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9月27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七十年:文化宁波一路芳华

2018年9月3日,根据“党章守护人”张人亚事迹改编创作的话剧《守护》,在宁波文化广场大剧院首演,拉开了宁波市第五届市民文化艺术节的序幕。(周建平 摄)
2019年5月26日,“我们的节日——端午看云龙大型民俗活动”举行。
(胡龙召 摄)
游客正在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的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参观。
(严 龙 摄)
制图 张 悦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文化延续着宁波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精神血脉,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70年时光如水,不仅带来了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也带来了精神财富的极大丰富。这片滋养了河姆渡文化、孕育了宁波精神的四明热土,正迸发出崭新的文化活力。

    昨天,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第12场新闻发布会,由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宁波市文联介绍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文化发展情况,呈现宁波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亮丽成绩单。

    70年来,宁波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始终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激发全社会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高扬时代精神主旋律、凝结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硕果,成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丰厚养分,筑牢了宁波文化自信的根基和底气,如辉煌的交响曲,在甬城上空激荡。

    新时代的宁波,正在书写浓墨重彩的文化华章。

    记者 张 昊 

    文艺创作硕果盈枝

    文艺甬军不断壮大

    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70年来宁波文艺的百花园姹紫嫣红,文化艺术工作者以澎湃的激情拥抱新时代、创造新文化。

    诗集《看见》获鲁迅文学奖;音乐剧《告诉海》、歌剧《红帮裁缝》《呦呦鹿鸣》、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电视剧《向东是大海》等入选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甬剧《典妻》获得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舞剧《满江红》《花木兰》荣获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走书《“买”进“卖”出》、莲花落《催生鸡》获中国曲艺“牡丹奖”;民间文学《梁祝文库》《十里红妆婚嫁传说》、民间工艺《万工轿》《十里红妆》、民间表演《镇海龙鼓》《蝶恋梁祝》等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70年来,尤其是近年来,我市走出了一条具有宁波特色的文艺发展道路,组织创作了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魏祖民说,宁波连续七届共21部作品入选全国“五个一”工程,连续13届共38件作品获得全国“群星奖”,89部作品入选省“五个一”工程,近400件优秀作品获全国各类常设性文艺奖项,获奖数量在副省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中名列前茅。

    市文联党组成员、巡视员黄旭航介绍,我市不断拓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路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涌现出一支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文艺甬军。

    陈振濂、叶辛、俞峰、吴玉霞等12位国内文艺大师在宁波设立工作室,一批中青年文化骨干崭露头角,文艺队伍日益壮大。目前,全市有文艺家协会会员8017名,其中国家级会员801名,文艺人才总数位居全省第二。有4人被列入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人被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3人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

    公共文化服务提速

    群众文化获得感增强

    宁波大剧院、宁波影都、宁波美术馆、宁波博物馆、宁波市图书馆、宁波书城、宁波文化广场、宁波市城市展览馆……俯瞰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累计投入110多亿元的文化地标璀璨闪耀,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不断丰富。

    “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宁波基本建立。到去年底,我市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达到2531.04平方米,位居全省第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杨劲说。

    我市率先完成了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认定,基本构建起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市共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590家,建立了通借通还的“一卡通”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并在全国率先探索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

    文化殿堂灿烂辉煌,为市民提供了更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宁波成功举办了第八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第十五届亚洲艺术节、东亚文化之都·宁波活动年、宁波·尼斯国际嘉年华等国际国内重大文化活动。中国开渔节、中国弥勒文化节等节庆活动也已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其中市民文化艺术节已连续举办六届,参与市民950余万人次,成为我市规模最大、参与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全民性文化艺术盛会。

    宁波还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了“十五分钟文化圈”、“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天一荟”等文化品牌,积极开展天然舞台、百姓大舞台、“送欢乐下基层”等惠民活动,每年送戏下乡6000多场次,送讲座培训等5000多场次,送公益电影2.5万多场次,让城乡百姓共享精神文化盛宴。

    特别是“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实施以来,我市开发并推出“一人一艺”云平台,包括211套课程、3万余分钟优质视频资源,研发并上线艺术培训在线课程“艺术名家慕课”,策划组织了“一人一艺”杯全民K歌大赛、朗读大赛、戏曲大赛、舞蹈大赛等系列活动,直接参与人数超过15万人次。

    文化保护传承亮点纷呈

    向全世界展现美好宁波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孕育了许多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以保国寺、天一阁、河姆渡遗址、上林湖越窑遗址等为代表的文化遗产成为我市的“金名片”。

    70年来,宁波不断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实施地域文化研究传承工程,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目前我市共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点)169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处,省级文保单位87处。中国港口博物馆、宁波博物馆等159家博物馆向世人敞开大门。

