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美丽家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7月10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潘国贤: 年痴心制作纪念封

潘国贤在查阅资料。(孙吉晶 蒋攀 摄)

    今年74岁的潘国贤从小就是名集邮爱好者。2003年,为纪念宁海籍历史名人王锡桐领导的起义100周年,他第一次精心设计了一枚王锡桐起义纪念封。

    从此,潘国贤一发而不可收拾,走遍宁海所有乡镇和数百个村庄,收集第一手资料。16年间,他精心制作的《宁海历史名人系列纪念封》已有51人共计52枚,弘扬了优秀地方文化,扩大了宁海的知名度。许多人说:“这样的纪念封,既有纪念意义,又有收藏价值!”

    今年5月底,宁海县档案馆收藏了潘国贤的52枚《宁海历史名人系列纪念封》,并为他颁证。

    记 者 孙吉晶

    通讯员 王 方 华建平   

    他是一介农夫,却更像一个学者

    走进潘国贤位于宁海县白石村的家,给人印象深刻的是满屋子的书。书房自不必说,卧室的床头柜上,是他正在翻阅的崇祯《宁海县志》,连卫生间里的搁板上,也放着他主编的《白石村志》。潘国贤爱好读书,早在2003年,他的家庭就被评为宁波市第二届农民读书节“百户农民读书家庭”。

    虽是一介农夫,但潘国贤精通文史。年轻时,他担任过村办企业厂长,后来又当过多年的白石村村委会主任和党支部书记。

    说起潘国贤痴迷地方文史,还要从宁海城东有名的古典园林“梦园”说起。潘国贤从小在梦园一带长大,那“瘦、透、皱”的假山,已经成为他童年的记忆“硬盘”。1986年,有村民在造房子时,发现一座古墓。潘国贤凭着丰富的文史知识,感到此墓年代久远,就一面叫村民停止施工,一面上报文物部门。文物部门赶到后,出土了东汉陶罐,这是县城地区出土的最早文物。原来的史料记载着,宁海县城最早人居史开始于公元549年,南朝梁将军田什筑广度里。潘国贤的上报,把县城人居史推前了500余年。但谁能知道,为保护发掘现场,潘国贤整整守护了四夜五天。

    30多年来,潘国贤把业余时间都投到地方文史的挖掘、整理和保护上。宁海县公布的66个文保单位、文保点他都走访过,并为360多个村的古建筑、祠堂、古桥、古树等拍照存档。他做这一切,全部自费。

    担任白石村村委会主任时,潘国贤花两年时间主持编写村志,并于1993年出版。《白石村志》成为全国第二部正式出版的村志,2016年被评为《宁波市十佳村志》。这让潘国贤颇为自豪。

    1997年,潘国贤被评为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

    方寸之间,弘扬地方文化

    从初中开始,潘国贤就爱上了集邮。60多年来,他珍藏了上千套邮票。潘国贤从不舍得卖掉,即使是家里急需钱的时候。

    能不能把集邮和弘扬地方文化结合起来呢?潘国贤灵光一闪。

    2003年开始,潘国贤把目光瞄向《宁海历史名人系列纪念封》的设计、制作、发行上。希望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纪念宁海乡贤,弘扬优秀地方文化。

    别小看一枚纪念封,真要设计制作也颇费周折。首先要选择名人,潘国贤反复梳理甄别,精选那些具有宁海精神特质的先贤,撰写介绍文字。纪念封只有巴掌大,文字要求精炼准确,能真实反映人物的生平、作为、气质,潘国贤学历不高,他翻阅大量史料,反复斟酌修改,精益求精。

    潘国贤说,制作纪念封之前,先要整理文字材料。有些历史名人县志里的记录只有几十个字。为此,他要深入历史名人出生的村庄去寻找第一手资料。

    如何在硬币大的邮戳上设计富有纪念意义又符合人物特征的图案,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选择头像或是选择风景,潘国贤颇费心思。最后是制作印刷。每制作一枚这样的纪念封,要投入两三千元,开始时都是潘国贤自掏腰包,后来得到县邮政局支持,他只出少部分费用。纪念封印出来后,潘国贤还特意赶到乡贤的故乡或纪念地,盖上当地的邮戳,然后分寄给众多同好。

