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党史·方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8月12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乡镇企业往事

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宁波青春服装厂(雅戈尔集团前身)。
“洗脚上田”的农民在乡镇企业工作。(余德富 摄)
1984年罗蒙西服厂刚创办时,借用乡政府的一幢办公楼作厂房。

    时下,“乡村振兴”正如火如荼进行中。

    回首征程,宁波人忘不了,乡镇企业在宁波经济发展史上写下的辉煌篇章,更忘不了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立下的赫赫功勋。

    如今,一大批脱胎于乡镇企业的现代企业,正昂首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过往,风云激荡的难忘岁月,折射的正是一个伟大时代的深刻变迁。

    董其岳 王佳        

    1

    从小小的农村作坊一路走来,如今的海天已成为引领中国注塑机产业的“风向标”。而40多年前,海天的前身——江南农机厂还是一家藏在破庙里的小五金厂,不起眼,却犹如一颗种子,扎根大地。于一日,生根、开花。

    从一颗种子,到硕果满枝,不仅仅是海天,宁波乡镇企业快速成长。

    在中国的农村,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一直被认为是“意料之外”的事件。宁波的乡镇企业,“意外地”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乡镇企业叫社队企业。

    时间回拨到1958年,宁波地区以农村“木、铁、泥、石、篾”五匠为主的手工业者,办起一批手工操作的小加工厂,主要从事一些小农具、小塑料、小五金、土纺土织之类的简易低级产品的加工;为适应农业机械化的需要,有的乡村办起一批农机具和排灌维修企业,形成社队企业的雏形。

    其后,虽有发展,但步履维艰,直到1976年,全地区社队企业不过1282家,从业人员12.49万人,工业总产值不到5亿元。

    优势是横向比出来的。在乡镇企业还叫社队企业的1976年,宁波专门设立了社队企业管理局,建立了地(市)、县、公社三级管理体系。是年,余姚、慈溪、鄞县社队企业产值均超亿元,与绍兴、萧山并称浙江省县级社队企业“五小虎”。

    作为一项伟大创举,乡镇企业崛起,打破了宁波农村单一经济格局,缩小了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使部分农民告别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为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提出“放宽政策,搞活经济”,宁波社队企业蓬勃发展。

    1979年到1983年间,宁波社队企业以平均每年29.07%的速度递增。当时,宁波的机械加工业,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由于宁波地区组织社队企业分散加工零部件、集中总装,提高了社队企业机械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1984年,中共中央下发文件,进一步肯定社队企业的作用,将社队企业正式改名为乡镇企业。同年8月,省政府根据中央文件精神,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乡镇企业的若干规定》,把加快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宁波乡镇企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凭借自身良好的人才、技术等优势,抓住国内市场消费类产品匮乏痛点,宁波乡镇企业大力发展轻加工工业,获得高速增长。1984年,宁波乡镇企业猛增到25371家,从业人数74.8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比重首次突破30%,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35.34亿元。

    1985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多路并进,集体为主,外引内联,双向发展,城乡结合,农工一体”的方针,为宁波乡镇企业发展指明方向。全市广大乡镇企业干部职工发扬“跑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万计,历尽千辛万苦”的“四千四万”精神,生产经营出现前所未有的好势头。

    是年,全市乡镇企业实现产值59.33亿元,比1978年增加6.52倍。全市11个县(市)区,除了只辖一乡一镇的海曙区,都进入了产值上亿元的行列,其中,鄞县、慈溪、余姚产值均在10亿元以上。

    2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济发展趋势由大发展转向大提高,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宁波乡镇企业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

    面对这种形势,市委、市政府分析宏观经济环境和宁波市情,总结前几十年乡镇企业发展的经验教训,逐步形成“两改三上一提高”的发展战略,即立足于现有的工业企业,狠抓以改组、改造为重点的经济结构调整,上规模、上质量、上水平,大力提高经济效益。

    为改变以“轻、小、散、加”为主的面貌,宁波乡镇企业开展广泛的横向联营,借力,借脑。到1991年底,宁波市横向联营企业发展到947家,联营形式包括生产型、资金型、技术型等。

    因产品结构单一吃尽苦头的余姚市低塘镇,自1987年开始,在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档次上狠下功夫。经过努力,1991年共开发19个较高档次产品,替代了进口产品,形成16个大类30多个品种,产品实现由零部件向元器件、整件转变。

