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雨恬 “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仅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这是民国时期结婚证上的一段佳辞。而在当下繁弦急管已成常态、年轻人高喊爱情成为奢侈品的年代里,看到这些温柔的字眼与典雅的意象,让人不由感叹古典爱情的诗意与清新。古典爱情究竟是怎样的?著名文化学者郦波先生的新作《浮生有爱》,带领我们向时光深处漫溯,感受古典爱情之美。 《浮生有爱》一共收录了22个爱情故事,从围绕春秋战国时期美女西施展开的爱情讨论算起,到清乾隆年间文人沈复和妻子芸娘之间的爱情佳话为止,前后一共经历了2000多年。因此,能够入选的爱情故事可以说是它们所属的时代里最动人的传说,代表了当时人们对爱情的理解。 什么样的爱情称得上美丽呢?相信这是很多读者心中埋藏已久的问题。有意思的是,人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认为只有主角形貌美丽,至少女主角容颜上乘,这样的爱情才算华美。以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为例,除了杨玉环拥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外,西施、貂蝉、王昭君三人都是作为政治工具周旋于王公贵族之间,她们的感情生活似乎并没有多少“爱情”的成分在,可是后人却从她们倾国倾城的容颜中获得灵感,为她们谱写了一段段爱情佳话。事实上,拥有天赐容颜的人毕竟是少数,绝大部分人只是披着平凡的皮囊,抱着一颗对爱情的向往之心、对生活的热爱之心寻寻觅觅,试图找到心仪的那个人,经营一段长长久久的感情。书中,郦波先生给读者讲了一段经典的爱情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东汉贤士梁鸿。梁鸿风度翩翩、满腹经纶、品行高洁,是当时达官贵人之女理想的婚配对象。但是梁鸿的妻子孟光并不是如大众期待的“佳人”。根据《后汉书》的记载,孟光“状肥丑而黑”,且力大如牛,在崇尚早婚的古代年过三十还未嫁,无论如何都不符合大众对“才子配佳人”的期待。恰恰是这样一位看似才貌远不够突出的女性,却陪伴梁鸿走到了最后,原因就在于她的品格和智慧。 值得一提的是,《浮生有爱》收录的爱情故事的主角们所属的社会阶层也不尽相同,总体而言大致可以归为帝王后妃型、才子佳人型、士人贤妻型等,而不同的身份也给他们的爱情带来了很多机会或是挫伤。如李隆基曾经因其国君的身份能够给杨玉环“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恩宠,但最后也因为国君的身份不得不让杨玉环自尽,造成“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结局;李香君与侯方域的相遇、相爱与他们彼此的身份亦有关联,但历史上造成李香君郁郁而终的恰恰是她的名妓身份为侯家所不齿;而沈复与芸娘虽然是在社会底层挣扎的“贫贱夫妻”,但他们的平凡日子因为芸娘对生活的执着与热爱而焕发光彩……衡量一份爱情是否美好,归根结底不是看它的结局是悲剧还是喜剧,而是如郦波先生所言,要看它是否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和“人性的力量”。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虽然被政治力量所摧毁,但杨玉环去世后,李隆基听闻夜雨之声创作《雨霖铃》的那份深情不可否认;李香君和侯方域的爱情泡沫终被侯家人戳破,但李香君的敢爱敢恨让这段爱情成了绝唱;沈复和芸娘的幸福点滴也是在他们共同面对人生风雨后获得的,这些正是爱情的动人之处。 在这些爱情故事中,朱买臣休妻一篇是让我最有感触的。这个故事凭借戏曲而广为流传,又因为牵涉到中国古代少有的女性离婚,所以显得独特。这是历史的真相吗?郦波先生提出疑问。他从汉代没有科举制、崔氏的性格自相矛盾等疑点入手,质疑了故事的真实性。进而又指出,在正统的史书《汉书·朱买臣传》中,朱买臣和妻子离婚完全是因为他的怪癖——喜好当众大声诵读。妻子崔氏不堪朱买臣在集市里读书引起别人侧目,赌气之下选择离婚。而离婚之后,崔氏遇见穷困潦倒的朱买臣还主动接济,这些细节和戏文有很大出入,却更加贴近历史的真相。那么戏文为何要将崔氏塑造成一个悍妇呢?郦波先生也给出了答案,他认为戏文是受到男权社会的影响,一切为了朱买臣的“高大全”形象服务。这样看来,一个有关逆袭的励志故事就显得有些悲凉了,因为朱买臣形象塑造得越成功,就说明崔氏形象的牺牲越大。 并非所有的古典爱情如我们想象中那样美好,有举案齐眉的幸福,必然也有棒打鸳鸯的失落;有“归凤求凰缱绻意”的圆满,必然也有“伤心桥下春波绿”的遗憾;有“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佳话,必然也有“真心男女难为知己”的无奈。在遥远的过去,或因时局逼迫,或因观念不同,我们在看到古典爱情圆满的同时,也得正视它的缺憾。但那一份真挚、本能的爱意是亘古不变的,“浮生写罢爱如磐”,值得我们久久品味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