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7月26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史永奋:40多年守护数千生命的诞生

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后,史永奋发挥余热,为社区群众提供妇幼健康咨询服务。(徐欣 摄)
扫码上甬派
看访谈视频

    记者 徐欣 通讯员 周旦 

    【人物名片】

    史永奋,今年69岁。40多年来,史永奋一直忙碌奔波在卫生医疗的第一线。她参与、指导的妇产科接生手术已逾万例,从没出过一例事故。她用自己的初心守护着生命的诞生,把一辈子的深情托付给宁波妇产科医疗事业。

    我是1950年出生的,可以说见证了祖国的繁荣发展,而“永奋”这个名字的寓意就是要为祖国奋斗终生。40多年来,我接生了数千名婴儿。当初呱呱坠地的小婴儿,如今已经长大成人,有的已经做爷爷、奶奶了。

    以前医疗条件差,缺医少药,很多人出生是我们接生员接到这个世界的。现在国家发展了,医疗技术也提高了,还有催生、剖宫产手术。那时候,没有胎心听诊器,更没有三维、四维B超,就只能靠产妇自己顺产,我们进行助产。如果遇到紧急生产情况,就要赶紧备车送产妇到市级医院。

    1969年至1974年,我在下沈村堰头邵大队卫生院当赤脚医生时,就是村里的接生员,哪家产妇要生产,我都随叫随到。记得第一次接生时,我整晚忐忑不安、提心吊胆的,直到剪断婴儿脐带、听到第一声啼哭,才敢稍微把心放下。

    由于我工作积极争先,组织上考察培养我入了党,又给了我进一步学习深造的机会,让我从村里的赤脚医生成了一名专职的妇产科医生。1974年2月,我到宁波第三医院半医半读。国家照顾我们这一批医学生,每人每月发8元补贴。为了安心学习,我吃住都在医院里。学习了两年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洪塘社区卫生院,这一干就是几十年。

    当时,遇到农村有人生孩子,不管刮风下雨,都要下村去接生。那时,十里八乡全是土路,沟沟壑壑的。有时接生到一半,突然停电了,那就麻烦了,到处找蜡烛,就靠着那点微弱的光进行接生,心都悬到了嗓子眼。但接生完听到的一声声道谢,让我觉得这份工作很值得,也不觉得有多辛苦了。

    过去,卫生院不具备剖宫产医疗卫生条件,在接生后我必须时刻关注产妇产后情况,遇到产妇产后大出血情况,第一时间上报并联系市级医院,一刻不停地将产妇送去紧急救治。我遇到过一起婴儿因分娩呛进羊水的情况,危急关头,来不及多做考虑,马上用嘴吸出羊水,顺利挽救了这名新生儿的生命。

    每当遇到半夜需要接生的突发事件,我顾不上休息,立刻起来紧急接生,经常忙到后半夜才能躺下,而往往天还没亮,就又要开始新一天的坐诊工作。妇科门诊和接生工作一共就两个人轮流倒班,忙起来根本顾不了家。

    我一有空就琢磨钻研接生技术,练就了用耳朵听胎心、双手摸肚子查胎位、平产接生等多项过硬的本领,大大减轻了产妇的生产痛苦。我喜欢帮助产妇分娩,当婴儿呱呱坠地时,有一种很大的成就感。再说大家这么信任我,我觉得身上的担子很重,不能辜负大家的期望和信任。

    2005年退休后,单位返聘了我。能继续做热爱的工作,能发挥余热回报社会,我感觉浑身充满了干劲,又在老单位工作了8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