    在乡镇企业发展中,市委、市政府加大政策重点倾斜力度,扶持骨干企业。1991年6月,市政府转发《宁波市乡镇企业局关于进一步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有关经济政策同样适用于市确定的乡镇骨干企业,要求各级银行、财税等有关单位和部门对这些乡镇企业给予大力支持。

    同时,宁波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切实从依靠扩大外延求数量增长转到注重科技进步求质量提升的发展轨道上来,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联姻合作,推进科技进步与企业改组、改造和调整结构有机结合,强化人才培训和引进,抓准抓好对经济发展有带动和辐射作用并能形成规模优势的重点项目和拳头产品。其间,舜宇集团同浙江大学“厂校联袂,依靠科技,拓展外向”,开发出市场前景广、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的名牌产品。

    发展没有止境。1991年到1995年间,宁波乡镇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半壁江山”上升到“五分天下有其四”。

    5年间的一组组数据,是那个时代的生动记录:

    1995年底,宁波乡镇企业已有87599家,从业人员115.67万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3万余人,比1990年底增长52.86%。约20万人次参加了学历教育和技术培训。全市乡镇企业共上缴税金近100亿元,乡镇企业占全市的财政收入比重在50%以上。各地乡镇企业用于哺农建农资金累计约10亿元。

    全市乡镇企业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1938个,平均每年388个,创部级、省级、市级名牌产品27个,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24项,有10个单位被评为全国乡镇企业科技进步先进单位。技术改造资金投入累计达135亿元,乡镇企业科技进步因素对产值增长贡献比重达59.7%。

    全市149个镇(乡)中,工业产值超15亿元的镇(乡)有22个,超亿元的村43个,超亿元的乡镇企业100余家。1995年由农业部公布的全国1000家最佳经济效益乡镇企业中,宁波占24席。“八五”期间工业园区建设开始起步,至1995年全市已建县(市)、区级工业园区41个。

    全市乡镇企业中外贸出口创汇生产企业2013家,其中,享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21家。五年间,累计兴办三资企业1352家,有59家企业在境外办起实体。1995年,完成外贸出口交货值145.8亿元,比1990年增加11.5倍。

    3

    智者虑远。就在乡镇企业发展辉煌的时候,宁波开始在全市推行乡镇企业改革。

    宁波乡镇企业在创办初期,主要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这对推动乡镇企业的发展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机制的局限性逐步暴露出来,特别是在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和非公经济迅猛发展的情况下,乡镇企业机制优势加速弱化。

    省里也意识到了这个共性问题。就在1991年,浙江省以绍兴和杭州作为试点,开始多途径推进乡镇企业改革。当时,省内各地组织考察团,前往学习取经。

    鄞县也去学习过,但没有全盘照搬绍兴和杭州的做法。他们认为,乡镇企业的病,根子在产权制度上,所有者缺失、产权不清、政企不分,又缺乏有效的约束监管机制。与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如对症下猛药,直接对产权制度“动刀子”。

    1992年底,鄞县酝酿已久的乡镇企业改制方案正式启动。县里抓住两个重点环节,即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社会保障机制建立完善,先后出台18个规范性政策文件,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通过改革,在1994年底,鄞县初步建立起多层次、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

    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就其实质而言,是为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把产权制度改革和转换经营机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加强集体资产管理结合起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宁波立足于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由点到面开展乡镇企业转制的规范完善提高工作。

    通过规范完善提高,转制企业内部的法人治理机制得到健全。全市3280家企业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占应完善总数的99.8%;851家股份制及股份合作制企业建立董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以及集体资产管理制度;1158家企业完善了企业内部重大事项和经营者离任审计制度;2541家企业建立年检年审制度和财务监督制度;2251家企业建立企业转制档案及管理制度。

    同时,全市149个乡镇中,122个建立了社区成员代表会、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和集体资产经营公司,依法行使对镇级集体资产的管理。村级集体企业和参股企业由村经济合作社依法行使集体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

    蹄疾步稳,行稳致远。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宁波各地纷纷完成乡镇企业改革。1997年,宁波全市乡镇工业经济总量跃居全省首位,居全国计划单列市第一位。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