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7月2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奋力当好全省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宁波专场新闻发布会摘录

繁忙的宁波舟山港作业现场。(周思聪 摄)
昨天,晚霞映照下的三江口瑰丽迷人。(严子期 摄)
制图 张悦

    记者 易鹤 见习记者 张凯凯

    从百废待兴到经济大市,从商埠小城到现代化国际港城,从生活贫困到全面小康……70年沧桑巨变,宁波以全国千分之一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国1.19%的GDP、1.45%的财政收入,走出了一条切合中国特色、富含时代特征、具有宁波特质的港口城市发展路子,成为展示浙江省乃至中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重要窗口。

    一串串亮丽数字、一项项显著成果,见证了宁波砥砺前行留下的坚实脚印,吹响了新时代更加嘹亮的奋进号角。

    昨天上午,由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把首个专场给了宁波。

    发布会上,近60位境内外记者围绕宁波推进“六争攻坚”行动、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打造“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稳定外贸增长、建设前湾新区、引育用留人才等热点话题踊跃提问,市委副书记、市长裘东耀,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仲朝一一作答,用生动的例子、翔实的数据,全面展示了我市70年砥砺奋进的光辉历程,生动描绘了开放宁波、制造强市的美好未来。

    构建四大新优势 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行区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记者:当前,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已成为国家战略。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请问宁波在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方面有什么考虑?

    裘东耀:去年11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科学决策,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不久前,省委、省政府全面部署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工作。宁波作为浙江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主战场,主动开展战略研究,制定《宁波市参与长三角一体化三年行动计划工作要点》,梳理形成了100多项重点任务、20多个重大项目,同时加强了与上海等长三角重点城市的对接,协同推进浙江大湾区建设。

    当前,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宁波将拉高标杆、奋勇争先,加快构建四大新优势,奋力打造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先行区:

    一是构建现代综合枢纽新优势。坚持交通先行,推动基础设施一体化,促进空港、海港、陆港等建设。围绕进入长三角城市群“2小时交通圈”、沪甬“1小时交通圈”,加快沪嘉甬铁路、甬台温高铁、金甬铁路、甬舟铁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推进沪甬跨海通道的前期工作。

    二是构建产业科创高地新优势。主动对接上海、江苏、安徽等地的优质要素资源,借势借力加快产业转型。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国家级示范区为引领,高起点建设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前湾沪浙合作发展区。积极创建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共建沪杭甬长三角创新创业生态建设实践区。

    三是构建亚太门户城市新优势。主动复制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先行先试政策,争取浙江自贸区赋权扩区到宁波。高水平建好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高质量办好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等开放平台,推进中意(宁波)生态园、海丝航运大数据中心等载体建设。

    四是构建跨区域合作新优势。坚持以一体化推动社会民生共建,共同编制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深化教育文化、健康医疗、养老社保等方面的跨区域合作,加快实现同城、同质、同享,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

    真抓实干 “六争攻坚”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浙江在线记者:2018年初,宁波提出了“六争攻坚、三年攀高”抓落实专项行动。目前时间已经过半,请问进展如何?

    陈仲朝:去年,宁波围绕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部署开展“六争攻坚、三年攀高”抓落实专项行动,制定了项目争速、产业争先、科技争投、城乡争优、服务争效、党建争强6个专项行动方案。一年多来,我们埋头苦干、真抓实干,较好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一是狠抓项目争速,投资后劲得到增强。聚焦提升产业竞争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坚持推进前期、开工、建设、投产“四个一批”,持续打好有效投资攻坚战。去年,省市集中开工的195个项目全部实现实质性开工;省市县长项目落地率达61.8%;市级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完成投资100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20.7%。

    二是狠抓产业争先,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聚焦新兴产业发展、优势产业升级和发展模式创新,坚持提质增效和扩量争位并举,全面推进大项目、培育新产业、搭建新平台,加快打造“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去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3.3%,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总产值增长20.1%。

    三是狠抓科技争投,创新驱动态势良好。聚焦“到2020年,率先迈进引领型国家创新城市行列、区域创新能力迈进全国第一方阵,全社会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等8个创新指标实现翻番”目标,在重点领域精准施策、在关键环节精准发力,着力形成以投入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的良好态势。去年以来,出台“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引进共建高水平产业技术研究院12家,新增各类人才21.6万人。

    四是狠抓城乡争优,现代都市呈现新貌。聚焦打造“精致宁波、品质之城”,完善全域统筹机制,强化规划引领作用,推进重点区块建设,全力打造现代化大都市。截至今年5月底,2650个城乡争优项目完成投资2560.6亿元,完成三年计划的60.9%。今年启动老旧小区改造100万平方米、城中村改造450万平方米。

