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全民动员大灭钉螺的场景 |
|
20世纪7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赤脚医生为农民诊治疾病 |
|
20世纪50年代全国卫生模范单位——白沙居民区居民在擦玻璃窗 |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宁波人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2018年,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1.61岁,比全国平均水平(77岁)高出4.6岁。 数据背后,是70年来医疗卫生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1952年,以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全国上下拉开序幕。宁波,在“跟进”与创新中,守护百姓健康。 王 佳 1 在江北德记巷口,有一面刻着毛主席有关爱国卫生运动题词的墙,这是宁波为数不多的有关爱国卫生运动的城市印记。 1952年初,美国侵略者不顾国际公法,在朝鲜战场和中国边境海防地区使用细菌武器。 是年4月9日晚,一架国民党飞机袭击城区,撒下大量染有细菌的鸡毛、昆虫等杂物。当晚,全市紧急出动2万余人搜索带有细菌的物品,防止细菌蔓延,揭开以反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序幕。 市卫生防疫委员会成立市防疫指挥部,抽调1000余名干部深入居民区、工厂、学校,发动群众。选拔群众卫生积极分子,组建了27支防疫灭菌队伍,开展消灭“五毒”(蚊、蝇、鼠、臭虫、跳蚤)工作。在运动期间,广大市民共灭鼠12万只,清理垃圾瓦砾4.28万吨,疏通阴沟、下水道1700余条,拆除家庭厕所7680个,新建公共厕所33座。 为了保证卫生工作经常化,全市整顿、健全基层群众卫生组织,制定爱国卫生公约,实行卫生竞赛等制度。为了搞好卫生,让每个社区医生领受爱国卫生运动任务,每天上午给居民看病,下午去社区帮助大家一起搞卫生。 20世纪50年代初,白沙居民区里有全市最大的水产公司,是全市水产品供应基地,蚊蝇成群。公卫医生和社区居民共同努力,持续不断改善卫生环境。白沙居民区成为“全市第一个无蝇区”,于1952年11月获评全国卫生模范单位。 那个年代,宁波还没有自来水,老百姓喝的是水缸里的“天落水”,蚊子喜欢在此繁殖孑孓。公卫人员和居民采用比较生态的办法,通过在水缸里养爱吃虫子的鱼来保持水体清洁。 2 新中国成立前,宁波和许多地方一样,血吸虫病、血丝虫病、钩虫病、疟疾、肺吸虫病、姜片虫病、麻风病等都有不同程度流行,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血吸虫病尤甚。 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钉螺,当时遍布宁波各地,田边、水沟、竹林,甚至石头缝里也有。1954年,专区进行螺情和病情调查。据1955年底的统计,血吸虫病流行区域涉及240多个乡镇,患者约9万人,受到严重威胁的有74.1万人,最严重的村有44.8%的人受到感染。 如何打赢这场仗?根据中央精神,1956年3月,地委公布《1956年到1967年全区农业发展规划(草案)》,进一步强调自1956年始,在5年内基本消灭血吸虫病;要求做好预防,管理好水源和粪便,结合兴修农田水利消灭钉螺,同时加强治疗。 宁波的血吸虫病流行县、乡都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工作规划,建立专业防治机构,安排较大规模的调查摸底和防治干部培训,开展宣传教育和防治试点。 在随后的半年多时间里,各地累计培训958名医务干部、9318名防治骨干;有87个乡镇631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粪便纳入管理,群众基本不到江河清洗粪具,不在有钉螺的池塘内洗澡。同时,结合兴修水利,用土埋方法消杀钉螺面积104.9万平方米,用药物、放火烧、开水烫等办法消杀钉螺面积2.3万平方米,捕捉钉螺250公斤。1956年,共治疗血吸虫病患者5770人。到1957年9月,又治疗6000多人。 