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晓峰 通讯员颜杰 王敏)新能源汽车越来越普遍,截至今年8月底,我市此类汽车保有量超过了3.66万辆。同样,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也广受关注。据悉,今年5月至8月,全国就发生了79起新能源汽车自燃事故。 前天,市消防救援支队联合吉利汽车研究院开展了一场新能源汽车电池热失控火灾实验及新能源车火灾扑救实战演练,实验数据于昨天公布。 前天上午,在杭州湾新区滨海大道与兴慈二路路口附近的一室外实验场,3辆汽车按标准车位停放着,中间一辆是实验用新能源汽车。离此不远处就是数据采集区,负责采集电池包热失控时间、出现烟气时间、出现明火时间、烟气进入驾驶室时间、火焰进入驾驶室时间等信息。 实验开始,后方通过加热片触发新能源实验车电池热失控。10分钟左右,实验车第一次冒出白烟。这烟是有毒的,根据仪器测算,一氧化碳值达到了1万ppm。通常情况下,成年人置身其中所允许的最大含量是50ppm;超过400ppm时,3小时后就会有生命危险。 “差不多1小时后,第二波有毒烟气出现。从实验效果来看,在电池发生热失控的情况下,驾驶人和乘客还是有足够时间逃生的。”实验人员告诉记者,按照国家标准,从新能源汽车电池出现故障,到有明显的异样出现,要求在5分钟以上,这一段时间能做很多的事情。“要迅速靠边停车,熄火断电,然后远离车辆并拨打救援电话。切记,没有查明烟气来源之前,千万不要再进入车内,更不要启动车辆。” 第二个实验是“模拟车辆出现事故并被外火引燃”,目的是分析电池受火焰影响情况及火焰及烟气进入驾驶室的时间。当天下午1点40分实验开始,4分半钟后,烟气就进入了车内;20分钟后,明火也进入车内。数据显示,从引燃到电池热失控时间为40分钟,探测器均被烧坏,随后火焰扩大,整车燃烧并殃及旁边停放的车辆。 最后是灭火演练。 市消防救援支队相关负责人提醒,新能源汽车起火后,既要防触电,也要防烟气袭击。市民驾驶新能源汽车时,发现电池有异样,千万不要不当回事,也不要尝试用传统的方式去扑救,最佳方法还是报警求助,让专业人士来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