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资料图 |
桑士达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指出:“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当今中国亟须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这类英才的重大命题。这里,笔者想就“三家”中的“理论家”作点刍议。 一、伟大复兴离不开理论思维 所谓理论家,盖是“从事推理思维、叙释理论、建言立说”的专门家也。杰出的理论家,往往多是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怀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信条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德情操的理论才杰,其鲜明特征是好于登高望远、动见观瞻、实事求是、唯实求真,善于纵论天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著书立论,且有上不愧天、下不愧地的襟怀气度和对民族、对国家、对历史自觉担当的家国情怀。 理论思维,对人类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国家强盛离不开精神的强盛,民族复兴离不开精神的支撑,哲人言“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只有理论才能激发和发扬发明创造精神”。有道是“思想是实践的先导、理论是行动的指南”,诚如古人曰“胜负之征,精神先见”;革命导师列宁教导:“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也同样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又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理论家,鲜明昭示党和人民对“仰望天空”的理论思想类人才的充分信任和高度期盼,也有力表明在高质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不可或缺这类学者专家;同时,也从侧面反映我国这类人才数量和分量不足。高度重视和着力破解这块短板,是国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应对世界大变局、引领发展大潮流的必然要求。 二、理论创新需要出现理论大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今天,中国人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正昂首阔步行进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新征程中,新时代要求理论和思想工作者秉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着眼“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围绕“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努力“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从而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和思想支撑。 任何时代都需要“管用”的杰出理论家、思想家。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万劫不灭、生生不息、奋进不止,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要旨是,在中华历史长河、特别是时势转折关口总会呼唤和造就那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民族骄子,总会呼唤和诞生思想深邃、理论卓越、造诣高超的时代精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国人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航下,既需要涌现擅长科技兴国、实业富民的“大国工匠”等领域专才,也迫切需要出现善于运筹帷幄、文韬武略的理论和思想领域的方家大家。 理论学说具有鲜明的导向引领性,对社会和国民的影响至关重要,故亦“一是不能没有,二是不能混乱”。好的理论当能 “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犹如时雨春风、阳光甘霖,顾近兼远、利国惠民。哥白尼有句名言“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真理应是“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道理,而真理的求得需要智慧和心机、胆略和勇气。因此,新时代呼唤杰出的理论家,可谓是时代之问、世纪之题。 三、高扬思想旗帜须营造良好环境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认真学习领会和切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重大命题,需要做好多方面工作,尤需抓好内因外因两条。 一是从外因外部看,须十分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使理论工作者进一步解放思想。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需理论思想的智力支撑,须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摆在重要地位,将尊重知识、尊重理论放在心头脑间,充分信任和支持理论工作者,使之放心、安心、宽心、舒心;通过他们的思维劳作和理论创新,让高水平的理论研究和新思想、新理念越来越多,让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和正本清源、守正创新的理论越来越兴,让曾经对世界文明做出伟大贡献的以中国为重要代表的东方思想文化越来越旺。 理论和思维创新,本质上是不断破除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旧观念和旧体制,是倡导“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新时代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理论创新也要高质量,这就要坚持新发展理念,真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的治国新理念,克服和摒除不合时宜的“左”的“右”的思潮干扰,鼓励在探索改革的深水区中尊重独立见解和鲜明个性,积极营造风清气正、让人说话的政治生态,对谔谔之士和诤诤之言不扣帽子、不打棍子,让“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转化为强大的主观能动性、内在创造性,使科学社会主义在泱泱大国不断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进而确保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自我完善和不断发展中走向强大、迈向强盛。 二是从内因内身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当努力增强使命感责任感,思想理论工作者要大力推动理论创新。“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国家兴旺,理论先行。战胜前进道路上种种风险要靠理论指引,“发展是硬道理”要靠真道理支撑,人民追求美好生活要靠美好思想引路。“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是党对哲学社科研究的明确要求;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是情系社稷、心忧天下的理论工作者“怀抱观古今,深心托毫素”初衷初心的最好体现。 理论思维是“社会良心”,而“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既须观照古今、又须与时俱进,不迷信、不僵化、不固守、不照搬,理论创新才能不断前进,改革发展再出发的磅礴力量才能进一步凝聚和激发。理论思维天上掉不下来,学问和智囊皆来自实践,需要经过面壁修炼的艰辛脑力劳动,需有无私奉献、甘愿牺牲的风范情操。党和人民期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放眼全球、审时知变,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练好“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让理论园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让思想之花结出丰硕果实。 (作者为省政府参事、省杂文学会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