贫开发工作,让老区农村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里,中国共产党人的郑重承诺。 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谭虎娃说,坚持党的领导,既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证。革命老区陆续脱贫,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的结果。 从井冈山到延安,党旗始终高擎在脱贫攻坚的最前线。 “我们选派了112名扶贫第一书记,3000多名党员干部驻村帮扶。”井冈山市委书记刘洪说,正是在党的领导下,井冈山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取得脱贫攻坚战的首场胜利! 1784名干部驻村担任第一书记,1546个驻村工作队直插一线,3.74万名干部开展联户帮扶……在延安,告别绝对贫困后,干部们没有松口气,仍扎根于山山峁峁之间。 “党的领导是我们最大的政治优势,也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制胜法宝。”延安市委负责人说,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革命先辈,才能继续一往无前。 永远的使命: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数十年来,井冈山市从“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只有5条羊肠小道的穷乡僻壤起步,建成了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延安市的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0.66%,从沟壑纵横、生态脆弱、“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变成了国家森林城市、卫生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 沧桑巨变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担当和气魄。 无论时光流转,始终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是共产党人不变的本色。 延安宜川县云岩镇庄头村的王建峰,在镇党委书记马伟伟耐心地帮扶下,两个女儿得到教育扶贫资助,顺利完成学业。靠着政府提供的3.58万元帮扶资金,他盖起了3间砖瓦房。马伟伟还帮王建峰找工作,这位曾经的“金牌厨师”再次上岗。 “如果不是党员干部一次次上门帮我解决困难,我咋能过上这样的光景!”如今的王建峰扬起了信心的风帆。他说,党和政府给了太多太多,剩下的,就得靠自己的奋斗! 千里之外,与王建峰素不相识的吴云月,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 在井冈山茅坪乡坝上村,吴云月一大早便起床准备“红军餐”。早年丧偶后,她含辛茹苦将儿子抚养成人。后来,乘着脱贫攻坚的春风,她积极参与村里“红军的一天”培训接待,去年纯收入达1.5万元。 “党员帮、群众干,脱贫致富能实现。”在井冈山和延安,记者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话。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甘苦,一起用汗水浇灌出了红彤彤的光景。 “牢牢依靠人民,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是老区脱贫的重要启示。”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授王涛说。 信仰的力量:既是精神家园,更是美丽幸福家园 行走在井冈山,人们常会看到一群身着红军服、头戴红军帽的人,在蜿蜒山路上有序行军,在烈士墓前深情缅怀……许多前来参观学习的人说,在井冈山,他们感受到一次次心灵的震撼,经历了一番番精神的洗礼。 凤凰山的窑洞外、杨家岭的党旗下、为人民服务广场张思德烈士的雕像前……同样的心声也在延安激荡。 这是一个颇为特殊的课堂。延川县永坪镇赵家河村的知青林下,来自陕西各地的48名“80后”处级干部正在学习充电。 “在杨家岭、南泥湾、枣园,被‘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时代情怀打动;在赵家河,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感悟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38岁的西安市鄠邑区委组织部部长闻其伟语气铿锵。 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红色圣地,是一代代人的“精神补给站”。 近3年来,井冈山红色培训班次、培训学员人数一直保持50%以上的增幅。在延安,每年前来接受红色教育的党员干部达30万人次,其中青年干部超过半数。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授陈胜华说,“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根,也是井冈山率先脱贫“摘帽”的力量之源。 伟大精神的感召,已化作老区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劲动力。从井冈山的浓密竹林,到延安的山山峁峁,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一座座美丽的幸福家园正在崛起。 “革命摇篮和革命圣地,既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远的精神家园,也是人民的美丽幸福新家园。”延安市委理论讲师团团长安振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