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险评估的前期入户走访调研阶段。(受访对象 供图) |
|
宁波市法学会风险评估研究会成立现场。(受访对象 供图) |
|
制图 韩立萍 |
记者 黄合 通讯员 勇政华 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简简单单的12个字,宁波认认真真探索了10年。 从一开始的实践倒逼到制度领域的顶层设计,从体制内部的强制推行到主动参与的理念转变,宁波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在探索中默默前行。 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这一制度框架是否达到当初的设计预期,是否真正能够帮助地方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个“新面孔”,关注一下它背后的故事。 反思,从制度设计入手 2008年,对于中国有着特别的意义,举国上下都沉浸在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兴奋之中。 那一年,如今担任市甬安社会评价研究院院长一职的赵庆远刚刚迈入而立之年,第一次接触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这个概念。宁波作为最早探索信访风险评估试点的地区,开始试水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模式的局部推行。 他很快意识到:“此举从制度层面明确了决策机制的前置条件,必须要切合社会实际需要,而不是闭门做决策、搞内部‘一言堂’。” 在业内人士看来,该模式的推行是现实倒逼的结果。进入21世纪,群体性事件相对集中地在全国各地出现,由于一些重大决策出台的前期工作不够扎实,项目推进缺乏深厚的民意基础,风险评估工作的严重滞后,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教训。 “其实,大多数由决策事项引起的社会稳定事件,并不是决策本身不科学造成的,而是因为信息不够公开、与公众沟通不够及时有效。”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说。 也就在那时,不少学界业界人士意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通过建立一种前置的制度设计,帮助地方政府在决策时提前发现问题、提前化解矛盾,做到风险防范,让重大决策更加民主和科学,减少社会的纠错成本。 2010年,宁波被确定为全国首批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之后,就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项目,在组织保障、部署培训、政策配套、第三方市场培育等方面进行重点推进。 每年年初,市委政法委与市发改、规划、环保、住建、城管等部门,对政府投资性项目进行逐个筛选,确定一批重点评估项目,同时各区县(市)也必须申报年内重点评估事项,凡是被市县两级确定的项目,均要求风险评估率达到100%,应评尽评。 在项目落地前,要先听取群众的意见、评估项目的风险,再作出相应的决策建议——不同于过去重大项目“可行性分析基本皆可行”的结论,一旦被评估定性为“高风险”,也就意味着该项目需要暂缓上马或进行调整。 “过去很多项目缺乏前期风险评估,到了实际运行时才发现不可行、不能落地,从而加剧了当地利益相关方之间的矛盾冲突,导致社会维稳成本激增。对于这些项目,我们会给出‘高风险’的结论,就是说还不适宜立即上马。”宁波弘正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让政府“听”到民意,也是此项制度设计的初衷之一。在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的风险评估报告中,对工程沿线22个车站,从征地拆迁、管线迁移、交通、环境、房屋安全、社会影响等方面分门别类地做出研判,列出每个风险的重要性和风险排序,还专门在“利益诉求分析”中附上了周围居民在网上的抱怨帖子作为参考。 一场事关理念的转变 规范,将功夫下在前面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至2018年,我市已累计开展风险评估项目8000余项,其中第三方评估2500余项,暂缓实施近200项,停止实施20项。 梳理宁波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成果,除了显性的数据“成绩单”,你还可以看到一些潜移默化的转变正在悄悄发生。 宁波市国际投资咨询公司副总经理王一正对此深有体会。作为宁波最早介入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第三方机构,该公司已经积累了数千个案例,见证了我市风险评估工作的一路成长。 大约6年前,一家省内企业慕名前来咨询。这家企业是当地的纳税大户,以生产水泥为主,当时正打算扩建。王一正实地调研后发现,这家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风险,建议其在新项目上马前更好地倾听民意,但对方企业完全不以为然。 “刚开始的时候,这样的‘软钉子’我们没少碰。确实有些政府部门或企业还没有完全转变观念,很多来找我们做风险评估的项目,实际上已经确定要上马了,做风险评估只是走个程序,能够真正影响到决策层面的非常少。”王一正说。 但从2014年起,情况开始发生改变。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深入人心、领导干部终身责任追究制度的出台,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主动找上门来,希望不仅仅在重大工程项目落地领域,在事关民生的政策出台前,也能够事先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与此同时,我市明确了“三个一律”的要求,即需要报请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的重大决策,没有按规定应评尽评的或者没有报送稳定风险评估情况的,市委市政府一律不作议题受理,一律不纳入议题上会,一律不予批准实施。