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7月09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路蒋勋

    李建军           

    早早起床,开车上班,开启一天的忙碌。车上的时间很单调,还好FM105.2每天都播放《蒋勋给青少年说红楼》。蒋先生学问博大,温文尔雅,声音充满磁性,伴着他那不急不缓的解读声,心情会格外愉悦。

    因为节目开始时间是在6点35分,所以每天提前10分钟起床。又因为车程只需要15分钟,为了多听一段先生的声音,看见前面绿灯明明还有10秒,就慢慢踩刹车,停下来一边等红灯,一边享受这美好的慢时光。

    其实与蒋勋先生结缘是在十年前,网上买书,为了凑单买了一本《苍凉的独白书写:寒食帖》,是先生讲解天下第三行书——苏轼的《寒食帖》。关于苏轼的字,且不说一般人欣赏不了,即便是练字有年的人也难以理解其中妙处,甚至苏轼自己也嘲笑“石压蛤蟆体”,写得扁而肥。我练字已十年有余,也曾翻过苏轼的字帖,没有一张帖能静下来读,直到遇到蒋勋先生。他解读苏轼的字,眼光独到。先生认为,《寒食帖》不能单看某一个字,整个篇章一起看布局,才感受得到交响曲乐章般庞大壮阔的配置,感受到创作者行走于文学与书法之间惊人丰富的魅力。蒋勋先生从《寒食帖》中读到了一个在自我调侃、自我嘲笑里超然豁达的苏轼。

    这种深刻的领悟源自蒋先生自己曾有幸得见真迹,且有老师在旁指导欣赏。我读先生的解读文字,有一种天朗气清的感觉,对于书法内涵的美有了一番新的领略。

    沿着书法这条路,我又读了蒋勋先生的《汉字书法之美》。他以身、心、灵感知的视角切入书法这个古老话题,将书法之道与现代人身心灵调适相结合,寻找被遗忘的汉字记忆。他将汉字书写历史以及理论知识讲得娓娓动人,真是爱之不尽。印象最深的是讲“波磔与飞檐”,自己以前临写《九成宫》,往往陷入僵化的格局,没有对书法传统进行梳理,所以写“一”像一根木棍。沿着蒋先生的讲解,去看书友的字,看历史上书法家的字,才发现这个横笔真是万种风情,才知道书法的第一步有多难,又有多生动。而这一画可谓道之本源,由此才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之后,在友人推荐下又看了蒋先生的《艺术概论》。我对美学的喜爱源自大学时看了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蒋勋先生的《艺术概论》不像教科书一板一眼,或是玄之又玄的理论,而是别开生面,充满浓郁的抒情味。这种浪漫色彩,也许正是基于先生诗人、小说家的本色。

    之后呢,又看了先生的《舍得舍不得:带着〈金刚经〉去旅行》。其时,自己正处在人生转折点,留在原单位是多年的积淀、成就,离开就一无所有,重新开始。舍得舍不得?书中有一段写蒋先生自己多年前游黄山,得一歙砚,“我喜欢这样没有雕饰的砚,仿佛随时回到溪涧,还是一块石头,等待溪水回荡”。文人喜爱砚台并不出奇,可把喜爱的缘由写得如此朴实动人,确实难得,文字和砚台一起返璞归真了。而我自己呢,也愿意做这样一块砚台,去留无意,随遇而安。这个故事似乎是我人生的答案,这本书的书名也成了我这几年每日必修的一堂课。参悟舍与得,渐渐看破、看淡、看散。

    其实,陆陆续续还看了蒋勋先生其他不少书,如《生活十讲》《吴哥之美》《此时众生》等。回头看这一路对蒋勋先生的阅读,也知道先生“博而不精”。他从未在某一领域进行理论式的研究,不对某一作品做理论式的肢解,而是以生命体验来证悟,获得人事的美好本质,才不至于死于章句。也正因为这种直指人心的直觉经验写作,让书中的每个字都有人世的温情。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