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晓燕 人人都知道要尊老敬老,而且要虚心向老人学习。老人走过的桥比后生走过的路多,见多识广,世事洞明,能给年轻人许多教益和启发。所以老话说:“勿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但是老话还说:“有理三岁教太公。”“理字并勿重,万人挑勿动。”归根结底,最应该服从的还是理,而不仅仅是年龄和阅历。 2000多年前的孔老夫子,就被两个小孩子挑战过权威。据《列子·汤问》记载:孔子在东游的路上,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近,到中午时离人远。太阳刚升起时大如车盖,到中午时只有盘子那么大。这不是远的看起来小,近的看起来大吗?另一个小孩认为恰恰相反,太阳刚升起时远,到中午时近。太阳刚升起时,人们感觉凉飕飕的,等到了中午,就觉得非常热。这不是离得近觉得热,离得远觉得凉吗?这个问题把孔子难住了,没法判断。两个小孩便笑他:“谁说您知识渊博呢?” 古代的小孩子可以挑战大学者,现代的小孩子以及年轻人,当然也可以跟老人尊长讲道理、辨是非。这和尊老敬老并不矛盾。 许多人进入晚年后,看淡名利得失,笑对世事风云,常给人慈祥宽容、和蔼可亲的感觉。别的且不论,就说平时在公共场所,这些老人言谈举止文明得体,从不倚老卖老,令人敬重钦佩。例如,前几天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公交车上一位年过八旬的老爷爷,先后三次有人为他让座,他都婉言谢绝。“你们别看我年纪大,我身体挺好,把座位留给需要的人吧。”直到车上的人少了,他才找了个座位坐下。如此谦和有礼,能为他人着想,这样的老人,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然而毋庸讳言,由于种种原因,现在有一些老人修养不够,在公共场所不注意自己的言行,有失文明,有失风度。不但影响了自身的形象,还损害了整个老年群体的名声,如果是在国外旅游,更使得中国和中国人蒙羞。 其中最被人诟病的,是少数“中国大妈”。据说“中国大妈”已经成为一个流行名词,有特定的内容和含义。例如在旅游景区,大妈们是这样的:穿色彩鲜艳的衣服,系五彩缤纷的丝巾,戴墨镜,佩首饰,丁字步,剪刀手,处处留倩影。有人对这样的“老来俏”很看不惯。笔者想对这些人说:嘿,您管得着吗?知道大妈们为什么“老来俏”吗?因为她们年轻的时候,没有机会俏。当时全国人民穿衣服也要“革命化”,放眼望去,一片黑白蓝灰,不是像灰太狼,就是像蓝精灵。现在大妈们有机会有条件了,也想弥补弥补年轻时的遗憾不是?宁可像红太狼,也比灰太狼亮丽嘛,看起来也更年轻嘛! 总之一个原则:大妈也好,其他任何人也好,只要不妨碍他人,不违反规则,不破坏环境,别人就管不着;反之,别人就管得着,也应该管。这就是“有理三岁教太公”。 媒体曾报道,有一位奶奶带着小孙子到儿童玩沙乐园玩耍。为了逃10元钱的门票,她乘人不注意,将小孙子往里面推。可孩子不愿意,说道:“奶奶您还没给钱呢。”奶奶急得直骂孙子是“傻子”,狠狠推了他一把,结果孩子跌了一跤哭了起来。这时,在玩沙的一个小朋友见状,跑过来拉起小弟弟,安慰他不要哭,并对奶奶说:“奶奶,要记得买票哦,有票才可以进来玩。”奶奶无奈只得掏钱。就这样,两个年幼的孩子,教育了奶奶。 人们还记得,去年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一些大妈你争我抢,将每一个允许试吃的摊位一扫而光;2018石家庄首届油纸伞风情展,悬挂在空中的五颜六色的油纸伞,很快就成了大爷大妈们的囊中之物;最近的一次,哈尔滨马拉松城市乐跑赛,还没开幕,饮用水、食品等运动员的补给,就被一些徒步经过的大爷大妈们据为己有……诸如此类的事情,看到的人,都可以理直气壮地劝阻、批评,这就是“有理三岁教太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