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9月17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父子情深,且行且珍惜

——读《中国父子》有感

    张新月           

    父爱如山。作者张旻受乔治·奥威尔写于20世纪40年代的自述体散文《如此欢乐的童年》的影响,写下了《中国父子》这部作品。有人评论“张旻的感情有一种惊人的稳定性”。阅读这些文字,让人感受到这是一个在宁静家庭中成长起来的极具修养的人,甚至不难想象,这个家庭中的每位成员都不急不躁。

    《中国父子》是张旻的一部自述体文学作品。全书有一条连贯的主线和一个中心:主线是一个家庭、三代人;中心是作者本人前半生为人子、为人父的历程和状态。围绕主线和中心,讲述了三代人的不同命运及生活状态,这本书堪称作者的半生“大事记”。“20世纪中国社会的巨变决定了我们这辈人,在为人子和为人父的角色上的困惑和尴尬。”父亲与爷爷之间超现实的距离和沉默,“我”与父亲之间的朋友关系及挑战式的对抗,“我”与儿子之间的亲密与互动,这是大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父子“变奏曲”。《中国父子》文字平淡,语调自然而安宁;叙事沉着从容,不为喧嚣的潮流所动。作者透过自己与父亲、自己与儿子两代父子关系的亲疏离合,反映了中国式的人伦纲常,折射出时代的更替变迁。

    作者说,要成为一个小说家,必须带着与生俱来的喜爱和自信,拥有写作的天赋。作者力求排除杂念,以纯净之心书写个体生命历程的真实体验。他做到了,他像一个旁观者娓娓述说过往与当下。《中国父子》既是一本质疑之书,又是一本释疑之书,作者询问了成长中的诸多“为什么”,又用自己的方式解释了“可能是这样”。这种心路历程的梳理和阐释,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所启发,书中内容看似个人的私密记忆,却又体现着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作者将不同时代的父子关系总结为三个关键词:“信仰”“观念”和“利益”。

    中国式的父子关系,是万千家庭的缩影。看了本书,不由得想到自己的家庭。对于我来说,爷爷去世较早,父亲“放荡不羁一生爱自由”。年少时,父亲留给我的印象只有轻描淡写的几笔:写作业时的叮嘱,犯错时的责骂。哥哥与父亲的交流更少,他们之间的交流内容属于国家政治范畴之类的事件。中国式父子关系中,中国的传统伦理观念造就了父亲“隐忍的爱与痛”。男人似乎天生就喜欢沉默,习惯把情感积压在心底,不愿意也不擅长表达。因此,父亲在家中始终扮演着一个非常严肃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下,我跟父亲相处时自然而然会生出害怕的感觉。其实,父亲的内心是关心我们、爱护我们的。

    父母在,尚有来处;父母去,只剩归途。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一天天老去,无数感情尽在不言中。这本书值得每一个做儿女的用心体会。我们追根,我们溯源,只为了可以有更美好的未来。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