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时评/特别报道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9月05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整治医疗乱象必须对症下药

    罗浩声 

    宁波要对医疗领域乱象“动刀”了!近日,根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安排,宁波将在全市范围内对民生领域不正之风和侵害群众利益问题等开展专项整治。九大专项行动中,医疗乱象整治的“靶向”主要针对部分健康体检机构检查结果弄虚作假,部分民营医疗机构虚假诊断、夸大病情或疗效,部分青少年近视矫正机构虚假宣传以及假借中医药理论、技术欺骗消费者等突出问题。

    医疗领域的某些乱象,广大群众深恶痛绝,各界人士感同身受,开展专项整治实属必要。在笔者看来,相较于其他民生领域的不正之风,医疗乱象应该“罪加一等”——因为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人的健康是最值得珍视和守护的。某些不良医疗机构及其从业者的弄虚作假、坑蒙欺诈行为,不仅是在“谋财”,还可能是在“害命”。此等伤天害理的勾当,损害了医疗队伍的形象,撕毁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让人民群众特别是那些被健康问题困扰的患者付出了更大的代价、承受了更多的痛苦。因此,开展专项整治,必须弄清“病因”,对症下药,标本兼治,以期取得长久功效。

    说起体检结果弄虚作假,我想起了一件旧事。有一位市级部门领导到定点医院做常规体检,后来拿到的报告单让他哭笑不得——其中一项写着“胆囊壁光滑清晰可见”,而事实上,这位同志在几年前已做了胆囊摘除手术,平时自诩“无胆英雄”。此事成为笑谈。有的体检机构人为地、有意识地造假,其“胆魄”和背后的动因值得深查、深究。

    正所谓“无利不起早”,体检报告弄虚作假也好,虚假诊断、夸大病情也好,抑或是针对特定人群的虚假宣传也好,说到底,无非是受了利益驱动。有的医疗机构为了创收,敢于触碰法律底线,也根本顾不上什么职业道德。在他们身上,没有“初心”,只有贪心;在他们眼里,没有人民,只有人民币。这种不端从业行为就是在挑战职业操守、社会良知,因此,发现一起,就要查处一起,决不能姑息迁就。在处罚力度上,要防止不痛不痒地“罚酒三杯”,必须重拳出击、“顶格”处理,让敢于以身试法者付出沉重代价,让敢于把黑手伸向弱势群体者身败名裂、倾家荡产。通过集中整治,真正把规矩立起来,把“防线”建起来。

    也许有人会说,那些弄虚作假的医疗机构手法隐蔽,而且医患之间基本上是点对点发生联系的,监管部门事后想要取证比较困难。这种情况的确存在,但并非没有办法,更不能成为职能部门推诿塞责的理由。信息、数字时代,监管部门可以通过计算机联网的模式,定期对相关机构日常业务、工作流程进行抽样检查;也可以通过开通举报电话和信息平台,重奖线索提供者;甚至可以借助媒体、行风监督员的力量,有针对性地组织暗访调查,等等。有了更灵敏的“嗅觉”,有了群众的广泛参与,相信“问题医疗机构”是无法藏身的。

    任何乱象的形成,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医疗领域也不例外。有些机构之所以胆子越来越大,“忽悠”老百姓的事情越干越起劲,恐怕和有些地方的职能部门长期疏于监管或者监管流于形式有关。因此,要善于通过体制外的问题,来剖析、反思体制内的根源,进行责任倒查和追诉,看看是不是存在不作为、慢作为或者乱作为现象。如果涉及多部门监管,要借这次集中整治的机会,把责任厘清,把板子打到具体人身上,再不能像过去那样,“有利益一哄而上,出问题退避三舍”。通过责任倒逼,建立长效机制,形成监管合力,避免医疗乱象治理仅仅流于运动式“整顿”。

    从更深层次看,有些医疗乱象的形成,还与正规医疗机构特别是优质医疗资源不足有关。经过多年努力,尽管各地在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方面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破解不良机构“乘虚而入”,公共医疗机构的投入、建设、布局,应多向基层、农村和基础薄弱地区倾斜。能够就近享受良好、规范的公共医疗服务,谁会去找那些“江湖游医”?

    对于违规医疗机构进行严厉惩处,并非是要否定医疗服务“市场化”的努力。开展医疗乱象整治,目的是要通过设立更严格的准入门槛,实施更严格的事中、事后监管,倒逼经营主体提升服务质量、服务水平,通过合法合规的经营、健康有序的竞争,去创造和实现自身的价值。一言以蔽之:通过医疗乱象整治,让违法违规者无法生存,让合法合规者做强做大。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