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7月30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生何处不诗意

——读王立群《人间烟火皆是诗》

    章雨恬            

    提起诗歌,很多人立刻会想到唐诗,潜意识里认为唐诗是诗的顶峰,而其他朝代的诗歌成就平平。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的——诗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体,每个时代的诗歌各具特色。先秦时期,诗歌从《诗经》《楚辞》的华章中褰裳涉水而来,留下杜衡芳芷的清香;到了唐朝,唐人将诗从六朝时期所沾染的绮丽之风中拯救出来,以诗言志,大大提升了诗歌的格调与韵味;那么到了宋代,诗歌究竟有何新的发展?我们又要如何品读宋诗呢?著名文化学者、诗词研究专家王立群教授的新书《人间烟火皆是诗》,就是一部带领读者领略宋诗之美的作品。

    本书一共收录了王立群先生对31首宋诗的赏析,那些诗大多出自诗文大家诸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之手,多数是读者耳熟能详的。每篇赏析中,王立群先生用极为精练的语言讲述这些诗歌背后的故事,逐词逐句细致分析,最后亮出观点,抒发自己的读诗感慨。

    在正式阅读之前,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宋诗之中究竟有哪些东西值得我们去品读?读完这部作品后,我找到了答案。

    品读宋诗,一品文人之风骨。诗歌自诞生起,就已具有传情达意的“言志”功能,这注定了我们可以从这些或清新或豪放的诗句中体会到诗人的一腔抱负,体会到他们在面临人生转折时的心灵情境。《次韵荆功四绝》是苏轼被贬汝州、路过金陵时拜访王安石所作的诗歌。苏轼并不支持王安石变法中的某些举措,可以说苏王二人是政敌关系。政敌相见理应是针锋相对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苏轼自始至终都对王安石十分尊重。他在诗作中不仅尊称王安石为“先生”“公”,还向久病的王安石表达了最真挚的问候。虽然诗歌只有寥寥四句,但文人之间的那种惺惺相惜的情谊却很自然地展现出来,读者可以感受到北宋文人交往的光明磊落以及他们身上的风骨。

    品读宋诗,二品诗技之高超。诗歌发展到宋代已经历千年之久,这期间诗歌从先秦时的古朴自然过渡到了魏晋时的生涩玄奥,从六朝时的绮丽深婉过渡到了唐朝时的清新飘逸,无论是在诗歌语言,还是在诗歌技艺方面都不断翻新。而宋诗就是在完美地中和了前朝诗歌优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诗技上达到了高度成熟的程度。其中不得不提宋代文学史上乃至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诗歌流派——江西派。江西派的代表诗人是黄庭坚,他在诗歌创作上讲求“脱胎换骨”“点铁成金”。本书选取了黄庭坚的代表作《寄黄几复》,这首诗虽然只有八句,乍一看也难以看出其中奥妙,但这八句诗却是在高度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作的,首联和颈联的四句都使用了史书中的典故,颔联和尾联虽然没有明确用典,但每个字都有出处。宋人写诗的技艺高超还在于他们对炼字的重视,或许这也是他们从唐代追求奇崛的苦吟诗人身上继承的优秀品性。王立群先生对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情有独钟,认为这句诗有两个妙处,第一处是“绿”的炼字,相传王安石在用“绿”字之前,曾考虑过“到”“满”“入”等十多个字,反复推敲以后才确定了这个经典的“绿”字,从中可以看出宋人写诗的精益求精。第二处令王立群先生赞不绝口的是“春风”一词的使用。“春风”不仅仅指出了江南大地一片绿色的春景,还表明了诗人此时此刻“春风得意”的愉悦心情。当然,想要发现这些词语的美感,也需要读者能够和王立群先生那样细致地去品读诗歌。

    品读宋诗,三品内容之妙趣。宋诗的内容之妙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妙”指的是诗歌的理趣之妙。富有理趣是宋诗的一大特色,这与宋代的理学发展具有一定的关联,这些诗歌除了具有一般的情韵之美以外,往往富有意味深长的哲思。最典型的就是苏轼的《题西林壁》,其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千古名句。现代人普遍认为这句诗讲的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也有人认为讲的是考察问题要客观全面。而王立群先生也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对于一件复杂的事物,只有“入乎其内而又能出乎其外”才能真正领悟。第二“妙”指的是诗歌的题材之妙。正如王立群先生所说:“唐诗有豪情,是天地人的对话,高高在上,有仙气,情感是外放的;宋诗具精理,是人与心的对话,深入人间,接地气,情感是内敛的。”确实,相比于唐诗,宋诗是平淡的,也是寻常的,波澜壮阔的人生可以入诗,凡俗琐碎的日常也可以入诗。你能在宋诗中看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样大气磅礴的宣言,也能看到“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种友人之间的打趣;你能看到“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这样复杂深沉的慨叹,也能看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样充满童心的絮语。在宋诗中,凡俗和高雅没有界限,无须精心雕琢,无须矫揉造作,生活本身就构成了诗歌最自然的模样。

    宋人的诗歌,妙在诗品,妙在诗技,亦妙在诗趣。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