消灭血吸虫病,是宁波广大干部群众与自然界“瘟神”进行的一场持久斗争。 为了改善卫生环境,更好地防治血吸虫病等流行病,各地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点落实《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的消灭“四害”和危害人民最严重疾病的要求,在1958年形成高潮。 是年1月,我市部署除“四害”突击运动,成立除“四害”指挥部。一场以铲除苍蝇孳生地和消灭过冬蚊蝇为重点的清理行动展开。漏缝的石板阴沟被改成密封的双层石板阴沟,在容易孳生蚊蝇的地方定期会有消毒员洒上杀虫药。 市民参与除“四害”热情很高。据市卫生志记载,1958年,全市灭鼠34.2万只。男女老少还集体出动灭苍蝇,连小学生也人手一只苍蝇拍,上学路上看到苍蝇就打。 除了搞卫生,灭病保健工作是爱国卫生运动的重点。1958年到1965年间,对19.8万人进行血液、粪便检查,查出并治疗疟疾、丝虫病、钩虫病患者7000余人。到1965年,老市区基本上消灭了这三种疾病。 3 在中国爱国卫生运动开展65周年之际,世界卫生组织向中国政府颁发“社会健康治理杰出典范奖”,表彰爱国卫生运动取得的辉煌成就。 颁奖致辞中提到,中国爱国卫生运动,在许多领域激励着其他国家,为政府各部门、各机构以及社区携手合作,共同解决最紧迫的公共卫生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其中,远在世界其他国家开始讨论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之前,中国就已经制定出了一套解决这些问题的框架。远在世界其他国家认识到以人为本的初级卫生保健的重要性之前,中国的赤脚医生就已经在向社区提供这种保健服务。 时间回转到1958年,宁波少数地方开始出现合作医疗的萌芽,而成长壮大始自1968年。这年9月和12月,毛泽东先后批示上海市川沙县(今为上海市浦东新区)江镇公社赤脚医生和湖北省长阳县东园公社合作医疗的调查报告,极大鼓舞了群众办医办药的积极性。 是年10月,地、市卫生工作会议召开,对中央和毛泽东的有关卫生工作指示作了传达和贯彻部署。随后,宁波各地掀起兴办合作医疗、培养赤脚医生的热潮。 1969年7月1日,市郊慈东公社红心大队率先开办合作医疗,随即各县纷纷采取队办、社队联办、社办等方式在农村举办合作医疗。1970年1月31日,中共中央转发《关于南方十三省、市、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会议的情况报告》,提出要普及合作医疗,充分发挥赤脚医生的作用。这进一步推动了宁波合作医疗的发展。 到1976年5月,宁波5078个生产大队中实行合作医疗的有4000多个,占总数的78%左右,拥有赤脚医生9800多人。特别是宁波市,所有的生产大队恢复了合作医疗,并建立起一支拥有350多名赤脚医生和300多名卫生员的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初步形成平战结合、防治结合的医疗卫生网。 为了提升农村合作医疗水平,1976年,中共宁波地委决定建立赤脚医生大学,并筹办“五七”医学院,大力培养赤脚医生和基层医药卫生人员。 随着合作医疗和赤脚医生的推广,宁波的农村卫生面貌得到明显改善。到1974年,各地先后投资100多万元,新建和扩建农村卫生院和公社卫生所205处,使农村卫生院、所病床数占城乡病床总数的42%以上;建造近4000座无害化厕所,3000多口无害化粪池,实行粪便集中管理;修建大量水井、饮水塘,饮水条件不断改善;钩虫、“流脑”“乙脑”、丝虫、白喉等地方病和传染病发病率显著下降,血吸虫病也于1972年5月基本被消灭。许多群众高兴地说:“农业合作化挖了穷根,合作医疗挖了病根。” 关注小环境,共享大健康。从当初的清除垃圾、瓦砾、填埋污水河,至后来的除“四害”、防疫病、改厕所……改革开放前,爱国卫生运动从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事入手,一点点改变卫生习惯、改善卫生环境、保障人们的健康。 如今,爱国卫生运动的重心从治理环境卫生向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打造健康城市方面转移。但守护居民健康的初心,一直没有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