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作为“一带一路”的“活化石”、世界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的所在地,宁波如何做强做优做大国际贸易,为全国全省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作出更大贡献?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实施“225”外贸双万亿行动。这个行动与“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相辅相成,都是宁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宁波服务国家新一轮全面对外开放的重大使命。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重大论断。在浙江工作期间,他亲自谋划实施的“八八战略”就为浙江对外开放设定了基调、明确了路径,强调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带动更高层次的发展。总书记对宁波对外开放寄予厚望,指示宁波要把港口最大资源、开放最大优势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党中央、国务院对宁波对外开放历来高看一眼,在许多方面给予优先关照、优先支持。历届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视宁波对外开放,在宁波建设重大平台、争取重大试点、推进重大改革、举办重大活动的过程中,都给予全方位支持指导。 实施“225”外贸双万亿行动,宁波有基础、有条件、有底气、有信心。宁波港航物流业发达,是首批国家级物流枢纽之一,海陆空交通体系和港航集疏运体系完善。宁波舟山港拥有各类航线246条,货物吞吐量连续10年居全球首位,2018年集装箱吞吐量居全球港口第3位。宁波外贸规模庞大,与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投资贸易关系,2018年货物、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分别达8576亿元、830亿元,其中出口额分别占全国份额的3.38%和3.14%。宁波市场主体活跃,目前共有进出口企业2万家,一些企业已在全球布局,具备了较强的跨国经营能力。宁波市场腹地广阔,对外联通世界,对内服务长三角,辐射中西部、南北以及东北亚地区,区位优势明显,海相陆相腹地广阔。宁波平台优势突出,拥有全部类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一带一路”综合实验区、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等功能平台。特别是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升格为国家级涉外机制性展会,进一步巩固了宁波与中东欧国家交流合作的先行先发优势;设立宁波前湾新区,为宁波融入长三角、服务大湾区规划了一个标志性战略大平台。宁波产业支撑有力,制造业规模庞大、潜力巨大,拥有9个全国唯一的产业基地称号、28家(个)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2018年工业总产值居全省首位。特别是“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开局良好、进展顺利,为宁波外贸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实施“225”外贸双万亿行动,时机重要,意义重大。这是服务国家大局的必然要求。当前,外部环境严峻复杂,作为全国重要的开放门户之一,宁波实施“225”外贸双万亿行动,就是要为全国外贸平稳增长作出更大贡献,为全国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这是稳定经济运行的必然要求。宁波经济外向度高,出口依存度高,如果不能保持合理的出口增速,将对企业发展、职工就业、社会稳定、财政收入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做大进口规模,也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施“225”外贸双万亿行动,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宁波外贸的竞争力,为宁波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持久强劲的动力。这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在发达国家制造业高端回流和发展中国家制造业中低端分流的“双重挤压”下,必须把高水平利用国际资源、国际市场作为建设“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的重要举措。实施“225”外贸双万亿行动,是建设“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姊妹篇”,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加快推动宁波制造业走向国际产业链的中高端,提高宁波制造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这是提升城市能级的必然要求。做强做优做大国际贸易,最直观的就是能带来大规模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促进港航、商务、会展、金融、旅游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壮大,增强城市辐射集聚功能,提升城市能级和首位度。实施“225”外贸双万亿行动,就是要使宁波成为万商云集的贸易之都,提升宁波在国际产业分工和资源配置体系中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