“三个一律”,再次为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顺利推进定下了积极的基调。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很多部门的主要领导出席风险评估会议,直接听取我们的评估意见,并据此对项目前期工作的推进方案进行优化。可以说,风险评估工作在重大项目建设、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方面正发挥着更大的效用。”王一正说。 图书馆改造、三江口公园方案设计、水库移民、水价调整、危化品改线……在宁波市国际投资咨询公司近年来接手的评估项目中,项目主体更加多元化,参与其间的不仅仅是政府部门,还有市场主体。 就在今年年初,该团队完成了一家国有企业的破产项目风险评估,通过事前的充分沟通和足足1年半的持续跟踪,化解了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最终顺利平稳地完成了6000多名员工的处置方案,达到了双方皆满意的效果。 一场尚在路上的改革 落地,问题导向抓深化 “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是推进重大决策事项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必然要求,也是创新社会治理、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经过10年的发展,我市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已基本形成了党委政府主导、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第三方积极参与、专家队伍评审把关、维稳部门督导考核的工作格局和运行机制,基本实现了市级部门全面启动、区县(市)全面深化、乡镇(街道)全面覆盖的目标和要求。 不过,要想让这项“年轻”的制度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其制度设计的价值作用,还有一条很长的路要走。 比如,一些地区和部门仍然不能正确看待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改革发展的关系,风险评估的内在动力不足;再比如,已有的评估项目85%左右集中在乡镇(街道)一级,“评易不评难、评小不评大”的情况相对普遍;又比如,评估方法大多采用“小会小议、关门形式”,在“敞开大门、听取民意”这方面做得还不够…… “随着公众关注度的提高和相关部门法治理念的提升,越来越多的细分领域需要进行风险评估。身为风险评估的第三方机构,要想真正达到客观、公正、有效的评估目的,我们还需克服自身存在的‘能力恐慌’。”赵庆远说。 据悉,我市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第三方评估市场仍处于初创阶段,从业人员专业素养参差不齐,有些评估主体技术力量薄弱,难以有效发挥其对评估工作监督和考核的功能,进而削弱了第三方评估模式存在的积极意义。 对此,业内人士建议,需要进一步强化对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制度宣传和培训,引导领导干部不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规范第三方评估市场,积极利用大数据模式,引入社会管理的分析工具和社会治理的分析框架,加强对重大决策项目的事中事后跟踪。 目前,由市委政法委牵头,我市正在着力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绩效考核机制,向评估主体多元化、评估工作制度化、评估程序规范化、评估管理信息化、评估报告科学化、稳评工作法制化方向迈进,不断增强风险评估的思想认识、科学化水平和实际效果,形成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合力。 在抓好重点工程项目风险评估、特别是100个重点评估项目的同时,今年我市还将扎实开展征地拆迁、企业改制、安全生产、教育医疗、劳动保障、社会管理等领域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特别是对涉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重大事项,做到应评估的项目一个也不能少。 “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是依法治国的迫切需要。可以说,居安思危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我们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真正为社会的稳定有序提供有效途径。”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依法科学决策再添“智囊团” 市法学会风险评估研究会成立 5月中旬,宁波市法学会风险评估研究会成立,旨在发挥研究机构和第三方机构“智囊团”“孵化器”的作用,真正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提供坚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据悉,新成立的宁波市法学会风险评估研究会将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紧紧围绕风险评估的社会热点、工作难点和民生重点,承担起风险评估理论研究、标准制定、人才培养、行业管理等重要功能,推动我市风险评估工作继续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与此同时,政府也将通过服务采购、职能转移等方式,加强对研究会的支持和对第三方评估组织的管理规范,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做实做细做好,为全市“六争攻坚,三年攀高”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黄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