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仁 9月4日,第一财经旗下的“DT财经·城数”发布了《2019中国青年理想城报告》。该报告在综合考虑人口、消费、GDP、产业结构等因素后,将100个城市纳入测评,用“青和力”来指代一个城市吸引年轻人的能力,借助大数据,通过8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70个三级指标,对城市“青和力”进行量化评估,评选出中国(除中国港澳台地区)最吸引年轻人的城市。 这份报告一经发布,便引来广泛关注和媒体大量转载。这里,暂且不论其评价体系是否科学、权威,仅从排序结果比对分析不难发现,这些进入榜单前列的城市,恰恰是近年来在“抢人大战”中表现“抢眼”的城市。这样的巧合说明,在日趋激烈的城市竞争中,想要获得各方青年才俊的垂青,让他们选择来此而非别的地方“打拼人生”,城市自身的品质及其提供的服务,必须能够更好地对接青年人才群体的需求。“青和力”,其实就是一种综合性的人才竞争力。 从以往经验看,评价一个地方的实力、潜力,或者某些方面的成就,经济总量通常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城市“青和力”的评价,似乎超越了这一“传统”。比如,在这次评选中,厦门、昆明、沈阳、珠海等城市的“青和力”表现,超出其经济体量的排位进入了前30名。除了这些城市,海口、银川、呼和浩特、兰州、桂林、绵阳、汕头等中小型城市,也在有限的经济体量基础上,表现出超越经济体量的活力。 “年轻人并不会通过翻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决定去哪个城市发展。比起各项经济指标,‘拥有更多的工作机会’‘包容便捷与健康的生活方式’‘丰富的文化和娱乐选择’‘志同道合的伙伴’等看起来不那么‘硬核’的因素,反而是影响他们决定的关键。”DT财经·城数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实际情况也是如此。现在不少年轻人选择城市,在考虑“机会”“平台”“前景”的同时,更看重精神需求,更在意城市内在的品质,如历史底蕴、文化消费的环境、自然环境的秀美、城市的文明水平和包容度,等等。而这些,离不开城市文化的挖掘、活力的打造以及“青和”环境的构建和提升。 除了“北上广深”和“新一线”的杭州,西部省会城市成都在此次评选中表现不俗,让人颇感意外。前些日子,正好遇上一位研究生毕业后“义无反顾”地选择到成都安家落户的朋友。问其缘由,给我的答复,不是“工作好”“待遇高”,而是“成都那些古诗词中的地名就在周边,好像摸得到文化的脉络和延续”“吃火锅的氛围就是热闹人间,是美食更是人间烟火气”“喝茶时可静可闹,旧友来,可在公园闲适喝茶晒太阳,觉得岁月静好”。这个略带有浪漫色彩的答案,恰恰印证了“青和力”评价报告给出的结论。 近年来,宁波围绕实施“栽树工程”和打造“青年友好城”,推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颇高的举措,本质上就是在提升城市的“青和力”。据市人力社保部门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接收的大学毕业生为68172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为42.5%。上半年新增的19.43万首次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员中,20岁至35岁的青年就业人员就有11.9万。各区县(市)也在积极响应和行动。如北仑区通过政策集聚和建设“青年之家”“青年艺术馆”、发布“青年发展指数”等综合性举措,上半年净增青年常住人口万余人。这些成绩来之不易,说明宁波已日益成为备受青年才俊青睐的热门城市,人才吸引力和集聚力持续走高。 谁拥有青年,谁就拥有未来。如何让更多年轻人更直观地感受城市的“青和力”及其所创设的发展条件,吸引他们来此创业创新,实现双向良性互动,是一件很值得去做的事情。当然,城市“青和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不能太“急功近利”。一方面,可以参考这次全国性的评比指标体系,对本市、本地“青和力”现状开展一次深入的调查分析,摸清“家底”,看看究竟哪些方面还存在短板,据此提出针对性意见。另一方面,以全国城市“青和力”排行榜发布为契机,更加注重“青和力”的建设和提升,加强顶层设计,将之纳入城市长远发展的规划之中,主动适应青年人才的特点需求,有意识地加大这方面的引导和投入。 面向未来,城市有了“内外兼修”的“青和力”,发展一定更有动力,竞争一定更有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