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吴向正)根据监督法的有关规定,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日前向社会公布在7月23日至24日举行的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市政府关于2019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关于2019年上半年全市和市级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和关于贯彻实施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 关于2019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审议意见 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面对错综复杂的内外经济环境,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按照年初市人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六争攻坚”行动,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上半年我市经济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忧”的发展态势。但综观国内外经济环境,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程度尚存在不确定性,下半年全市经济下行压力将进一步加大。现根据会议审议情况,提出如下意见: ——全力推动稳需求促增长。要围绕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等重大战略,聚焦“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和重点区块,谋划一批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从规划布局、平台打造、机制创新、要素供给、审批提速等环节发力,激活社会资本,推进项目落地,稳定投资促增长。要拓展消费领域,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建设商业特色街区,推动传统商贸创新发展,加快推进电商拓市,扩大城乡居民信息消费、服务消费、绿色消费,增强教育、养老、育幼、医疗、文化、旅游、体育等服务供给,提升消费环境,扩大内需市场,稳定消费促增长。要妥善应对中美经贸摩擦,及时研定相应措施,积极拓展新兴市场,加快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稳定出口促增长。 ——全力推动强创新提能级。要加快创新平台搭建,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完善制度和政策设计,搭建平台添“燃料”,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加大企业与高校产学研共建力度,为企业提供产品研发、技术改造、资源利用等综合服务。要加紧各类人才集聚,健全完善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搭建完善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人才政策体系,坚持引进高层次、领军型人才与培育本土高素质、实干型人才并重,推进人才特区和人才高地建设,切实帮助解决他们在住房、子女就学等方面需求,营造引得进、留得住的创业环境。要加大创新政策供给,突出创新政策资源配置,大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税政链“四链结合”,构建形成“研发-转化-应用”一体化、链条式推进的创新政策体系,对科技型、初创型企业和甬江科创大走廊建设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支持方式,释放更多的政策红利。 ——全力推动保基本惠民生。要密切关注就业形势变化,切实做好稳就业工作,提升就业公共服务水平,积极开展援企稳岗、职业技能培训,引导鼓励创业就业,精准服务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特困人员等重点群体,使就业帮扶政策真正落到实处。要大力整治生态环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清废行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摸清困难家庭底数,开展精准帮扶,完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打好低收入百姓增收脱贫攻坚战。要深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做好农村改革、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等各项工作。要全面深化平安宁波、法治宁波建设,切实加强交通运输、食品药品、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认真做好防汛防台为重点的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感。 关于2019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议意见 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财政税收工作决策部署,加力提效积极财政政策,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措施,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提高资金配置效率,上半年财政收支情况总体良好,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和重视:一是预算收支矛盾更加突出。由于经济下行、大规模减税降费,完成年初收入任务较为困难,而各项支出需求仍然较大,各地财政收支平衡难度进一步加剧。二是支出绩效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支出政策需尽快完善,预算绩效目标不够明确,绩效预期与实际成效存在一定差距。三是防范化解债务风险有待进一步重视。在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的形势下,化解存量债务的难度在增加,个别地方也有可能增加隐性债务,严控增量、化解存量任务更加艰巨。现根据会议审议情况,提出如下意见: ——抓开源、重节流,确保预算收支平衡。在坚决贯彻落实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的同时,要充分预计由此影响而形成的财政收入缺口。合理扩大调入使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存量资金的规模,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衔接力度,进一步梳理整合现有的财政支出政策,清理归并结转结余资金,盘活变现政府存量资产,动态预测和调剂使用全部可用资金,集中财力保障中央和省、市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和民生事业发展。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打细算,在年初安排的基础上进一步压减一般性支出。要采取积极有效管理办法,推动压实各级财政平稳运行的责任主体,多措并举确保全年预算收支平衡。 ——严规范、精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绩效。