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国庆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9月26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浓墨重彩写华章 天翻地覆慨而慷

    70年来,宁波人民立足实际,艰苦奋斗,敢想敢闯,开拓进取,经济发展一日千里,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各项事业发生了历史性的跨越。

    为回顾宁波70年来沧桑巨变的历程、经验和启示,进一步激发全市人民奋进前行的精神力量和爱国主义情怀,市委党史研究室、市中共党史学会举办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学术研讨会。现摘编刊发其中5位研讨者的文章。

    宁波人民生活得到历史性改善

    1949年5月25日,宁波迎来了解放,在随后的70年里,全市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将宁波从一个资源小市打造成如今的现代化港城。

    陈江宁 陆克巍 

    一、百废待兴,解决温饱问题阶段(1949年-1978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致力于生产恢复,开展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农村地区进行土地改革,并基本实现了合作化,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1957年,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66元,较1952年增长44.3%。农业丰收,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65元,大部分居民收支相抵略有结余。但进入“二五”时期,“左”的指导思想对经济建设造成较大影响,经济生产领域比例失调、平均主义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等问题出现,居民收入增长近乎停滞,城乡居民依然较为贫困。

    二、砥砺奋进,温饱迈向小康阶段(1979年-1990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宁波及时、果断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广大农村和城镇先后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开始出现了协调发展的新局面。1987年,国务院批准宁波市实行计划单列,赋予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对宁波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人民群众收入大幅度增加,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由温饱开始迈向基本小康。199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3元,比1978年的306元增加5.4倍,年均增长16.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54元,比1980年的222元增加4.6倍,年均增长18.9%。

    三、朝气蓬勃,实现总体小康阶段(1991年-2003年)

    经过“七五”期间的深化改革、治理整顿,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开始转入持续、快速发展轨道,宁波人民群众收入快速增长,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建设,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启动城乡融合发展。进入新世纪,宁波经济进入了平稳较快增长阶段,所辖县(市)均已跨入浙江省首批小康县(市)行列。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277元,比1990年增加6.3倍,年均增长16.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221元,比1990年增加4倍,年均增长13.1%。

    四、锐意进取,建设全面小康阶段(2004年-2012年)

    这一时期,我国对外开放整体推进的步伐不断加快,国民经济呈现了健康、稳步、快速增长态势。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要素制约突出等严峻考验,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六大联动、六大提升”和“六个加快”战略部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902元,比2003年增加1.7倍,年均增长11.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475元,比2003年增加2倍,年均增长12.9%。

    五、不忘初心,追求美好生活阶段(2013年-2018年)

    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但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我国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的现实状况也同时存在。为此,国家经济发展思路发生重要转变,启动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扩大总需求”与“供给侧改革”并重,经济全面步入转型升级发展期。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实现了居民收入的稳健增长。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6万元,达到60134元,比2012年增加23212元,年均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633元,比2012年增加13948元,年均增长9.3%。

    人民群众生活改善的启示

    回顾70年来宁波人民生活改善的历程,有四个重要的启示值得我们记取。

    一是党的领导,这是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的根本保障。正是由于党的领导,确保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为解放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

    二是经济发展,这是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的不竭动力。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经济发展,有力地促进全市人民群众的就业和增收,才为改善民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是改革开放,这是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的必要路径。各级党委政府一直对新兴事物持客观中肯的态度,这为宁波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环境,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创造力。

    四是实干精神,这是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的重要支撑。宁波从一个资源小市发展到如今的现代化港城,从一穷二白到跻身万亿GDP城市俱乐部,靠的就是全市人民吃苦耐劳,注重实效的实干精神。

    注:由于国家统计制度变动,2013年开始城乡居民收支情况均采用新口径数据,为方便比较,对2012年相关数据进行了同口径回溯。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宁波调查队)

