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9月1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宁波南高教园区鸟瞰。
海曙区洞桥镇中心小学赛场上的轮滑小将。
北仑职高工业机器人班日常教学场景。
2018年宁波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技能邀请赛上的参赛选手。
江北老年大学学员热心服务社区建设。
奉化大堰成人学校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茶制作培训班”。
制图 金雅男

    昨天,宁波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第八场新闻发布会聚焦教育成就。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据《宁波教育志》记载,宁波古有开学府之风,汉始设学宫,唐设州学,文脉源远流长;近代得风气之先,开办洋学堂启民智。新中国成立后,宁波教育才真正走向普通民众。

    70年来,宁波教育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辟出了一条跨越式发展的高速路,闯出了一条敢为人先的创业路,铺出了一条以人为本的惠民路。

    70年来,宁波的基础教育在全省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评估验收“满堂红”,教育质量稳居全省前列;职业教育以一市之力,连续8年稳居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第一方阵,被誉为技能大赛的“宁波现象”;宁波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

    70年来,宁波率先建成较为完备的地方教育法规体系,教育对口支援获肯定,帮困助学温暖甬城,智慧教育享誉全国,交流合作牵手世界,开创民办教育培训机构信用等级评估体系,在全省乃至全国呈现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的宁波模式、宁波速度、宁波经验。

    记者 蒋炜宁 通讯员 余晶晶 

    全力推进教育公平 绘一幅人人出彩的教育画卷

    在宁波,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让孩子在家门口学校就读。“学校之间相对比较均衡,教育质量差异不大,各有特色。”这是大家对宁波教育的共同印象。两年前,宁波在全省率先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评估验收“满堂红”。

    这些年来,宁波教育向着民生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发力,一幅学有所教、人人出彩的教育画卷灿然展开。眼下,全市共有中小学校737所、在校生78.6万人,特教学校10所、在校生1070人,幼儿园1220所、在园儿童28.97万人。

    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宁波教育公平指数排名第一,教育质量要素指数排名第三。

    如何加速城乡学校融合,实现一体化发展?以海曙为例,区划调整后,由8个街道增加到17个街道(镇、乡),中小学数量增加3倍。该区组建了海曙中心小学等5个教育集团,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该区集团化办学不是“一拖多”,而是启用“动车组”,集团内每所学校都装上了“电动机”,共同提升教育质量。

    教育公平的关键,是优质资源的有效分配。以城校带乡校,以强校带弱校,以名校带新校,宁波通过资源重组,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流动,从而推动区域整体办学水平提升。奉化区确立了10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术基地”学校,选择74名骨干教师担任“学术基地”学科导师,组团下乡“种教”。

    3年前,宁波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在职称评定、福利待遇等方面向乡村教师倾斜。宁波名师与近200名乡村教师结对带徒,如今,这批乡村教育的“种子教师”正成为我市乡村学校的生力军,辐射带动乡村学校近2000名教师。

    宁波共有162所学校参与“互联网+义务教育”中小学校结对帮扶民生实事工程,逐渐将城区优质资源向相对薄弱的偏远地区输送,让乡村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建立适合每个个体的教育,是推进教育公平的内在要求。宁波坚持学校类别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着力打造适合每个个体的教育与学习体系,为学生搭建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的通道。在宁波,普高就有学术性高中、学科特色高中、普职融通、国际教育4类,可满足不同孩子成长的需要。目前,全市共有省特色示范普高55所、省一级普高16所。各所普高建成市级精品选修课283门、省级精品选修课181门。全市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在99%以上。近年来,宁波高考升学率、一段率稳居全省前列。

    通过连续三轮的学前教育提升行动计划,全市已经形成以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为主体、多种类型幼儿园共同发展的格局。

    “给学生提供满足成长的一切可能性的课程,激发他们的潜力,提升他们的精神气魄,让优质均衡教育润泽每个孩子的成长。”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朱达说,“未来,宁波将朝着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努力,争取早日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从140人到16万人 大学与城市同频共振

    1956年,宁波师范专科学校迎来首批140名学生;1986年,宁波第一所综合大学——宁波大学开学;2002年,中国首个高教园区建成……如今,宁波拥有16所高校、16万名全日制在校大学生,专业设置基本覆盖一、二、三产业,培养从专科到博士多层次学历教育人才;大学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毛入学率超过60%。