    到2017年,潘国贤已制作、发行了宁海历史名人纪念封51人52枚,构成了一个系列。这些乡贤既有胡三省、方孝孺、王锡桐、柔石、潘天寿等如雷贯耳的大名人,也有只在某一领域扬名、并不广为人知的仁人志士。潘国贤因这些名人的丰功伟绩或高风亮节,不辞辛苦,为其发扬光大。如民族英雄洪式琮是香山洪家村人,从小喜读兵书,爱好习武,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中武举人,官至中营千总。鸦片战争中,英军进犯定海,定海三总兵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壮烈殉国,洪式琮率残兵与敌肉搏,手刃数十,自己也身中数弹,仍蹶跃四次,死战不退……潘国贤感其义勇,又是到洪家村访耆宿,又是赴舟山定海鸦片战争纪念馆查资料,终成《民族英雄洪式琮殉国165周年纪念封》。过去,世人只知“定海三总兵”,但随着洪式琮纪念封的发行,定海保卫战再添英雄群像。

    白石村因村中有“白石头”古井而得名,此井旁置放一偌大白石,多少年来,石在井丰,已成为县城一处著名地标。但关于此石来由,民间说法莫衷一是。潘国贤根据史实,考证出此石来自宁海历史上最高功名——探花卢原质白玉书堂,距今400余年。并为此制作《探花卢原质创建白玉书堂620周年纪念封》,为宁海地名正本清源。1991年重阳日,为保护文化古迹,白石村在古井旁隆重立碑纪念。

    让历史为现实服务

    如果说邮票是一个国家的名片,那么《宁海历史名人系列纪念封》就是宁海的名片。

    2005年6月28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一套《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票。为配合此纪念邮票的发行,由宁海县邮协、县集邮公司制作,潘国贤设计、撰文的《一代宗臣李至刚为马哈只碑撰文600周年纪念封》,作为宁海历史名人系列纪念封第6套应时而生。

    那么,宁海和郑和是怎么扯上关系的呢?潘国贤告诉记者,简单地说,郑和是马哈只之子,他在第一次(1405年)下西洋前,请在京任礼部尚书的李至刚为其父撰写墓志铭。李至刚(1358-1427年),宁海竹口李和洋人,自幼勤学苦读,志存高远,仕至礼部尚书兼左春坊大学士。

    且说李至刚为马哈只撰成墓志铭后,由郑和带回故乡云南晋宁镌刻,永乐三年(1405年)重阳日隆重立碑。此碑,为我国著名古碑,也将浙江宁海与千里之外的云南晋宁联系起来。

    潘国贤的李至刚纪念封发行后,社会反馈接踵而至。首先收到在南京的郑和十九世孙、江苏省郑和研究会副秘书长郑自海的来信:惊悉李至刚祖籍为浙江宁海李和洋村,请允许我代表郑和后裔,感谢贵县邮协为宣传郑和和他的生前好友李至刚所作贡献……

    让沉默的历史为当今的两个文明服务,潘国贤自是求之不得。对南京郑自海的要求,潘国贤悉数照办。郑自海也很是感念,致函潘国贤道:为纪念郑和之父马哈只碑撰文600周年,由您设计的纪念封很有特色和意义,不仅宣传了航海家郑和,也让人们了解到宁海出了个李至刚……

    2011年4月5日,潘国贤的《明代云南巡抚石简逝世460周年纪念封》发行,远在大理的石简后人惊喜交加,来函称要赴宁海祭扫石简祖墓。

    阅信后,潘国贤即联系县城北山村的石简后裔。原来,知名清官、乡贤石简,从学于王阳明,后升云南巡抚,因此在大理留下一支血脉,后成为名门望族。因年代久远,族谱尽失,故只知始祖石简籍贯浙江,却不知是哪个县。正苦寻无果,在网上看到潘国贤的石简纪念封,才促成了大理与宁海相隔千山万水的两地石家人,分离500年后的首次相聚,场面感人。

    此番石简后裔的寻根之旅中,潘国贤提议:“明代清官石简古墓,位于城东亭头山,保存完好,可申报为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大理石氏族人的一致赞同,并表示会促成大理州、市政府鼎力相助。

    一位邮政部门的领导表示:为地方名人制作系列纪念封,全国罕见,潘国贤为弘扬宁海精神立了一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