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9月24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双轮驱动,服务业成宁波经济主引擎

繁忙的穿山港区。(宁波舟山港供图)
广交会成“宁波制造”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
大批刚生产出来的汽车等待出口。(资料图)

    从最早的单纯满足宁波人的消费,到如今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齐头并进、百花齐放;从40年前的不到4亿元,到如今总量超过4900亿元,规模位居全省第2、全国35个大中城市第14;从仅占全市GDP总量的19.63%,到与制造业并驾齐驱,成为宁波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一组组数字印证了宁波服务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发展规模和能级不断提升,对宁波经济的贡献率持续提高的历史性跨越。

    “回首70年前,宁波服务业规模小,底子薄弱。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宁波对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需求日益迫切,构建制造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的城市经济新体系,成为宁波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市服务业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五”至今,我市聚焦港航物流、国际贸易、现代金融、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人力资源、文化创意、现代商贸、休闲旅游等十大重点行业,加大精准施策和专项扶持力度,重点行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带动服务业发展稳步扩量提质。

    本版文图:俞永均 李惠红 

    货物吞吐量全球十连冠 港航物流跑出“宁波速度”

    70年来,宁波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相关政策,采取了多项有效措施,终于建成四通八达的立体化交通网络。

    放眼全球,宁波舟山港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级大港。2018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达10.8亿吨,连续10年位居世界第一;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635.1万标箱,超越了深圳港,跃居全球第三大集装箱港。

    置身全国,宁波是23个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城市、29个国家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37个国家级流通节点城市、42个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16个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之一。

    立足区域,宁波是长江经济带的战略物资集散基地,承担了长江沿线55%以上油品、19%的铁矿砂中转量,1/3的国际航线集装箱运输量。

    70年来,全市港航物流业取得了长足进展,主要亮点有:

    一是物流需求稳步增长,支柱产业地位不断提高。2018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达2.32万亿元,物流业增加值为1299.7亿元,占GDP总量约1/8。物流企业上万家,从业人员超过30万人,马士基航运、地中海、中远海运等全球知名物流企业纷纷入驻宁波。

    二是物流国际化网络显著扩大。目前,宁波基本形成了以铁路货运北站、宁波舟山港“两大支点”、“三条通道”为支撑的国际联运格局。宁波栎社国际机场开通国际(地区)航线26条、全货机航线5条,宁波港域拥有万吨级以上泊位102个、集装箱泊位29个,是中国大陆大型和特大型深水泊位最多的港口,宁波舟山港与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开通246条航线。

    三是产业政策不断完善。近年来,宁波强化了对产业发展的统筹提升,开展了物流业发展系列规划研究,先后编制出台《宁波市港航物流服务中心行动纲要》《宁波市“十三五”物流业发展规划》等,制定出台了城市配送、贸易物流、智慧物流等多项政策,物流业政策环境持续改进。

    贡献全国1/30的外贸出口 “商贸重镇”宁波创新频频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依托港口便捷、制造大市和计划单列等优势,积极实施外贸“千军万马”计划、万企贸易成长计划等专项行动,外贸综合实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2018年,全市完成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8576.3亿元,其中出口5550.6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3.38%,全年有进出口实绩企业20413家。从贸易伙伴看,直接与宁波开展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222个,其中宁波对“一带一路”沿线64国进出口额达2233.4亿元。

    宁波是全国第二批获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城市。目前,跨境电商已成宁波对外开放新的靓丽名片。根据2018年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13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城市排行榜》,宁波综合排名居全国第4位。近年来,宁波制定落实制度创新清单58条,其中39条被商务部等14部委综合融入《关于复制推广跨境电商综试区探索形成的成熟经验做法》。

    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成效显著。按照“专业化、高端化、特色化”要求,我市重点推进37家市级服务业产业基地和10大功能性平台建设,打造高新区、北仑区、江北区3个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平台,梅山保税港区、国际航运中心、南部商务区等10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海曙区、鄞州区2个省级服务业强县,以及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现代国际物流2个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强化集聚平合载体的辐射带动作用。当前,宁波又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引领,规划建设甬江科创大走廊、前湾新区,加快建设新材料科技城、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航天智慧科技城、中官路创业创新大街等高能级创新平台。

    平台型商业模式搭建初露端倪。近年来,我市集中力量推动一批重大平台建设,涌现出以航运交易所为代表的“互联网+航运+国际贸易”模式,以慈溪家电产业互联网平台为代表的“服务业+制造业”特色产业平台模式,以船货网为代表的基于4PL的大宗干散货船货配载交易模式,以世贸通为代表的外贸服务方式转型和发展的平台模式,服务业新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建设全国首个保险创新综试区 现代金融国际会展渐成气候

    解放初期,宁波金融业百废待兴,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不足百万元。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金融改革大踏步前行,推出了诸多全国首创之举,逐步成为长三角地区的金融重镇之一。

