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9月17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对话胡延松:

雕栏玉砌应犹在

《新雕阑记》(组照之一)胡延松
◀《传承》(组照之一)胡延松

    ■人物名片:胡延松,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公司文化中心专职美摄干部,2015“伯奇杯”中国十佳创意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界》《对话》《异度空间》《工业·现场》《新风景地带》获第23、25、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铜质收藏奖、优秀作品奖。《新雕阑记》入围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抢修记事》《工地圆舞曲》《白昼》《传承》《曾经》《工业视野》入选中国第十二、十五、十六届国际摄影艺术展。

    2017年出版《我的检工兄弟》专题摄影画册。

    记者:印象中您是“获奖专业户”,作品多次入选国展。有哪些经验可与大家分享?

    胡延松:从2010年第一次参加两年一届的国展,我已在第23、25、26、27届国展中获奖,其中《界》荣获第23届国展艺术类铜质收藏奖,可以说是非常幸运。我认为,想在高规格的重要赛事中有所斩获,首先要在选题、拍摄、选片等方面有自己独特的眼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各类比赛中,“似曾相识”的作品往往逃不掉提前出局的命运。

    记者:在您看来,一件成功作品应该具备哪些元素?

    胡延松:个人视角、艺术美感和思想内涵。摄影人一定要勤奋,好作品离不开日常的创作积累。每次创作完作品,我都会请“摄友”评论,我觉得这非常有意义。拍摄、撷取素材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因为你在与新鲜的人和事碰撞、激荡。

    记者:您新创作的《新雕阑记》(组照)进入第27届国展创意与商业类拟入选名单,这组作品的创作灵感是怎样萌生的?

    胡延松:安塞尔·亚当斯是我崇拜的摄影大师之一,他认为,摄影家应该选择有独到性的事物和自己熟悉的领域进行艺术表现,这句话我深以为然。我在石化企业工作,几乎每天看到巨型的石油炼化装置。《新雕阑记》里的四幅作品,主体由两大部分组成:上半部分是石油炼化装置,下半部分是中华古建筑中的雕花实木撑拱(宁波人俗称牛腿)。我运用PS技术,将两者“天衣无缝”地组合起来。

    记者:《新雕阑记》中的每幅作品状似“耳朵”,读者能明显感受到作品蕴含深意。您想表达什么?

    胡延松:如果说雕花撑拱象征着古老、华美的中国传统艺术,那么,炼化机械装置代表了现代工业文明。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不能否认,工业文明给人类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但与此同时,每一次技术革命,在让我们享受成果的时候,也让我们承受随之而来的疼痛。人类在向前奔跑的同时,需要回望和反思。

    每一种物件各有寓意,一旦将它们重组,就会产生崭新的意象。我希望不同的眼睛能读出不同的含义,这也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记者:进入数码时代,高度智能化的图像处理软件不但把摄影师从传统的暗房里解放出来,还为他们的构思创意提供了无限可能。

    胡延松:我2000年开始在美术设计中应用电脑技术。后来接触到Photoshop等后期处理软件,它们为我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涉足摄影创作以后,我自然而然地把艺术创意类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身处数码时代,摄影术实现了从“暗室”到“明室”的跨越。所谓技术辅助、艺术提升,后期二度创作能力是对一名摄影师的时代要求和考验。后期创作虽然艰辛,但总是让人充满期待与惊喜。

    记者:摄影最原始的功能是记录,而所有的艺术家希望在它的上面附加思想、文化、审美等主观元素。

    胡延松:摄影如果仅仅停留在对原物、原景的复制、翻版,那就了无生趣了。美国摄影大师罗伯特·弗兰克说过:“对照片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构图和完美布光,而是摄影家对他所见到的人和事物的感受。”他用自己“主观性”的作品激发着读者去发现、去思考。另一位我所敬重的德国摄影师贾斯汀·彼得斯,更让人脑洞大开,他用PS技术创作的超现实主义作品,让我们看到了摄影与创意的完美结合。这就是我对摄影艺术的理解。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