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合 通讯员 勇祖轩 巍巍四明山,浩浩三江水。宁波这块红色土地上,曾洒下革命先辈的热血,也留下了代代传承的红色基因。 如何让地处偏远的红色堡垒村,同样享受发展红利,走上致富之路?这几年,在红色党建的引领下,这些“红村”挖掘红色资源,发展绿色产业,焕然一新的土地上开出了幸福的花儿,结出了致富的果子。 红色引领绿色发展,在四明大地上,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踏上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摘掉“穷帽子”,坚定信心方向明 曾经举行过梅花村会议的宁海县岔路镇梅花村,因为交通不便,长期以来乏人问津。由于土地贫瘠,且经常遭受洪涝灾害,年轻人选择背井离乡,到外地讨生活。 “‘穷帽子’戴惯了,对于村子发展,别说普通村民,就连村干部也没信心。”梅花村“第一书记”邬叶叶说。 要摘掉“穷帽子”,首先得找到一个符合实际的方向。 2017年,一直默默无闻的梅花村等到了梅花村会议70周年纪念活动这一契机。在上级党委的支持下,梅花村翻修了会议旧址,进一步梳理本地的红色资源,同时新修了莲湖,建起了九曲桥和凉亭,集中进行村容村貌整治。 “过去,村干部觉得村子发展没机会,做事没动力;现在,小山村站在镁光灯下,迎来了好机遇,全村上下的凝聚力更强,发展信心也更足了!”邬叶叶说。 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省首批农村示范社区、市党员教育示范基地、市“十佳”红色基地……荣誉纷至沓来。仅2018年,梅花村就接待省内外前来参观学习的党员群众1300余批次、近5万人次,全村旅游经济收入达30万元。 看看山那么高,望望路那么长,瞧瞧村子那么破。海曙区章水镇郑家村地处四明山麓,对村民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致富信心是稀缺品,振兴发展是别人家的故事。 谁不想口袋鼓起来、村子富起来?然而村子坐落在山区,是交通末梢,没有区位优势,也没有产业优势——要想致富,没方向;要想发展,没信心。 2009年,36岁的郑宏国成为郑家村的党总支书记。他从村班子着手,对这个经济薄弱、派系复杂、矛盾尖锐、发展滞后的后进村进行整治,将大家的思想统一到为村子谋发展的主线上来。 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完成内部土地流转、集中开展贝母种植……在新班子的带领下,郑家村开始尝试更多致富的可能性,村民心中的希望被点燃。 寻找新出路,绿水青山底气足 兰山村位于余姚市陆埠镇中部山区,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是红色堡垒村,山上的“公馆”内办过《四明简讯》,印刷过《新浙东报》,掩护过革命战士,为夺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作出了很大贡献。 岁月荏苒。改革开放后,这里办过工业园区,做过汽配五金,但由于生态环保的压力,不少企业被转移出去,微薄的租金成了村集体经济主要来源,发展陷入了瓶颈。 “乡村振兴,首先是产业振兴。村子发展需要重新制订发展规划,做强产业、做好项目,找到最适合的一条路。”项益平是余姚首个“80后”村支书,今年是他担任兰山村党总支书记的第九个年头。 依靠村里的大好山水和红色资源,项益平着手推动新型农业、高效农业、观光农业、农家休闲等产业的发展,立志把兰山村打造成“溪畔田园、岙里人家”。 今年年初,兰山村引进社会资本,在西岙大溪东侧开发了一个集花卉种植、婚纱摄影、房车基地于一体的新兴旅游项目,准备打造山村慢生活生态旅游景区。今年“五一”期间,这个尚未正式开业的景区就迎来了大批游客。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村庄走上了欣欣向荣的发展之路。党员带着群众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 在“浙东红村”横坎头村,得益于党员示范带头,樱桃种植规模超过800亩,该村还扩种了杨梅、蓝莓、猕猴桃等特色水果,乡村采摘游发展得红红火火。 去年8月,“90后”大学毕业生黄徐洁返乡,投资130万元开设“横坎头农家”,里面的墙绘、灯笼、餐具和播放的影片,都融入了红色元素。 “总书记回信要求‘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让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红火’,作为年轻党员,我们责无旁贷。”黄徐洁说,横坎头村已成为全国知名的红色“IP”,“横坎头农家”有信心在两年内实现盈利。 探索新机制,致富发展有后劲 “乡村振兴,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最好能建立一整套常态化运作的机制,帮助原本底子薄弱或资源禀赋不足的村庄找到符合实际的发展路径。”市委组织部组织处的相关工作人员说。 虽说通过下派“第一书记”、选优配强“领头雁”等方式,可为村子发展引进“外援”,但仅仅依靠村子自身的力量,很难实现资源整合或弯道超车。毕竟,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靠天吃饭的农业存在较大风险。 2015年,奉化率先试点区域化党建联合体工作,按照“资源共享、共驻共建、互利共赢”的要求,以片区为单位,以中心村(强村)为依托,以先进党组织为主体,实行强村带弱村、先进党组织带落后党组织、优秀领头人带普通领头人,推动乡村整体发展。 2018年,海曙区在章水镇成立了我市首家“乡村振兴公司”,镇政府以优质镇属资产和辖区所有村共同入股的方式,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帮助当地村民做大乡村产业,一起发展致富。 “章水镇的很多村位于山区,单个村想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很困难。现在抱团成立公司,实力增强了,可以做更多事情。”章水乡村振兴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郑宏国对此深有感触。浙贝母种植曾是郑家村的优势产业,但由于生产经营“低散乱”,鲜贝母价格从5年前的每公斤45元一路跌至去年的每公斤13元。贝母卖不出好价,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缺乏经营人才,增收致富成了一句空话。 去年9月,乡村振兴公司与杭州一家公司合作,投资上千万元实施浙贝母产业园区项目,前者负责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后者负责种植、加工、销售,准备重新打响章水浙贝母的品牌,并通过将贝母加工成片剂和饮料来提升其附加值。 “好水好土种出好贝母,我们一定会重拾父辈的荣光,将‘金疙瘩’卖到全国各地。”郑宏国满怀信心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