    2016年6月,宁波获批建设全国首个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4年多来,我市保险创新试点取得重大突破,在全国率先开展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试点,全国首创的建设工程综合险、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业务快速发展,中国养老保险社区联盟、中国保险协会互联网保险第三方平台联盟研究中心成功落户,人保、国寿、太保等在甬建立总部研发和创新中心。

    外汇改革国内先行先试、获批全国首个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从保险到银行、证券、基金,宁波金融体制改革疾步前行,推动金融能级再上台阶。截至2019年6月末,全市本外币存款、贷款余额双双突破2万亿元,位居国内同类城市前列。

    自1997年10月成功举办首届宁波国际服装节以来,宁波会展业蓬勃发展。2003年1月,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宁波市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会展经济”,并将会展业列为全市的支柱产业之一。20多年来,宁波相继引进或举办了全国机械工业展览会、中国国际日用品消费博览会、中国家居博览会、中国制药机械博览会等大型展会,举办了中国开渔节、宁波徐霞客开游节、中国梁祝婚俗文化节等会展活动,承办了APEC中小企业服务联盟会议、甬港经济合作论坛等重要会议(论坛)。

    会展活动有力地提升了宁波城市国际化步伐。2014年6月,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促进部长级会议和中东欧国家特色产品展在宁波成功举行。5年多来,宁波与中东欧合作成效明显:在2018年6月举行的第三次16+1经贸促进部长级会议上,宁波正式启动了全国首个16+1经贸合作示范区平台建设(现更名为17+1经贸合作示范区)。今年3月,中东欧博览会正式升格为国家级展会。

    70年来,宁波还实施了一系列服务业基础设施重大项目,文化、旅游、卫生、体育、教育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持续改善,总量规模不断扩大,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等服务业态呈现爆发式增长,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让服务经济焕发 更多新动能

    ——访市服务业发展局局长谢月娣

    70年来,宁波服务业发展绘出了一条不断上扬的曲线,为全市经济增长立下了汗马功劳。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服务业在宁波迈向下一个万亿GDP中将起到哪些作用?

    “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市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是中心城市功能培育的内在要求,是破解当前土地、能耗、环境等资源要素瓶颈的必然选择,也是贯彻市委‘六争攻坚、三年攀高’行动的重要任务。”近日,市服务业发展局局长谢月娣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这样表示。

    市服务业发展局是宁波本轮机构改革新设立的局,于今年1月挂牌成立,由市发改委统一领导和管理。目前,该局明确了“统筹协调”“综合管理”“监督落实”三大职能,覆盖了面-线-点的多层次架构。

    据谢月娣介绍,未来几年我市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立足扬优势补短板,突出生产性服务业这一重点,聚焦港产城联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中高端延伸;服务消费升级和民生改善,集聚重点,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品质化转变。

    总的设想是坚持“高端、高效、高辐射”的产业发展方向,推进产业融合、集聚,推动现代贸易、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三大优势产业提质增效,突破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专业服务、文化创意、健康服务、会议展览、休闲旅游等短板产业,以总部企业引育、服务品牌打造、空间布局优化、要素支撑强化、发展环境完善、改革开放深化等六大工程为抓手,促进宁波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

    谢月娣认为,尽管70年来宁波服务业整体发展较快,总量规模不断扩大,但与国内一些先进城市相比,宁波服务业的发展速度、龙头企业数量、要素配置集聚度等方面仍存在差距。为此,宁波将抢抓当前服务经济大发展的机遇,从顶层设计、推进机制、发展环境等方面入手,做强优势产业,补足短板产业,让服务业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宁波服务业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宁波人的消费主要围绕着柴米油盐、锅碗瓢盆,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传统服务业,整体规模较小。到1978年,服务业仅占全市GDP总量的19.63%。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宁波服务业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

    缓慢增长期(1978-1989年),增长速度呈现峰谷交替的态势。这一时期,宁波GDP从20.17亿元增加到137.25亿元,年均增长15.1%,第二产业居于主导地位。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年均增长为14.4%,低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15.1%的增长速度,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1978年的19.63%上升到1989年的20.71%,12年间仅提高1.08个百分点。

    快速增长期(1990-1997年),服务业内部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这一时期,宁波服务业实现快速增长,特别是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进一步推动了宁波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势头。八年间,宁波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90年的22.45%上升到1997年的33.50%,提高了11.05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三次产业结构序列从“二、一、三”演进为“二、三、一”。

    全面增长期(1998-2007年),服务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一期间,宁波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化的过渡阶段,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80%,高于GDP年均增长率0.7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3年,全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15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140万人,基本形成了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镇四级城镇体系。中心城市的功能完善和提升为宁波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需求基础,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从1998年的35.30%上升到2007年的40.18%,提高了4.88个百分点。

    稳定增长期(2008年至今),增长速度呈现平缓态势。2008年以来,宁波服务业增加值由2008年的1600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4932亿元,年均增长9.3%,高于GDP增幅0.7个百分点,成为宁波经济增长重要力量。今年上半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3.0%。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