    大运河(宁波段)作为中国大运河组成部分,正式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国家首个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宁波基地落成开放,宁波水下考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元代永丰库遗址、上林湖后司岙窑址等先后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宁波还在全国率先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5个、省级96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5位、省级78位。象山县被批准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灿烂多姿的文化名片,让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充分展示出自己的魅力。宁波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加快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提升宁波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中东欧艺术交流展、保加利亚索非亚中国海外文化中心、“天一阁论坛”“海路遗风·越剧万里行”……我市文化艺术工作者以不同载体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美好宁波。

    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成为宁波支柱产业

    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幸福产业,对于满足市民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及推动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都具有重要意义。

    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全面推开后,我市始终把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来抓。魏祖民表示,全市文化产业已从探索、起步、培育的初级阶段,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呈现出速度持续增长、规模不断扩大、结构逐步优化、集聚水平提高的良好态势,成为我市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

    数据显示,2018年我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793.74亿元,比2005年的90.81亿元增长了7.7倍,2005年至201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2%,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6.1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3.71%提高到2018年的7.49%,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逐年提高。

    具体来看,文化制造业保持优势,结构上逐步向高端化、智能化和品牌化发展,总量在全省居于首位。文化内容服务业增加值逐年增长,与文化制造业比值已接近50∶50。产业融合不断增强,我市已入选首批国家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文化金融合作示范基地、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

    改革释放创新活力。以象山影视城、宁波市国家大学科技园等为代表的62家市级及市级培育园区发挥了产业集聚、孵化和带动作用,2018年实现园区文创产值约250亿元。得力、音王、广博、大丰、海伦钢琴、贝发等一批重点民营文化企业实力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全市已有营收上亿元的文化企业110家,其中前10强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0亿元。目前,全市共有境内主板上市文化企业7家,新三板挂牌文化企业32家,宁波股交中心“文创板”挂牌企业120家。

    “文化宁波”扎实推进

    文化发展迈向更高层次

    文化日益繁荣,让宁波不仅拥有日益强大的经济实力,更拥有了自信深厚的精神伟力。今年初,我市提出“文化宁波2020”建设计划,吹响了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新的号角。该计划包括“书香宁波”“影视宁波”“音乐宁波”“创意宁波”四个部分。

    “书香宁波”培育营造全民阅读氛围,打造一批集阅读学习、展示交流、创意生活等于一体的书香服务综合体。目前,全市超过40%的镇乡(街道)开设了新华书店网点,已建立各类阅读组织170余个,《宁波市全民阅读促进条例(草案)》已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影视宁波”打造华东地区影视文化产业的主要集聚区。象山影视城去年实现收入25.2亿元,同比增长54.7%。浙江广电象山影视基地三期开工,北影影视艺术学院象山校区一期工程完工。“东方1910”影视拍摄服务中心开始运转,受理影视咨询、项目落地超过190起。

    “音乐宁波”立足打造“海上丝绸之路音乐母港、中国新乡村音乐发源地、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园区”,不断加快音乐港核心区建设。目前,绿岛音乐公园、“乐巢”音乐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中国新乡村音乐发展计划正式启动。

    “创意宁波”努力将宁波建设成为一流的创意设计高地。目前,文创港建设全面启动,一期1平方公里核心区建设积极推进,总投资额达38.8亿元。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宁波)特色文化产业博览会,现场成交额6.12亿元,现场签约项目金额超过97亿元。

    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

    问:今年的全国及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宁波取得了优异成绩,我市文艺创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特点是什么?

    答:宁波的文艺精品创作工作一直以来走在全国全省前列。特别是今年,宁波共有歌剧《呦呦鹿鸣》等13部作品入选省“五个一”工程,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创最好成绩。其中《呦呦鹿鸣》成功入选全国“五个一”工程。

    从本届“五个一工程”评选宁波获奖情况看,我市文艺精品创作呈现三个特点:一是门类齐全、发展均衡。我市入选的13部作品,涵盖戏剧、电影、电视剧(含纪录片)、广播剧、图书、歌曲等评奖的全部艺术门类,且基本为宁波独立创作。二是强项突出、高峰显现。入选省“五个一”工程的戏剧类作品共12部,宁波独占3部,其中1部成功入选全国“五个一”工程。三是策划精准、组织有力。获奖作品紧扣重大主题,思想性、艺术性兼具,显示了宁波抓重大题材创作的组织力和精准度。

    近年来,我市文艺创作生产在思路上作了一定的调整和明确,将文艺精品创作的工作重心向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转变,将创作主体向国有、民营齐头并进转变,将创作组织形式向“政府主导、社会主体、市场机制、百姓受益”转变,本届“五个一”工程评选喜获丰收,表明近年来宁波推出的一系列促进文艺繁荣发展的政策、举措已经显现成效。同时,也证明近年来我们文艺创作生产的基本思路是正确的。

    问:农村文化礼堂是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和支撑,能否介绍一下我市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总体情况?