    宁波经济发展呈现强劲活力和潜力

    宁波既有典型江南水乡的柔情魅力,也具有独特海滨城市的大气风韵,是一座既饱经历史沧桑又展现青春活力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名城。宁波人民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及吃苦耐劳、锐意进取的开拓创新精神,让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巨变,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活力和潜力。

    王迪熙 

    宁波经济发展模式的演进轨迹

    一是由资源驱动型向人力资本驱动型进而向创新驱动型模式转变。从要素维度分析,支撑宁波经济增长的要素动力,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由主要依赖资源要素等物质投入为主的资源驱动型,逐步转向依靠人力资本密集投入为主的人力资本驱动型,进而转向以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文化创新等为主体的创新驱动型模式转变。

    二是由政府主导型向政府与市场合力主导型进而向市场主导型模式转变。从制度维度分析,支撑宁波经济增长的制度动力,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由政府主导(推动)型,逐步转向政府与市场合力主导(推动)型,进而向市场主导(推动)型模式转变,实现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改革创新动力,破除体制弊端,再创体制新优势,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活力。

    三是由内生型向内外结合型进而向外生型转变。从地域空间维度分析,支撑宁波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由改革开放前的完全按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统购统销内生型为主,逐步转向依托内外需共同驱动为主的内外结合型,并进而转向主要依靠外需驱动为主并实行消费、投资、出口多重协调拉动的外生型模式转变。宁波作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依托区位优势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是合乎理性的必然选择。

    宁波经济发展模式演变的经验与启示

    一是突出注重市场化改革,主动作为,敢闯敢试,率先探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机制要求的“先行区”“试验区”。宁波各地较早认识到市场的巨大作用和发展个私民营经济的必要性,较早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现象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从而为市场主体发展积极营造宽松的环境,这是市场化改革先行先试、基层老百姓创新创业蓬勃兴起的重要条件。

    二是突出注重依靠外生力量,借船出海,借势发力,从全球化的视角优化资源配置和市场整合,主动参与全球产业价值链分工协作、分享红利。宁波改革开放的最初实践是实行跟进型的低成本发展策略,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发展步伐的加速推进,全球贸易越来越集中到争夺价值链核心环节,区域竞争的圈层效应、平台效应、极化效应日益显现,宁波不少企业家具有宽广敏锐的全球视角和战略眼光,善于捕捉商机,积极从国际国内大范围中优化资源配置和市场整合,主动参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分工协作,分享全球分工协作的红利。

    三是突出注重创新引领,牢牢把握对外开放优势与港口资源优势作用的联动发挥,推动宁波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宁波人民始终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开放这个“最大优势”,港口这个“最大资源”,持之以恒推进改革开放,积极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积极依托宁波山水林田湖、江河湖海湾均齐全的独特地理环境资源,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

    四是突出注重地域文化的影响力,激发创造,滋育发展,激励宁波人民永不停步地超越自我、创业奋进。宁波经济发展进程所揭示的发展逻辑和彰显的时代特色,蕴含着深厚的地域文化传统,凝聚了宁波人民求真务实、超越自我的创造精神。宁波城市的文化特质和精神品格,是宁波人民在创业创新实践中形成和造就的具有时代特征、区域特色的城市品格和人文精神,是推动宁波持续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作者为国家统计局宁波调查队党组成员、副队长)

    宁波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为民服务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地位提升,宁波教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从幼儿园到高中段的15年基础教育的跨越,全面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迈入了大众化的发展阶段;取得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性突破,全市综合教育实力位居全国前列。这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人力资源保证,更积累了教育事业发展的宝贵经验。

    汪鹤飞 

    宁波教育的发展历程

    70年来,宁波教育走过了四个阶段。

    “在艰难中起步,在调整中前进”的曲折发展阶段(1949年—1977年)。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权利成为宪法规定的人民的政治权利,宁波教育进入崭新的历史时期。1956年,建立宁波师范专科学校,全部私立中小学改为公立。从1949年到1957年底,基本完成了对旧教育的改造。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宁波教育战线做了大量的拨乱反正工作,经过恢复、整顿,进入改革发展的新时期。

