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宁波植物园工作的普安籍务工人员。(何峰 摄) |
|
普安籍务工人员在工作中。(镇海区人社局供图) |
|
普安籍务工人员在接受岗前培训。(何峰 摄) |
记者 何峰 通讯员 邓建雄 臻仁社 10月7日,宁波植物园里游人如织,在这里工作的贵州普安务工人员谭礼剑忙着为游客讲解,他已经连续工作了7天。虽然假期回不了家,但他觉得很充实。“看着别人全家出游,很想念亲人,但在这里工作很舒心。我抽空看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庆祝大会,感到很振奋,相信日子会越来越好。”他说。 和他一样,还有10多名贵州普安籍的务工人员,在植物园忙碌的工作中度过了充实而有意义的国庆假期。由于在普安接受过岗前培训,虽然从事这个工作没多久,但他们已完全胜任。 “他们是通过‘以培代工’模式,来镇海就业的贵州务工人员,适应能力、工作技能比直接来镇海就业的务工人员要强很多。”镇海就业管理服务中心主任俞红告诉笔者。 政府企业合力攻坚扶贫目标 “前几年,响应政府号召,我们公司去普安招人,当地的务工人员觉得要背井离乡,同时担心水土不服等问题,不太愿意过来,效果不是很理想,就业扶贫的目标达不到。”浙江亚太酒店物业服务有限公司镇海分公司负责人王帅告诉笔者。 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在普安成立了分支机构,开始承接当地的物业管理业务,把优质的物业服务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带到普安。随着公司逐渐在普安开展业务,在镇海和普安两地同时需要大量从事保洁、保绿、保安工作的人员。他们采取边培训边务工的方式,让员工掌握工作技能。培训完成后,建档立卡人员可自主选择在镇海务工或者回到普安就业。 王帅说,“进入培训点的务工人员,可先来宁波工作,随着公司在当地业务的扩大,将来可以回到普安就业,甚至成为管理人员。”据介绍,位于普安职业技术学校的亚太学院普安分院,拥有140平方米的专用教室,目前已经培训80人次。这80位务工人员,已经来到宁波就业。 “能适应镇海工作和生活的建档立卡人员就留在镇海,得到沿海地区较高的薪资待遇。如果不能适应镇海的岗位,建档立卡人员回到家乡后薪资待遇有所下降,但能确保有岗位可就业,这样做可以更加人性化地解决扶贫人员的就业问题。”俞红说。 随着普安镇海两地业务的打通,人员将实现“共享”,“先行者”因此得到更多的机会。 “公司业务不断向黔西南州其他地区辐射,需要大量的管理人员,而目前在宁波工作的贵州员工将成为最好的后备队伍。”王帅说。 展望未来,王帅表示,公司在普安的培训力量将逐步得到完善和充实。目前,亚太学院普安分院的师资力量主要是宁波派过去的,未来将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提升视频教学的比例,学员和教员可以实时线上互动,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课程内容也将更为丰富。 加强培训破解离职难题 普安是镇海的东西部协作帮扶地区。自2018年以来,镇海普安两地人社部门通过搭建劳务协作平台,促进普安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从而实现脱贫。 随着两地扶贫劳务协作深入开展,对口地区的建档立卡人员尽管在镇海实现了就业脱贫,短期内发挥了就业扶贫的功效,但部分人员不适应企业管理、没有技能、当地适应性差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镇海区人社局的工作人员在调研中发现,扶贫地区人员不适应异地就业,但返乡后又无岗位可就业的难题一定程度存在,部分人员在一月内,甚至一周内就从帮扶岗位离职,流失率一度高达35.71%。 “为破解这个难题,今年我们开始探索‘以培代工’模式。首先在普安职业技术学校成立由政府和企业合作的扶贫培训教室,同时鼓励镇海吸纳劳动力强的企业到普安开设分公司,通过培训教室向企业输送员工。”镇海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说。 宁波市前程人力资源有限公司今年9月份在普安成立了子公司,是普安首家专业化的人力资源企业,成为普安务工人员和镇海企业之间的“桥梁”。9月30日,最新一批由该公司招募培训的普安务工人员抵达宁波。“我们不仅仅是招人,同时做好前期职业技能培训和后期的对接与服务工作。”董事长朱利峰介绍。目前,该公司在普安职业技术学校设立培训点,进行岗前技能培训。同时,该公司在当地政府的培训中心、街道乡镇的联络处等地方,借助当地人社和教育部门的力量,对准备来宁波就业的务工人员展开相关培训。 据介绍,培训的内容主要分为基础认知和技能培训两块。“第一方面的内容,主要是宁波和意向企业的基本情况介绍,第二方面是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朱利峰说,根据岗位不同,培训时间在一周至两周之间。“经过在贵州的培训,我们来宁波工作心里更‘有底’,大家的精神面貌也很好,对来宁波工作充满期待。”谭礼剑说。 贵州籍务工人员韦来在镇海蛟川街道从事市容管理工作,虽然来宁波才20来天,但已经完全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和工作。“经过培训,我对宁波有了大概的了解,同时初步掌握了工作技能和要点,使我很轻松地融入团队。”韦来说。 想方设法留住务工人员 “劳务协作,离不开政府、企业和务工人员的努力,一份合适的工作,可能会改变一个年轻人的命运,可能会支撑起一个艰难的家庭。”俞红介绍,从今年年初至今,镇海区人社局已组织26家次企业赴普安开展现场招聘,持续提供岗位。 镇海区人社局与普安县人社局建立长期劳务协作机制,变“招工”为“找工”,两地互设劳务协作工作站。通过长期征集镇海区用工岗位,定期推送至普安,由当地人社部门和驻点劳务协作站共同发力,靶向宣传,将镇海所需岗位精准送到每个建档立卡人员手中,使他们能得到就业脱贫的机会。 “把人引进来,更重要的是要留住人。”镇海区人社部门相关负责人说。征集就业意向后,镇海人社部门协助企业做好体检、培训、接送“一条龙”服务,采取“接力棒”形式,即过来一个,到岗一个,使得务工人员转移就业后与企业的工作环境快速融合,从而形成“镇海·普安劳务协作”优质品牌。同时,结合企业实际诉求,镇海人社部门开展了春风行动和就业援助月活动,为企业和劳动者之间搭建了人力资源供需对接平台。 为了让引进的劳务人员在镇海安心工作、生活,镇海区人社局与区内12家爱心企业组建招工红娘团队,以“妈妈式”的暖心服务,使他们在镇海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就业人员中有未带冬装、无法适应气候的,镇海区人社局立即有人捐衣捐物;有无法适应镇海餐饮习惯的,企业红娘立即为他们安排专用厨房,可以自己烧菜吃;有举家前来的,企业红娘为他们在单位旁租住了住所;有暂时无法胜任岗位的,企业红娘立刻开始对接,安排其他辅助性岗位;有来学习发展的,企业红娘立即安排专人提供各类技术等方面培训,确保其学有所教。半年来,镇海区红娘团队共帮助务工人员解决各类工作、生活方面的困难20余起,使近百名引进务工人员在镇海安心工作、勤劳致富。 “贵州务工人员远离家乡来到这里,我们就是这些贵州老乡在宁波的娘家人。”朱利峰说,普安镇海相隔数千里,两地的作息时间、饮食习惯存在较大差异,要关注他们的生活细节,一天一小问、一周一总结,一月一活动,让贵州老乡更快地融入宁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