    答: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浙江省加强和改进基层工作的一大创举,2013年开始在全省全面启动。6年多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显著成效。

    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590家,约占应建行政村总量的75.5%;今年前8个月新增文化礼堂240家,完成全市建设任务的60%。预计到今年底,全市农村文化礼堂累计建成1800家,约占应建行政村总量的85.4%。根据目标,农村文化礼堂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覆盖。

    我市还评定了四星级文化礼堂150家,其中62家被评为全省五星级文化礼堂。

    今年6月,市委宣传部在全市宣传文化系统部署开展“服务基层 增强‘四力’”行动,组织党员领导干部重点深入乡镇(街道)和相对薄弱的农村文化礼堂开展联系服务,对全市190家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和使用情况进行点对点服务和提升。各地也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举办了各具特色的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农村文化礼堂开展各类有组织的规模活动约4.45万场,累计参与人数约280万人次,极大地提升了广大农民的生活品质,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问:目前我市正在推进天一阁提升工程,具体进展如何?在文化和旅游进入融合发展的新时代,宁波还有哪些举措来实现“诗和远方在一起”?

    答:“月湖·天一阁”景区去年获评5A级景区,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天一阁扩建提升项目,我们邀请了国内文博、建筑等领域的顶尖专家,为天一阁千年保护出谋划策。今年,宁波市政府还与故宫博物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达成了深度合作意向。天一阁扩建项目已进入加速推进阶段。

    我市文化和旅游机构合并后,在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等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包装推出100条宁波文博、非遗、乡村等文旅融合精品路线。今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6378万人次,同比增长13.6%。

    下一步,我们将通过“遗产遗址+旅游”“历史名人+旅游”“红色革命+旅游”“民俗风情+旅游”“艺术节庆+旅游”等多种形式的融合发展,做大做强特色文旅品牌。我市将推进“三江六岸”文化长廊、上林湖青瓷文化功能区、河姆渡考古遗址公园、梁弄红色文化功能区、雪窦山佛教文化功能区等建设。同时加强对重大文化旅游项目的改造提升,扎实有效推进宁波湾滨海华侨城文化旅游项目、象山影视城基地三期、横溪农旅小镇、温泉大庄山谷度假中心、象山星光影视小镇、奉化时光文旅小镇、杭州湾新区滨海假期小镇等重大文旅项目。

    宁波还将规划建设旅游小剧场,创作推出实景版旅游演艺项目,为游客提供“白天看景、晚上看戏”的全天候旅游体验,同时培育高端商务游、文化体验游、乡村民俗游、休闲度假游、工业遗产游、邮轮游艇游等新业态,开发书香之旅、影视之旅、音乐之旅、创意之旅等新线路,迎合文化消费和旅游消费升级、分层需求。

    问:打造十万文艺甬军,老百姓最深切的感受就是有了留下不走的文艺队伍,身边的文艺活动多了。目前文艺甬军建设情况如何?

    答:去年,宁波启动了锻造十万文艺甬军、夯实镇乡(街道)文联基础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力争到2020年底,实现市级文艺家协会会员达到1万人、区县(市)级会员达到2万人和镇乡(街道)基层会员达到7万人的目标,锻造一支有一定艺术水准、结构合理、分布广泛的文艺甬军。

    我们搭建平台,通过“春竹计划”和“红杜鹃”基层文艺风采大展示系列活动等政策和平台的扶持激励,让优秀的基层文艺社团“浮上来”,还将支持上规模的村居社区、企业学校等单位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业余文艺社团,吸纳基层会员。同时我们将团结引导各个门类的文艺家“沉下去”,筛选200个至300个文艺基础扎实、特色鲜明的乡村,推动乡村文艺队伍由零散到规范、由自娱到众乐,形成有一定水平和规模的常设性文艺社团。

    发展壮大基层文艺社团和会员队伍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还将根据各地、各艺术门类的进展情况,适时组织召开推进会、交流会,交流特色经验,以更大的热情和责任心参与基层文明创建和文化共享,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图①:9月22日,宁波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广场献礼活动在鄞州区文化广场举行。490位中外人士携手共绘490米牡丹长卷,祝福新中国70华诞。(周建平 摄) 

    图②:2013年12月8日,在保国寺大殿建成千年纪念碑揭幕仪式上,来自市爱菊艺校、浙江万里学院、市老年大学的数百名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齐诵由国学大师饶宗颐撰写的碑文。(严 龙 摄) 

    图③:来自乌克兰、波兰、俄罗斯、印度等国的一批在甬留学生聚集在天一阁前,与宁波少林文武学校的师生切磋中华武术。

    (严 龙 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