    五是狠抓服务争效,营商环境稳步提升。聚焦为高质量发展创造一流环境,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全力推进服务标准化、集成化、信息化建设,深入实施“绿波带”行动。截至6月底,累计开展“三服务”活动10.9万次,走访企业2.7万家,破解各类难题1.6万个。

    六是狠抓党建争强,组织保障更加有力。聚焦提高新时代党建水平,精心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积极发挥党建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作用。余姚横坎头村红色党建引领绿色发展、党章守护人张人亚红色事迹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去年基层党建和人才工作的年度述职评议居全省首位。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推进“六争攻坚”行动,做到热度不降、尺度不松、力度不减,确保圆满完成“三年攀高”目标任务,推动宁波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为全省“两个高水平”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深化开放合作 做大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平台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前不久,宁波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请问,下一步宁波围绕打造“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提升与中东欧国家开放合作水平,有什么具体考虑?

    裘东耀: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指出,开放是宁波最大的优势。一直以来,宁波积极发挥好开放平台、开放窗口的重要作用,全力服务全省全国开放大局。作为“一带一路”的节点城市和浙江“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近年来宁波以中东欧国家为重点,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开放合作,取得了很好成效。

    今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关心下,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取得了丰硕成果:大会期间共签订双向投资项目68个,总投资194亿美元,增长了68%。下一步,宁波将通过“做大一个平台、畅通四个通道”,进一步加强与中东欧国家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

    “做大一个平台”,即做大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平台。宁波将对标国际一流展会,加强顶层谋划,强化沟通联络,以提升展商、展品、采购商质量,增加贸易成效。

    “畅通四个通道”包括:

    畅通贸易通道。即全面落实17+1专项贸易便利化服务22条便利化举措;实施中东欧商品跨境电商拓市行动,推进拉脱维亚—宁波电子商务港湾项目建设;健全中东欧商品分销体系,争取设立爱沙尼亚馆;通过扩大双向贸易往来,让更多浙江制造、宁波制造走出去,让更多国外商品包括中东欧国家的商品走进来。

    畅通投资通道。即进一步深化投资合作,推动双向园区建设;在罗马尼亚设立首个中东欧境外工业园区;优化提升境内园区,推进中东欧工业园(中捷)、中东欧贸易物流园等建设,引导更多中东欧企业到宁波投资发展。

    畅通互联通道。海上,重点是推进宁波舟山港与中东欧国家港口合作;陆上,重点是优化提升白俄罗斯吉利项目建设;网上,重点是扩大数字经济、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合作。

    畅通人文通道。今年是“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青年交流年”,宁波将发挥索非亚中国文化中心的作用,在中东欧国家举办宁波文化周、欢乐春节、丝绸之路文化之旅等系列文化交流活动。

    全力以赴 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浙江日报记者:宁波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标杆城市。请问,下一步宁波推进制造业发展有什么新举措,将在哪些方面发力?

    陈仲朝:制造业是宁波的主导产业,也是宁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去年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工业增加值4954亿元,均居浙江省首位。前不久,宁波召开了推进“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大会,对下阶段制造业发展作了动员部署。

    下一步,我们将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聚焦产业集群、数字经济、创新体系、产业生态,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动力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全力争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国家级示范区,为全省发展大局贡献更多宁波力量。

    一是建设先进产业集群。全力培育建设“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积极培育领军企业梯队,加强总部型企业、平台型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推进实施“增资扩产”工程,在智能制造、工业强基、5G产业化、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取得更大实效。

    二是建设一流数字经济。推动中芯国际、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江北膜幻动力小镇、余姚智能光电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建设,建好宁波软件园,争创中国特色软件名城。同时,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前沿产业,举办好世界数字经济大会,争取在5G、人工智能等领域形成一批创新成果和行业解决方案。

    三是建设高水平创新体系。聚焦“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深入实施“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推动产业技术研究院、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协同攻关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四基”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打造掌握核心技术的伺服电机、减速器等10条“四基”产业链。加快新产品推广应用,推动保险产品在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等领域迭代创新。

    四是建设优质产业生态。以宁波前湾新区、甬江科创大走廊和国家级开发区为依托,构建形成“重点产业基地—特色产业园区—创新产业社区”三级空间布局体系,加快各类创新资源、要素资源和公共服务资源的高端化集聚。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亩均论英雄”等重点改革,为广大企业在人才引进、产金融合、产教融合等方面,提供更有效的制度供给。

    惜才如金 欢迎一切追逐梦想的人才

    浙江卫视记者:宁波将每年“谷雨”设立为宁波人才日。请您介绍一下宁波在引育用留人才方面,有哪些特色做法和主要成效?