    “拨乱反正,整顿、提高、规范”的稳步发展阶段(1978年—1998年)。这是宁波教育从封闭走向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各项工作开始出现转机,教育改革问题被逐渐提上日程。1978年,宁波全面恢复正常的教育秩序,宁波教育开始整顿、提高、规范,步入稳定发展阶段。

    “科教兴市,改革、发展、提升”的跨越式发展阶段(1999年—2009年)。这一时期是宁波教育从常规发展到跨越发展的阶段。1999年9月,市委市政府召开科教兴市大会,把科教兴市确立为“一号工程”,制定了21世纪推进宁波教育现代化的具体方略,宁波教育进入了改革、发展、提升的跨越发展阶段。

    “依法治教,制度改革、内涵发展、特色彰显”的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这一时期是宁波教育从公共管理走向服务型管理和现代治理的现代化发展阶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宁波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发展抓公平、改革抓体制、整体抓质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入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内涵发展新阶段。

    宁波教育发展的主要经验

    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宁波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保证。1995年,宁波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市战略。1999年9月,又召开全市科教兴市大会,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2011年,发布《宁波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2011-2020)》,把在全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形成学习型社会作为战略目标。实践证明,教育事业发展的最大保障,就是“优先发展”。

    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增强教育的生机和活力,是宁波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1983年率先创办全国第一所家长学校;1996年在全国率先实施享受正教授级待遇的中学高级教师评定政策;1998年筹建浙江万里学院,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由民办教育集团接管公办大学;2002年在国内率先实施“两免一补助”政策;2004年在全国率先创办中外合作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实践证明,用改革与创新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推进宁波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

    坚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是推动宁波教育事业不断跃上新台阶的关键。1986年抓住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的机遇,制定规划,科学实施,在1995年实现“双基”的宏伟目标。从1999年至2005年,紧紧抓住国家调整高校设置机遇,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2006年以来,抓住新修订《义务教育法》的机遇,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义务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为农村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为民服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是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宁波进一步梳理学前教育“入好园”难、中小学学位不足、学生课外负担过重、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外来随迁子女入学难等教育民生问题,精准施策,回应民生关切,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作者为海曙区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宁波外贸:拉动经济增长和居民就业的重要引擎

    伴随着全市出口贸易的跨越式大发展,宁波的出口退税工作从无到有、从不成熟到完善高效,在一路伴随全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同时,日益成为全市税收体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连平 潘从波 吴碧锴 王晴 

    前三个十年(1949年-1978年):停滞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间,宁波的外贸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发展基础极为薄弱,1978年全市出口商品收购总额仅为1.57亿元。在此背景下,现代化的税收体系始终未能构建,税收政策对外贸发展的支撑更加无从谈起。

    第四个十年(1979年-1988年):快速起步时期。1979年6月1日,宁波港获准正式对外开放,给宁波外贸带来了第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这一时期,宁波外贸实现了快速起步,出口贸易的基础得以夯实,为出口自营奠定了良好基础。伴随着外贸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出口退税制度逐步恢复,宁波的出口退税工作正式起步。

    第五个十年(1989年-1998年):加速发展时期。1988年宁波正式实施计划单列,行使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拥有了外贸自营权,宁波外贸驰入了加快发展的快车道。1994年税务总局构建了与市场经济基本相适应且与国际接轨的完整出口退税制度体系。同时,我市各级出口退税征管体系逐步完善,为全市出口贸易的大发展提供坚实有效的进出口税收政策保障。

    第六个十年(1999年-2008年):全面提升时期。1998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及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贸发展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凸显,对宁波出口的提升发展形成重大倒逼压力。这个十年,宁波外贸在改革开放中成功应对危机,实现了出口贸易增速和质量的全面提升。这一时期,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加入WTO后人民币升值压力等外部不确定因素,我国实施了出口退税分担机制改革。原宁波市国家税务局抓住改革契机,持续提升出口退税工作水平,十年间,全市国税系统累计办理出口退(免)税近900亿元。

