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8月28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制造”引领个性化生产

德鹰工人正在调试旋梭。(李超 摄)

    记 者 张正伟 

    鄞州区委报道组 杨磊 

    通讯员 朱娇娇

    冠军企业:宁波德鹰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全球最大的工业缝纫机旋梭生产基地,市场占有率40%,居世界第一)

    2003年,顾志英从父辈手中接过企业时,宁波德鹰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正徘徊在十字路口。

    德鹰做的产品叫旋梭,半径不超过2厘米。虽然不起眼,但生产工艺复杂,前前后后有200多道工序。旋梭是缝纫机的核心部件,直接决定缝制质量。

    当时,德鹰生产的旋梭,国内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6%。虽然立住了脚,但顾志英心里清楚,这个市场危机四伏,企业随时可能被洗牌。

    “当时,像我们这样规模的企业,国内有四五家,小一些的企业则不计其数,大家都在中低端市场厮杀,高端市场被日本、欧洲控制着,我们根本进不去。”顾志英说,他们就是“不死心”,想尝试一把,直接为国际品牌配套。

    目标是缝纫机界的标杆企业——日本重机。当时,在国际高端市场,服装是否由日本重机的工业缝纫机缝制,是评判其品质的重要依据。如果能进入日本重机的配套体系,德鹰就能脱离中低端市场的“红海”。

    然而,德鹰上门向日本重机推销十次,被拒十次,连试用的机会都没争取到。      

    正是一次次受挫,让顾志英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另一条路:以国内市场为突破口,与中国工业缝纫机产业同成长!

    顾志英认为,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服装制造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机器换人”势在必行。

    旋梭与其他工业产品最大的不同,在于个性化特征非常明显,一台机床可以锻造不同的产品,但一款旋梭只能配一种功能的缝纫机。

    个性化定制,是习惯了规模化生产的国际巨头的“阿喀琉斯之踵”。顾志英认定,如果能够制造所有品类的旋梭,满足所有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就一定能从国内市场率先突破,最终站上世界舞台。

    就这样,德鹰带着“冠军心”出发了。技术短缺,德鹰就埋头钻研,每年投入近千万元开展自主研发,逐个提升车铣、钳床、热处理、电镀、磨床、抛光、装配等旋梭制造工艺。

    单枚制造时间从40天缩短到一个月,平均寿命从七八个月提高到一年,产品种类从几十种提高到上百种……卧薪尝胆三年,德鹰生产能力迅速提升。

    2006年,当国内不少旋梭生产企业耐不住寂寞转行时,德鹰携高速缝、人字缝、多头绣花、高速自动切线等全品类旋梭产品破壁而出,市场占有率一下子提升到20%。

    后来成为国内工业缝纫机制造单项冠军的浙江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在那时与德鹰结缘的。

    “德鹰的产品全,对个别定制要求从不推辞,交办的订单我们百分之百放心。”浙江杰克采购经理阮海挺说,正是靠着德鹰专门研发、定制的电脑旋梭、自动切线旋、平缝高B旋梭等产品,杰克顺利迈过了转型升级关。

    2008年,德鹰旋梭的产销量排名攀升至全国首位,部分产品开始出口。日本重机也坐不住了,2012年主动找德鹰合作,开始批量采购德鹰的产品。

    “核心技术与生产设备息息相关,只有非标设备才能让旋梭制造具有独立性和唯一性。”顾志英说,从国外引进的生产线都是标准设备,很容易被模仿、超越,只有采用个性化“新制造”,才能更上一层楼。

    德鹰全面采用先进的五轴加工中心、机器人抛光等工艺,提高个性化产品的研发、制造能力,旋梭每分钟转动次数、缝纫接头数量和线结间距等技术指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如今,德鹰已经掌握了六大类近200个规格的非标设备生产制造技术,在厂房内几乎找不到一台标准化加工设备。

    凭借先进的工艺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德鹰生产的旋梭目前为5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缝纫整机厂做配套,2018年,生产能力达到600万套。

    “现在,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为40%。”顾志英说,公司将继续推进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力争市场占有率超过50%,成为“全能冠军”。

    【记者手记】

    德鹰破茧化蝶的关键,是闯出了一条个性化定制的路。随着生产和消费方式日益多元化,个人属性强烈的定制产品会越来越流行。这就要求企业具备个性化生产的能力,更多吸引用户参与产品的设计、生产。德鹰的这一步之所以迈得成功,关键在于看得准、看得远。从前期的自我攻坚,到后期的“新制造”,德鹰还成功找到了保障定制化生产的技术路径,那就是柔性生产。未来,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将继续改变传统制造业,甚至重新定义供应链、商业服务等。按需定制、个性生产的“新制造”,并不是大企业的专利,而是更多中小企业的制胜法宝。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