    70年间,宁波高等教育与城市共生共荣,闯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规模扩建到内涵提升的跨越式发展之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老城区兴起,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新城区蓬勃发展,于本世纪初向南北两个高教园区集聚。如今,宁波高校办学正向经济发达的区县(市)和产业集聚区延伸。

    宁波大学海运学院、海洋学院、食品与药学学院,宁波大学科技学院、浙江医药高专、宁波财经学院、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分别落户北仑、慈溪、奉化、象山和杭州湾新区……宁波高校办学的延伸,顺应了各区县(市)和功能区产业发展规划和科技人才的需求。当下,宁波高校办学已覆盖所有区县(市),实现了区域全覆盖。

    70年来,宁波从一个沿海商埠小城跃升为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和长江经济带的“龙头龙眼”。在此期间,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一系列措施,推动宁波走在高质量发展的前列,高等教育则成为城市发展至关重要的智力资源。

    加速本土高水平大学建设。宁波出台《支持宁波大学加快建设“双一流”高校的若干意见》,全方位支持宁波大学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建设;出台《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 推进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在甬高校争创一流。宁波大学于2017年成功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宁波工程学院跻身全国百所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试点高校,浙江万里学院等4所学校入选省首批应用型本科建设试点示范建设学校,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院校入选省重点(优质)建设高职院校。宁波大红鹰学院更名为宁波财经学院,宁波教育学院转型为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填补了我市财经类和幼儿师范教育类院校的空白。

    “城市+大学”的双向互动关系,成为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宁波集聚优质高教资源,加速推进“弯道超车”。浙江大学宁波“五位一体”校区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材料工程学院正式开建,建成后,在校全日制研究生分别在4000人和2000人左右。合作共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研究生院)、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研究生院)、宁波诺丁汉大学“卓越灯塔”中国行动中心等高端机构。近两年先后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剑平等5名全职院士。在甬高校专任教师高级职称占比达到43.3%。

    高校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同频共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和产业急需的优势学科专业:对接宁波绿色石化、汽车制造等“246”万千亿级现代产业集群建设,投入1.87亿元建设57个市级重点学科、86个重点专业。力争通过4年培育一批科研能力强、与宁波重大发展战略和产业契合度高的市级重点学科、专业,打造宁波经济社会发展强劲的智力引擎。当前,全市有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5个。

    在甬高校毕业生留甬率连续3年攀升,去年为44.93%,高校聚才效应显现。

    职业教育协同发展 长期保持国内领先

    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协同,是宁波职业教育的内生基因。

    目前,全市有中职学校37所,其中省级以上示范学校18所,在校人数6.6万人,有48个省级示范专业、31个国家级实习实训基地、33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有高职院校6所,在校人数5.4万人。

    宁波始终把抓好职业教育作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初步构建起覆盖全体常住人口、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服务发展与服务民生相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宁波先后获批国家级开展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教育部首个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改革试验区、国家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试验区,职业教育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成为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

    以产业发展、民生需求为导向,产教结合发展的宁波职业教育做法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的肯定,并向全国推广。

    调整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与区域主导产业吻合度更高,支撑作用更明显。 “十三五”期间,我市职业教育扶持立项品牌专业30个、优势特色专业20个,形成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专业群;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指导9所职业学校新增物联网应用技术、港口机械运行与维护、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工业机器人等10个紧缺专业。

    既是高级技师,又是骨干教师,我市中、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的比例均在八成左右,使学生既懂理论又能学到精湛技艺。

    宁波率先在国内出台《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及实施办法,率先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和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制度创新走在全国前列。

    全市有省市示范(骨干、重点)专业68个,围绕宁波支柱产业、重点产业,组建了32个由职业院校牵头、相关企业和行业组织多元主体参加的职业教育集团,牵头成立首批14个服务于宁波“中国制造2025”的校企联盟。促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向区县(市)、高新区和产业集聚区延伸。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鄞州职教中心学校等先后与宁海县、南部商务区共建产学研基地。

