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出的是俄文版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第一个决议,是1957年从苏联接收回来的。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国内各地和旅日的党组织共派出12名代表出席,代表当时的50多名党员。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纲领》和《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 一大党纲虽然不是正式党章,但它已经包含了党章的内容,规定了党的名称、性质、任务、纲领、组织和纪律,具有党章的初步体例,实际上起到了党章的作用,为后来党章的制定和完善奠定了基础。一大决议则规定了党在当时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加强对工人的领导,注意在工人和其他劳动人民中发展党员,在反对军阀官僚的斗争中,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 我们党的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充分说明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新型的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政党,无数共产党人初心不改,必将使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 ■《遵义会议的传达提纲》手稿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2月中旬至3月上旬,时任军委纵队(司令员为刘伯承)政治委员的陈云,从云南威信到贵州怀仁鸭溪镇行军途中,为向部队传达会议精神,写就的《遵义会议的传达提纲》,详细记述了遵义会议主要议题及决定。 这份手稿保存在1957年从莫斯科接收回来的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档案中,没有署名,没有成文时间,标题上冠有“(乙)”字。1982年4月23日,有关方面将手稿复制件分送参加过遵义会议的陈云、聂荣臻、杨尚昆和邓小平等,请他们辨别鉴定。5月18日,陈云证实,这份手稿是他在遵义会议后为向中央纵队传达会议情况而写的传达提纲。这份手稿成为研究遵义会议的为数不多的珍贵档案。 ■《长征记》底稿 为向国内外宣传红军长征这一壮举,1936年8月5日,毛泽东、杨尚昆决定向参加长征的红军师团干部征集稿件,用于扩大国际和国内宣传,募捐抗日经费。 稿件要求长征亲历者记述战斗经历和民情风俗、奇闻轶事。到了10月底,共征集稿件200余件,约50万字,这就是我们看到的《长征记》底稿。投稿较多的有董必武、谢觉哉、童小鹏、莫文骅、彭加仑、舒同、李富春、张云逸、彭雪枫、萧华、周士第、杨成武、李一氓等。丁玲、徐特立、成仿吾等人负责编辑工作。1937年2月选定其中的110篇,30余万字,书名定为《二万五千里》,准备出版,但一直没有付印,直到1942年11月印刷,书名改为《红军长征记》。 ■1934年11月3日中央军委关于监视汝城敌人的活动及行军前进之部署 “半条棉被”的故事就发生在汝城县沙洲村。 当时,长征途中的中央军委纵队及红一、五、八、九军团陆续抵达汝城县。在凛冽的寒风中,3位女红军借宿到徐解秀家的一间破旧茅屋中。徐解秀家一贫如洗,床上垫着稻草,盖着一堆烂棉絮。而3位女红军在行军途中丢了行李,只剩下一条棉被。几天后,当她们又要踏上征程时,决定把这条唯一的棉被留给徐解秀家。而徐解秀不肯接受,为此争执不下。这时,一位女红军从背包中拿出一把剪刀,把这条被子剪成了两半,她拉着徐解秀的手说:等革命胜利后,一定来看你们,到时候送你一条新棉被。徐解秀感动得泪水涟涟,她叮嘱丈夫一定要把红军姐妹送出大山。然而这一走,山高水长,她的丈夫和女红军们都杳无音讯。 过了近50年,1984年记者听了徐解秀的讲述,写下了《三位红军姑娘在哪里》的文章,随后展开了寻找3位女红军战士的活动,但英雄已无觅处。后来,邓颖超、杨尚昆、聂荣臻等领导还委托记者代表所有的红军战士,向徐解秀老人送去一条崭新的棉被。徐解秀老人在1991年春节前去世,临终前还念念不忘当年的事。她不懂很多革命的大道理,但明白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哪怕只有一条被子,也要分半条给老百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