    裘东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去年宁波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跃居全国城市第二位,制造业人才净流入率居全国首位。今年上半年,新引进高校毕业生人数、新增高技能人才数分别增长14.1%、29.9%。

    在引育用留人才上,宁波全力做好“四篇文章”:

    一是千方百计做好“引才”文章。出台“1+X”人才政策升级版,实施“3315计划”“3315资本引才计划”“泛3315计划”,实行“零门槛”落户新政。今年“3315系列计划”共受理申报项目1504个,增长20.5%,包括16名两院院士、104名国家重点人才计划专家。

    二是多措并举做好“育才”文章。出台引聚全球青年才俊专项意见,大力引进名校、名院、名所、名人,推动浙江大学宁波校区、国科大宁波材料工程学院、上海交大宁波人才智能研究院等重大平台建设,提升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人才承载力。目前,全市新引进的高端人才90%以上集聚在民营企业,90%的研发经费集中在民营企业,95%的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设在民营企业。

    三是不拘一格做好“用才”文章。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比如,对顶尖人才,赋予最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内部机构设置权;对科研人员,允许在研发阶段分割成果所有权,提前锁定创新收益;对高科技人才项目,将间接费用提取比例提高至50%。前几天,我们出台了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率先把工程系列104个专业中级职称评审权限下放至县级,在6000多家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形成更加完善的人才评价体系。

    四是满怀真情做好“留才”文章。把人才的“关键小事”作为“头等大事”,解决人才普遍关注的房子、票子、孩子等“关键小事”。着力提升宜居宜业宜游环境,深入打造文明宁波、美丽宁波,使宁波成为天下英才的创新热土和圆梦之城。

    不搞简单开发 打造国际竞争力经济功能区

    浙江经视记者:7月上旬,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设立宁波前湾新区。请问宁波打算如何抓好前湾新区建设?

    陈仲朝:前湾新区是浙江大湾区建设重点打造的“四个新区”之一,也是宁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战略平台。

    建设前湾新区,重点是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功能区和重大标志性平台。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按照全省大湾区建设的总体部署,坚持边规划边建设,全面抓好工作推进。重点突出四个方面:

    一是科学编制发布规划。在编制形成发展规划和空间规划的基础上,按照省里要求,作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发布实施。针对具体区块和专项领域,抓紧编制控制性详规和专项规划,完善规划体系,为前湾新区高水平发展打好基础。

    二是加快重点区块和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滨海新城、南部新城拓展区、高铁枢纽区块、通苏嘉甬铁路、杭甬高速复线等重大区块项目,提前布局建设通讯、电力、卫生等公共设施。

    三是深化研究沪浙合作发展方案。研究建设方案和体制机制创新,重点是学习借鉴上海科技、金融、产业、人才等优势,在规划共编、产业协同、制度对接、利益共享等领域,探索长三角跨省(市)合作新模式新机制,努力在推进沪浙合作中发挥先行示范作用。

    四是加大产业招商力度。聚焦发展汽车制造、高端装备、生命健康、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等,加快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下一步宁波将根据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产业方向,加大产业招商力度,强化对沪招商,统筹布局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培育出口新动能 推动外贸稳定发展

    香港经济日报记者:在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背景下,今年上半年宁波外贸企业发展情况如何?下一步如何做好稳外贸工作?

    裘东耀:宁波是全国的外贸大市,经济外向度高,外贸地位举足轻重。去年,宁波外贸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分别居全国36个省市第9位和第8位。

    去年以来,针对外贸稳定增长压力增大的形势,我们加强主动应对,果断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总体上看,今年以来全市外贸运行比较平稳。上半年外贸进出口增长7.3%,其中出口增长7.9%、进口增长6.5%,均高于全省和全国增速。

    下阶段,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稳外贸的部署要求,保持战略定力,积极培育出口新动能,推动外贸稳定发展。

    一是强化政策供给。在去年的基础上,落实好新出台的稳外贸十方面措施。重点在信保和融资支持、开拓国内外市场、做大跨境电商、促进外贸企业转型升级、有序引导企业“走出去”、提升口岸服务便利化水平、增强网络贸易平台功能、优化营商环境等10个方面强化政策扶持、加大工作力度,帮助企业树立信心、渡过难关。

    二是强化动态研判。推进“订单+清单”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实现外贸企业全上线、涉美企业全覆盖。加强对重点外贸企业的监测、分析、预警,及时掌握企业情况,防范化解风险。

    三是强化精准帮扶。市县两级分档分类做好联系服务企业工作,助力企业积极应对。对重点企业实施专业化、精准化的联系帮扶,解决其存在问题。

    四是强化工作合力。坚持政企携手合力,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强化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确保各项政策落地见效。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