    建立面向人人的学业水平和专业技能检测制度,回归职教育人本质。各级各类师生技能大赛已成为展示职教风采的平台:宁波已连续7年稳居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第一方阵,被誉为技能大赛的“宁波现象”。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基地先后落户古林职高和宁波技师学院,北仑职高等学校获评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古林职高一课题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职业教育为宁波制造提供了一支强大的生力军。“十二五”至今已输送毕业生20万人左右,双证书获取率在90%以上,自主创业学生比例达10%,本地就业率在90%以上。

    终身教育大网织就 学习型城市建设走在前列

    如今,全市拥有社区大学、市级成人学校各1所,县级社区学院10所,独立建制的乡镇(街道)成人学校114所,村(社区)成人学校教学点2570个,构建起市、县、镇、村四级和学校、行业、社会、网络四大系统的终身教育体系,近七成居民从这触手可及的学习中受益。

    宁波率先成为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联盟成员单位,是教育部指定首批接受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的8个城市之一,终身教育和学习型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宁波坚持终身学习与城市发展高水准融合,使之更开放便捷。加大产教协同平台建设,吸纳全市所有中高职院校和160多家培训机构、50多个行业协会、6000多家企业加盟,建成长期合作企业1231家,合作企业投入学校设备和资金近亿元。提升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两大公共职业培训平台,近5年全市每年接受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的人数有30余万人。

    一线职工有贴心的技能培训,“十万新市民进课堂”惠及外来务工人员,母亲素养工程提升了百万妇女的整体素质;优秀农民进高校、成人双证制高中则成为农民提升文化水平和实用技能的好渠道;启动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推出文化百科大讲堂、新市民之家培训项目……终身教育已覆盖宁波城乡全年龄段的市民。

    城市老年人口日增,怎样更好地满足银发族的学习需求?鄞州区形成了以区老年大学、老年开放大学、镇(街道)老年大学三线并进的网络体系,实现镇(街道)老年大学、村(居)社区老年教学点全覆盖。我市不仅集结优质资源,还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推动老年教育蓬勃发展。至今,我市老年教育普及率已达25%。

    终身教育在让市民受益的同时,也叫响了一个个宁波独有的教育品牌。镇海澥浦成人学校让农村妇女变身为月入过万元的金牌月嫂,打响了“海田阿姨”品牌。宁波社区大学的红牡丹学院以花为媒,吸引170多个国家的万余名国际友人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助力打造国际友好往来“新丝路”。

    目前,我市七成区县(市)已成功创建省级学习型城市,拥有4个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2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投资1.8亿元的宁波终身教育大楼已开工建设。

    全市各类成人院校紧跟时代需求开展各级各类培训,年均完成培训350余万人次。阿里巴巴跨境电商人才培训孵化中心就是一个例证,去年,该中心入驻宁波市现代服务业公共职业培训平台,通过近30场培训培养了2500名跨境电商高端人才,为开辟宁波外贸新局面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十八大以来,我市民办教育实现了非学历教育、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个层面全覆盖,质量和实力齐飞。眼下,全市共有民办学校1016所,在校生35万人,民办教育培训机构1245所。

    教育改革开放持续发力 国际“朋友圈”越来越大

    改革是宁波发展的红利,教育也不例外:

    规范公办背景民办学校招生,实施以办学地审批和电脑派位为主的招生政策,优化教育生态;

    对高等教育实行多元治理,在甬高校办学主体多元、办学模式多样;

    健全师德养成体系,建成首批8个师德教育基地,完善师德失范通报机制和曝光平台,对有偿补课等行为实行“一票否决”,教书育人风气更加清朗;

    高校思政区域不断创新,“知行新说”百名兼职思政导师进高校,构建起全社会协同、全方位育人的区域高校思政工作样本;

    构建起新秀班主任、骨干班主任、名班主任、担任班主任满30年的教师等班主任专业成长和岗位荣誉体系。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向海而生的宁波自带开放创新基因。

    2004年9月,宁波诺丁汉大学正式开学,开了中国高等教育与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结合的先河,为中国教育走向世界创造了全新模式,被列为《奠基中国——新中国教育60年》60件大事之一。

    全英文、小班化、外籍教师和外国文凭,这些国内中外合作办学的标配在宁诺都有,而且真正做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该校目前有近300名学术教师,来自全球近50个国家和地区,外籍教师约占七成。

    宁诺落户宁波15年,上海纽约大学等9所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学相继开办,让很多中国孩子在“家门口”读世界名校的梦想成为现实。

