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8月27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宋末年的那段痛史

——《汴京之围》读后有感

    痕 墨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进程中,是颇有几段令人深感悲哀的“痛史”的。比如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后使得神州陆沉的“五胡乱华”,导致明末“天崩地陷”的清军南下,还有郭建龙先生这本史学新作《汴京之围》中写到的北宋末期,徽、钦二帝无奈“北狩”的靖康之耻。

    关于靖康年间的种种,不少中外历史学家的专著中有较为详尽的分析。譬如美国女学者伊沛霞写的《宋徽宗》一书,同样提到了那位在艺术上天分极高的亡国君主忍辱含垢、被迁金邦、殒命五国城的情节。但《汴京之围》和《宋徽宗》的视角不同,后者从帝王这个特殊个体的角度出发,从统治阶层的政治失策来挖掘那段“国耻”之肇因,而前者的格局和视野明显更为开阔。

    《汴京之围》所采取的不仅是“大宋视角”,也有大量从辽、金立场出发,揣摩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战争心理的篇章,而且此书始终是将北宋帝国最后的危局爆发放置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观点之下。从表面上看,宣和年间的大宋呈现出一派繁华鼎盛、政通人和的景象,可从“宣和”至“靖康”,深藏于帝国内部的各种危机纷纷暴露。先是徽宗的穷奢极欲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危机,由蔡京主持的改革又将国家困难转嫁给了无辜百姓。及至事情愈演愈烈,宋廷为了转移矛盾,首先打破宋辽和平——徽宗在对金国实力误判的情况下,意图通过订立危险的“海上之盟”,要回当初石敬瑭贿辽的“燕云十六州”。在和大金辗转订约的过程中,北宋自建国起就存在的重文轻武、冗官冗兵等军事痼疾彰显出来。金朝贵族们也一步步看清了徽宗皇帝虚弱无能的面目和大宋军队孱弱可欺的本质。当然,北宋朝内也并非没有有识之士,他们早就看出了外邦的觊觎之心,可自古以来话语权总是掌握在军事力量强盛的一方。金国终于在灭辽后不久,大举攻宋。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汴京城陷。巍巍帝国,就这样在短短三年之间,轰然倒塌。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作为一本历史学著作,《汴京之围》一方面综合了宋、辽、金三方立场的史料,进行晓畅明了的叙事分析。另一方面,作者的一些可供读者推敲的历史观点也渗透于书作之中。譬如,郭建龙先生并没有将金人扶持的伪皇帝张邦昌作为一个“乱世小人”来描述,相反,作者认为,此人身不由己“登”上帝位,确实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难能可贵的是,张邦昌在知道自己注定会背负千古骂名的情况下,依然竭力保护了大批汴京百姓的生命。也是在他的恳求下,金人减少了对北宋朝廷的压榨。此外,赵恒、李纲、陈东、马扩……对这些历史人物,作者未曾人云亦云,而是发表了独到的见解。

    历史从来不是空洞潦草的结论和一成不变的教条,历史的罅隙中往往隐藏很多发人深省的内容。靖康之难背后就有太多容易被后人忽视的细节:宋辽、宋金关系的微妙变化和转折节点;尊崇道教的风气下,宋军将领相信奇人异士能撒豆成兵的荒诞思维;金国内部不同派系间的明争暗斗及他们对北宋君臣态度的差异;康王赵构几度死里逃生,最终从皇族劫灰变成了南宋开国君王……所有的一切凌乱纷繁,难以捉摸。其中,作者尤为关注的是,北宋君臣是怎样共同作用于庞大的帝国机器,自以为操控得当的他们又是如何导致了王朝覆灭?这也是该书破解北宋由盛至衰密码的关键所在。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