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将绩效理念和绩效要求贯穿到预算编制、执行、调整的全过程。要进一步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办法和业务流程,加快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推动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着重开展重大政策、重要项目绩效评价,科学设定绩效目标,做好绩效运行监控,及时纠正目标偏差,防止资金损失浪费。要积极落实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的要求,逐步推进政策取向、绩效目标、评价结果向人大报告、向社会公开,主动接受监督。 ——强监督、防风险,守住债务安全底线。面对渐趋严峻的财政收支形势,要始终坚持把政府性债务管理放在突出的位置。严格贯彻执行中央、省关于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各项规定要求,规范举债行为,严禁各种形式的违法违规融资,不得通过异化政府投资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变相举债,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稳妥处置隐性债务存量,调整优化债务结构,降低债务财务成本。切实加强融资平台公司监管,划清政企责任界限,有效推动融资平台公司转型。进一步强化各级各部门、各开发园区的债务主体责任,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落实化债计划,健全预警机制,有效防止政府性债务区域性风险,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守住底线。 关于贯彻实施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情况的审议意见 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水污染防治工作,认真落实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要求,强化顶层设计,加大工作力度,完善体制机制,全市水污染防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水环境质量总体向好。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常委会组成人员也指出,我市水污染防治工作仍然任重道远,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贯彻实施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水污染防治规划制度落实不够到位,污水处理设施和能力亟待提升,水污染监督管理制度执行存在差距,一些领域水污染防治仍存在薄弱环节,水污染防治体制机制尚待健全。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严格实施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加快推进依法治水;牢牢把握治水规律,着力提高水污染防治的系统性科学性;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工作合力,不断健全水污染防治保障体系。根据会议审议情况,提出如下意见: ——强化水污染防治规划编制和实施。落实水污染防治法第16条、第17条和省水污染防治条例第4条、第8条等规定,建立健全水污染防治规划体系,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做好规划上下对接、实施情况评估、修编完善等工作,强化规划执行刚性,发挥规划对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引领作用。 ——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规划、建设与管理。全面落实水污染防治法第49条规定,优化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布局配置,加快江北区污水处理厂等落地建设,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提标改造;加强污水处理厂与配套管网建设的统筹衔接,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加快地下污水管网的排查工作,摸清管网“健康”状况,建立细化问题清单,分类做好维修改造。 ——落实排污排水许可制度。按照水污染防治法第21条、第23条,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第21条和省水污染防治条例第31条等规定,严格实施排污排水许可制度,加大对“散乱污”企业偷排漏排等违法行为查处力度,加强对沿街餐饮店、洗车店等涉水行业排水行为日常监管,做到应领尽领、应发快发。 ——深化工业水污染防治。落实水污染防治法第44条、第45条等规定,加强镇、村老旧工业小区和“六小行业”排污整治,健全金属表面处理、有色金属、农副产品加工、砂洗水洗、废塑料等重点涉水行业深化整治长效机制,推进工业水循环利用、减量排放。 ——完善农业农村水污染防治。按照水污染防治法第52条、省水污染防治条例第35条等规定,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加强日常运维,提高设施使用率、管网接户率、处理达标率;持续推进化肥农药无害化、减量化使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加强水产养殖富营养化尾水治理,加快推进养殖用水循环使用、达标排放。 ——实施河道生态治理。落实水污染防治法第3条等规定,实行河道流域化系统性生态式治理,加大生态补水,促进水体流动,提升河道水质;加强对涉水工程建设的监管,加大对建筑工地等违法排污排水行为查处和打击,维护天然水系,保障区域水面率;深入推进入河排污口整治,加强船舶排污监督管理,防止污染水体。 ——做实“污水零直排区”。扎实做好治污方案设计前的调查和摸底工作,增强工程项目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有序有效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提升创建区域污染源截污纳管率;加强对已建成达标区域的“回头看”督查,及时做好查漏补缺,真正实现全覆盖、全收集;明确住宅小区排水监管部门职责,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污水管网改造和“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重视污泥处置。抓紧编制全市性污泥处置专项规划,加快推进污泥堆放场地和处理能力建设;提升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规范化水平,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终端污泥处置管理,严格执行污泥处置登记制度;健全河道常态化清淤机制,探索河道淤泥处置利用的有效办法。 ——筑牢饮用水安全保障。落实水污染防治法第五章规定,加大对水库周边乱堆、乱占、乱建、乱排现象的查处和整治,加强小散污染源管理,巩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成果;完善饮用水突发安全事件处置应急预案,加强日常应急演练。 ——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加强机构改革后水污染防治相关部门法定职能细化落实和对接磨合,推进市、县两级管理体制有效衔接;落实好城市排水管网建设、运维、监管各层级、各主体职责,强化部门之间、区域之间的有效协同;强化财政资金导向和保障作用,建立资金绩效评估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