    第七个十年(2009年-2018年):转型升级时期。受2008年开始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和其后的欧债危机影响,宁波外贸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2013年,全市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成为浙江省首个、全国第八个外贸总额超千亿美元的城市。与此同时,在“互联网+”、产业融合等带动下,宁波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平台型)、市场采购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下复杂严峻的出口形势,2008年8月后的一年时间内,经过7次调整,我国综合退税率再次从9.8%提高到逾13.5%,对稳定宁波出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这一时期,全市税务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出口退税政策,在全国率先全面进入退税无纸化时代,出口退税分类管理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十年间,全市共办理出口退(免)税4500亿元,规模已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计划单列市第六位,2018年末全市共有出口退(免)税备案企业21793家,出口退税政策惠及面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宁波市税务局)

    宁波城市建设: 人民城市为人民

    宁波城市建设,经过了曲折探索、初步探索、框架构建、逐步推进和全面深化五个阶段。

    乐国军 

    曲折探索阶段的城市建设(1949年—1977年)。受经济建设制约,这一时期城市建设发展较为缓慢,但也取得一定成绩。根据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制订了《宁波都市计划》与《宁波市规划总图》,为之后宁波进行大规模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另外,修复、修建和新辟东渡路、江厦街、大河路、解放南路等城区道路。

    初步探索阶段的城市建设(1978年—1991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正式步入改革开放时期。与全国其他城市一样,宁波城市建设开始做了一些初步探索。编制和修订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建成梅林水厂、栎社机场、汽车南站客运大楼等城市基础设施,建造了高塘一村、黄鹂新村、白鹤新村、繁景花园等住宅小区。

    框架构建阶段的城市建设(1992年—2002年)。以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为标志,改革开放进入新体制基本框架的构建阶段。该阶段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的推进,为宁波城市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宁波继续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住房制度市场化改革,探索城市建设市场化机制。

    逐步推进阶段的城市建设(2003年—2012年)。这一阶段,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领宁波城市建设,加快构建“一城两核”的城市格局,实施市委市政府作出的“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重大决策,以规划为城市建设先导,统筹安排各项城市建设,投资建造了宁波大剧院、“三江六岸”滨江休闲带、江南污水处理厂等一批“文化工程”“生态工程”“民生工程”。

    全面深化阶段的城市建设(2013年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代。宁波城市建设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开展了“海绵城市”和“重新自然化”等“美丽宁波”建设。

    新中国70年来,宁波城市建设取得的可喜成绩,方法论上至少带给我们三个方面经验:

    一是以“一张蓝图”引领城市建设。70年来,宁波每一次重大城市建设都以“一张蓝图”为引领,始终是在总体规划确定的框架内有序进行,各种蓝图都是通过建设逐步变成现实。

    二是以法制建设促进城市建设。城市建设的发展离不开相应的法制建设支撑。面对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相关行业和法制部门及时有效制定各项规范规程,为实现宁波城市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保驾护航。

    三是以振兴建筑业带动城市建设。在城市建设中,补齐建筑业生产不足这一短板,让建筑企业产权制度“活起来”,鼓励支持建筑企业“强起来”,通过振兴建筑业带动城市建设由小到大、由数量向质量转变。

    新中国70年来的宁波城市建设历程,价值观方面也给我们新的启示:城市建设要体现“人民城市为人民”思想。要转变发展方式,塑造特色风貌,提升环境质量,创新管理服务,重点破解出行、住房、环境等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各类城市建设难题;城市建设要回归城市本源,让城市真正成为人们生活的家园、文明的载体、创新的容器;城市建设要不断改革创新,70年来宁波城市建设取得可喜成绩,都是改革创新结出的硕果。

    (作者为党史研究工作者) 

    策划、统筹 王存政 易其洋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