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7月08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一场外来有害生物防治持久战

大图:飞机防治草地贪夜蛾。
小图:被草地贪夜蛾啃噬的高粱。
(孙吉晶 摄)

    记 者 孙吉晶

    通讯员 翟 婧

    今年1月,原产于美洲的草地贪夜蛾在我国云南省首次被发现。

    4个月后,我市余姚黄家埠镇十六户村玉米地首次发现草地贪夜蛾幼虫。

    之后,宁海、象山、奉化等地相继发生草地贪夜蛾危害。

    面对突发虫情,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各级农业部门迅速启动应急机制,组织布防,落实防控举措,一场阻击战已全面打响。

    这只“幺蛾子”来势凶猛

    今年4月,余姚黄家埠镇十六户村村民陈宝铨种了1亩地的玉米。这1亩玉米以鲜食为主,7月中旬可以采摘。令陈宝铨没有想到的是,5月24日,玉米地发现了草地贪夜蛾幼虫,玉米秆被这群“幺蛾子”吃得七零八落。这是草地贪夜蛾在我市首次被发现。

    上月底,记者来到陈宝铨的玉米地,看到玉米长势较为旺盛。老陈说,好在防治及时,玉米基本保住了,产量影响不大。

    离玉米地几十米开外,是一片高粱地。十六户村一带的农民有种植高粱的习惯,成熟采收后的高粱,大多被用来制作高粱酒。

    陪同采访的余姚市植保站站长冯新军走进高粱地。过了一会,他从地里拔来了一把高粱秆,上面爬着几条草地贪夜蛾幼虫。记者看到,草地贪夜蛾幼虫呈全身黑纹,长约两厘米。“近期发现草地贪夜蛾已经转移到高粱上进行危害。”冯新军说。

    虫情发生后,余姚市农业农村局组织技术人员成立了两个调查小组,联合乡镇、街道农技力量,对各乡镇、街道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进行实地踏畈,全面开展虫情普查。经调查汇总,到7月4日,余姚全市受害的玉米面积达4000亩,占春玉米种植面积的30%,主要涉及黄家埠、泗门、小曹娥、临山等姚西北乡镇,为害田块平均被害株率为6%,严重田块被害株率达12%。此外,高粱受灾面积在1000亩左右。

    宁海力洋镇农户董昌华最近很烦恼,种了10多年玉米,今年头一回碰到大面积的虫害,十来亩玉米地,一半以上受到草地贪夜蛾侵食,玉米减产已成定局。

    在宁海国盛农场生产基地,300亩连片种植的玉米也不同程度受到虫情危害。基地管理员张金朝反映,上月10日,农场采取人工第一次防治,但虫害没有得到控制,为此,他们请了专业公司进行飞机防治。

    草地贪夜蛾来势凶猛,虫情蔓延迅速。市农技推广总站植保科科长许燎原表示,这是一种非常“贪吃”的迁飞性害虫,能把整株的玉米叶片啃得“千疮百孔”,还会蛀食玉米芯,严重的造成玉米死亡,进而导致玉米减产甚至绝收。

    据许科长介绍,宁波是草地贪夜蛾迁飞的过渡区,是害虫北迁南回的桥梁地带,防控地位重要。切实压低宁波本地虫口基数,既是保障本地玉米生产安全的需要,也有助于控制该虫向北大量迁飞,减轻北方玉米主产区的防控压力。

    据市农技推广总站提供的数据,截至7月4日,我市9个区县(市)的26个乡镇出现了草地贪夜蛾虫情。

    由于草地贪夜蛾是新传入的外来物种,我市采取挂图等形式进行科普宣传和专业培训,做到精准识别,推动群防群控。市本级和余姚、宁海、鄞州等地举办技术培训班,向农技人员和种植大户讲解识别要点和防控技术。

    为增强防控的时效性和主动性,我市结合系统监测和田间普查,在象山、宁海、慈溪和鄞州4个病虫区域观测站布设固定监测点,严密开展日常系统监测。并在全市所有区县(市)布点开展性诱监测,达到监测全覆盖,不留死角。

    我市还积极与农作物病虫害专业防控组织、省级农药应急储备单位联系,落实应急队伍和防控物资准备。余姚、宁海和慈溪等草地贪夜蛾发生地区,抓住低龄幼虫防治的关键时期,由专业化防控组织开展应急防控。宁海在应急防控中,采取政府集中采购方式,安排专项资金购买防控药剂。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开展应急防控面积8161亩,平均防效90%以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从目前我市和周边地区的情况反馈来看,只要方法得当、措施有力,草地贪夜蛾虫情是完全可防可控的。

    外来生物频频入侵我市

    草地贪夜蛾,只是危害我市的外来有害生物之一。

    在不少市民的印象中,加拿大一枝黄花、福寿螺、松材线虫等,都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影响,有的还危害不轻。

    专家表示,外来生物入侵的方式主要是自然扩散、人为引种以及随人类活动,其中人为因素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国际社会交往与国际贸易与日俱增,外来有害生物随流动的人口、动植物及其产品跨国扩散的情况也日趋严重,其传入风险也越来越高。

