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0月04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幸福宁波:收获美好生活织锦

台风过后,甬城阳光灿烂,市民在东门口大型花坛前唱歌、留影,共享国庆节美好时光。(严龙 摄)

    记者 张昊 

    风起云天,潮涌东方。

    城市富强发展之梦与人民奋斗幸福之梦交织,创造了70年宁波蝶变的传奇。

    岁月为证,四季如歌。

    这是宁波人民获得感不断夯实的70年,幸福感愈发充实的70年,安全感恒久扎实的70年。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70年来,千万新老宁波人见证了城市从“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五度问鼎“全国文明城市”桂冠,九次荣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美誉。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愿景,成为甬城百姓真实触摸的现实。

    在这幅以初心勾线绘出的幸福民生画卷中,为梦想努力奋斗的宁波人民收获了美好生活、精彩人生的绚烂织锦。

    【春】

    去年初春,一封“家书”,给四明大地带来了无限暖意。

    “我一直惦记着乡亲们。”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的回信,让收信的余姚横坎头村党员群众心潮澎湃。

    大家深深记得,2003年春节,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四明山下的这个革命老区村,鼓励他们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

    深受鼓舞的村民,遵循指示,牢记嘱托,挖掘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利用绿色资源,壮大特色产业,生活过得越来越红火。

    “有了绿水青山,只要吃苦肯拼,何愁没有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在外打工的村民黄彭勋回乡,办起了全村第一家农家乐。“这几年生意越来越旺,最多一天中午连‘翻’53桌。”

    曾经“房破屋旧、山路坎坷”的景象不见了,代之以白墙黛瓦、鳞次栉比的民居和商铺及乡野间苍翠欲滴的果林。

    这正是70年来宁波乡村发展的缩影。去年宁波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万元,是1956年的600多倍。农民生活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到全面小康的巨大跃迁。

    行走宁波,人们欣喜地发现,这里的城乡实现了“无缝对接”。2015年全面消除人均年收入6000元以下贫困人口现象,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79∶1,全省领先。

    70年春华秋实,无数个“曾经”变了模样,发展的巨大成就融入一天更比一天好的获得感中——

    宁波人的家更宽敞了。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6.6平方米,是1978年的7倍。12万余户住房困难家庭享受到了保障性住房;

    宁波人的“钱袋子”更鼓了。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6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4000亿元,人均GDP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

    宁波人的日子越过越踏实了。宁波率先实现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三大并轨”,参保率和保障水平稳步提高,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了更公平的底色。

    【夏】

    初夏连绵的梅雨,是2012年阮殿波从北京中关村来到宁波之初对这座城市的印象。很快,他加上了其他一串“魅力标签”:活力四射的创业环境、高效的政府服务和对人才的重视。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从7年前鄞州一间漏雨的厂房起步,这位出生在黑龙江的工程专家,在宁波实现了将超级电容器研发带入世界一流水平并产业化的抱负。如今,在他身后,是120余亩的宁波中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新厂区。

    与宁波,共成长。70年来,五湖四海的人才怀揣着梦想来到宁波,在这里筑梦、逐梦、圆梦。无门槛落户新政、就业补助、“3315”系列计划、最高1亿元创业创新资助……人们深信,在这座城市可以“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2018年,宁波人才净流入率达10.08%,跃居全国城市第二位。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

    市农科院马荣荣团队把对祖国的热忱结成饱满的稻穗,在他们手中,诞生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籼粳杂交稻和51个水稻新品种,创造了“浙江农业之最”;从一名电池专业职高生到全国技术能手,领办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傅祥方技师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大国工匠”……宁波让人生出彩的舞台更宽广、奋斗成功的渠道更通畅。

    一系列利好政策引领,为稳就业保驾护航。产业新业态和经济新动能不断壮大,为就业打开新空间。去年宁波城镇新增就业23.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降至1.79%。

    盛夏的甬城,酷热的天气,火热的劳动景象,处处洋溢着劳动创造的热情、安居乐业的豪情。“撸起袖子加油干”,每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更是幸福的奋斗者。

    【秋】

    1956年的秋天,宁波师范专科学校正式开学。140多名新生满怀希望步入宁波这第一所高等学校。

    而到了眼下这个收获的金秋,相关数字已经变为16所高校、16万名在校大学生。跨越式的发展让大学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宁波职业院校技能水平走在全国前列,为更多的孩子插上翅膀,让他们带着梦想高飞。

    在宁波,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读。“学校之间资源相对均衡,教育质量各有特色。”这是大家对宁波教育的共同印象。两年前,宁波在全省率先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评估验收“满堂红”。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宁波教育公平指数排名第一。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从疫病频发到控制消除各种地方病、传染病,居民健康主要指标跃居全国先进水平;从缺医少药到目前4252家医疗机构,拥有众多品牌学科;从看病难到建成“城市10分钟、农村20分钟”医疗卫生健康服务圈;从赤脚医生到125万市民签约家庭医生。70年来,宁波市民对健康的期盼,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高峰期挂号现场排队时间缩短至不到4分钟,急救中心救护车平均出车时间少于2分钟,“云影像”的“去胶片化”预计为患者每年节省7000万元……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点滴创新,如同秋日阳光饱含民生情暖。

    最美不过夕阳红。为了让占户籍人口四分之一的老年人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宁波打造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如今,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93%,养老机构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率达94%,万千老年人在宁波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2018年,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1.61岁,比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8岁增加了一倍多。

【冬】

寒冬的一个凌晨,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

81890的话务员接起电话,另一头隐约传来老人的呻吟声,没有应答,电话却断线了。呼叫中心显示是老年人一键通所拨。登记的亲属电话联系不上,话务员拨打了110,老人被及时送往医院并得到救治。

24小时全天候服务,18年来为宁波市民解决求助事项1200余万件,作为我市社会性公共服务的创新平台,这条热线也成为印在市民心中的幸福代码。

城市的“善治”,让这座海滨港城的每个细胞渗透了如家的温暖。在海曙区万安社区,居民群策群力之下,小区面貌焕然一新,曾经的一方死水池“变身”樱花小道,近30个社会组织为老年人、困难居民等群体提供温馨服务。

“这一切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两次来到社区,为我们带来的社会治理新理念的指引。”社区党委书记徐剑英说,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延伸共建、共治、共为、共享的社区治理链,为居民提供更有质感的美好生活。

邻里守望、文明劝导、帮困助学……志愿服务早已成为这座城市的生活方式,215万志愿者用行动温暖着甬城的角角落落。20年匿名捐款超千万元的“顺其自然”,每年无偿献血的8万多名市民,台风暴雨夜自发亮起的双闪灯,以及无数解人之困、急人之难的爱心善举,让生活在此的人们倍感温暖。

70年来,法治与德治在此相互融合。智慧管理和网格化管理,在此编织了和谐稳定的“保障网”。宁波成功捧回浙江平安建设的最高荣誉“平安金鼎”,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超过96%,为每一个市民带来直抵人心的安全感。

“向善的心,逼走夜的荒凉,温暖因此挨着每个寻常的日子,一座城市因此闪闪发亮”。

岁月不老,初心不变。今天,我们推开新时代的大门,开启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当伟大民族走向复兴的交响乐章响起,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正逐渐变为现实,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