    宁波教育国际“朋友圈”越来越大。宁波是中国首批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又与教育部签署《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备忘录》。与麻省理工学院共建宁波供应链学院,设立和举办44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建成中乌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等10个国际科研合作基地,创办6个境外办学机构。全市各类学校与境外1200余所学校建立交流合作关系,在甬高校国际学生达5369人,聘请了近1300名外籍专家和教师。

    全市有国家、省级各类信息化、数字化示范学校(基地)60所,宁波中小学“智慧校园”139所。建成智慧教育门户网站和云平台、学习平台、公共服务与管理平台,为广大师生和市民免费提供了110余万个教育教学资源、77万余个网络学习空间,最高日点击量突破12万人次。智慧教育建设经验向全国推广。

    第八场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

    问: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下一步有什么思路?

    答:立德树人既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检验学校工作的根本标准。下一步我市将重点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进一步推动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构建思政课程、学科德育和实践育人“三位一体”的新时代德育新格局。开齐开好国家规定的课程,尤其是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建设。特色活动让德育看得见、感受得到,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实现道德品质提升和文明习惯内化。继出台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意见之后,将印发《宁波市学校美育素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构建绿色和谐的教育评价机制。确立多样化、重成长和适用性的综合素质评价导向。到2020年,实施定向分配招生,优质普高招生覆盖全部初中学校,分配到初中学校的招生名额不低于50%,录取向农村初中倾斜。到2021年,科学学科实验测试成绩纳入升学总分,定向分配到初中学校的招生名额不低于60%。强化对县级政府发展教育工作的目标年度考核,重点督导办学导向、投入保障、教育发展、教育生态等方面;深化督学责任区挂牌督导,全面实施对学校的发展性评价;建立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制度。

    问:小学放学后校内托管服务是解决小学“放学早、接送难”矛盾的重要举措,已在各区县(市)全面铺开,下一步如何推进落实?

    答:今年9月,宁波所有区县(市)实施校内托管服务。目前,全市共有465所小学、15万余名小学生接受校内托管服务。

    下一步,通过规范审批、内容和经费,做好校内托管,继续完善“四点钟”学校的社会化服务模式,把这项工作打造成“家长放心、学生舒心、老师用心”的民生工程。

    问:近段时间,市教育局出台了一系列创新措施治理校外培训机构,现在成效如何?能否通报一下。

    答:今年年初至8月底,全市累计出动检查432批1758人次,发现存在各类问题隐患的校外培训机构746家,已按要求全部完成整改,停止办学机构199家,协调处理投诉纠纷699个。目前,经教育部门审批取得办学许可证的培训机构1526家,其中文化学科类培训机构1206家。

    建立起培训机构白名单、黑名单制度,推出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规范合同文本等,在全国首创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信用管理的记分制,同时引导机构购买风险防控综合保险。

    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我国经济文化的合作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您认为宁波职业教育该如何服务“一带一路”?

    答:作为贯彻落实宁波“一带一路”建设综合实验区的重要举措,2018年市教育局出台了“一带一路”国家职业教育合作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探索建立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职业教育参与“一带一路”服务模式和标准,以14个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涵盖专业建设、人文交流、平台创新、产教融合、国际化师资打造等诸多领域,这是我市今后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行动指南。

    市教育局与德国工商大会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与欧洲职业教育领域开展全面合作;建立中德(宁波)AHK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协同宁波骨干企业试点双元制教学。

    以世界眼光来谋划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真正推动落实一批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互联互通项目,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问:高水平大学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我市正大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下一步有怎样的举措?

    答:今年初,我市正式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拉高标杆、扬长补短,奋力推动我市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

    立足本市高校,汇聚优质资源,推动高质量发展。2018年以来,我市相继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签约共建国科大宁波材料工程学院,与浙江大学签约共建浙大宁波“五位一体”校区。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一批国内外知名高校在宁波设立的研究院,开展合作共建研究生院以及研究生培养。目前,校区和研究院(研究生院)建设正稳步推进,建成后,我市高校研究生教育将跃上新台阶。

    探索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试验区建设,深化改革,推进试点城市建设,全社会参与产教融合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蒋炜宁 余晶晶 整理) 

    本版图片由市教育局提供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