    原产于北美的加拿大一枝黄花,20世纪30年代作为观赏植物引进栽培于上海、南京一带,后逸生野外成为杂草。加拿大一枝黄花适生范围广、繁殖能力强,且缺少天敌控制,扩散速度极快,易形成大面积单一优势种群,严重抑制了入侵地本土物种生长。

    我市位于浙江东部沿海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十分适宜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生长和繁殖。1996年,我市在北仑区荒地上首次发现加拿大一枝黄花。此后,通过交通活动

    和风力传播,加拿大一枝黄花迅速扩散,从公路、铁路两侧向农田周边、废弃果园、居民生活区、山坡、海涂等区域蔓延。

    我市建立了10多个监测与防控示范区,从化学防治、人工和机械防除、压缩生存空间以及将加拿大一枝黄花加工成饲料、成型燃料、食用菌替代基质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总结并提出了一套较为科学实用的综合防治及利用对策,从而有效遏制了加拿大一枝黄花的传播速度。经过多年的防控,加拿大一枝黄花总发生面积与重发生面积比高峰年同比下降79.4%和97.8%,普遍出现细化、矮化现象,与本地物种共生趋势明显。目前,全市加拿大一枝黄花多以零星发生为主。

    福寿螺是对水生和湿生农作物影响很大的田间新害虫,2003年被国家环保总局列为16种“危害最大的外来物种”之一。上世纪80年代末,福寿螺作为特种水产引入我市,因口感不佳,且又是广州管圆线虫的寄主,逐渐失去了食用价值,被弃之田间。不曾想,福寿螺繁殖力强,扩散和蔓延速度快,到2007年,我市福寿螺扩散面积达到33万亩,并对部分地区的水稻、茭白等水生作物造成了一定危害。

    据农业植保技术部门田间调查,近年来,我市福寿螺扩散蔓延的趋势未变,但由于防控处置措施得力,重发面积极少,未形成实际灾害。

    松材线虫病被喻为松树的“癌症”,其危害程度可想而知。20世纪90年代初,松材线虫病入侵甬城,并不断蔓延,大片葱郁的松林快速枯萎、死亡。

    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检疫性病害,在上级部门的指导、支持下,我市严阵以待,相关区县(市)通力协作,打响了一场大规模的松林保卫战。

    从1999年最高峰的60万亩、350万株,到近年基本控制在8万亩、8万株以下,我市松材线虫病防治取得了发病面积和病死树“双下降”目标,尤其是保住了一批上百年树龄的古松树,这一成绩来之不易。但受气候、环境以及疫木流通等多种因素影响,松材线虫病疫情反复因子仍然存在,彻底治愈难度大,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综合防控,方为上策

    市农技推广总站副站长周志峰表示,外来有害生物一旦传入,很难通过应急防控将其种群消灭,之后会逐渐成为当地一种常发性有害生物。因此,要将应急防控与综合防控相结合,使其种群数量控制在“不成灾”水平。

    综合措施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生态控制。在本地寻找外来物种的天敌,利用天敌抑制外来有害生物的种群发展,或使其融入当地生态系统和生物链中,通过生物多样性将有害生物的种群密度控制在低水平。

    福寿螺防治初期,一般使用药物在田间撒施。但是,受福寿螺生活习性及生存环境等因素影响,常规化学农药防治不仅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且会因为治螺药剂的大量使用,污染农田、河道等生态环境,杀死甲壳类、贝壳类水生动物,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

    养鳖治螺,是我市农技人员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摸索出来的一种有效防控福寿螺的生态模式。养鳖治螺的范围从最初的茭白田推广到水稻田,为整个产业的持续发展拓展了空间。从经济效益来分析,茭白田套养的甲鱼销售价格不菲,一般每公斤售价在300元以上。绿色生产模式也提高了茭白的品质和附加值,亩均经济效益在3000元以上。据奉化区植保技术部门调查,养鳖治螺示范防控区与常规区域相比,可减少使用化学农药1次以上;示范防控区福寿螺田间发生密度为每平方米0到3头,而常规区域平均密度为每平方米3到8头。

    二是综合利用。对具有资源化潜力的外来有害生物,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化敌为友、变废为宝”。如加拿大一枝黄花含有较为丰富的纤维资源,切割粉碎后可作为造纸、筷子或快餐盒的原料。象山县植物保护检疫站在开展相关研究时发现,采用30%的加拿大一枝黄花加玉米芯培育金针菇,可节约生产成本近一半。

    绿色,是现代农业追求的生态底色。在采访中,几位专业人士都提及了生物多样性对抵御虫害的重要性。

    近日,浙江省有关部门下发了草地贪夜蛾应急防控技术方案,提出要充分利用浙江玉米与非禾本科作物间作套种的作物布局,发挥我省生物多样性的自然优势,保护农田自然环境中的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形成应对草地贪夜蛾的生态阻截带。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