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卫工人车队停放场景。 |
|
环卫工人在夜间清理人行道与公共城市家具。 |
|
环卫工人清洗垃圾收运车,确保车容车貌整洁。 |
|
环卫工人道路保洁现场。 |
对于宁波城市环卫人而言,2019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今年8月,超强台风“利奇马”席卷宁波。风狂雨骤中他们逆风前行,用一如既往的坚持,牢牢守住城市“新陈代谢”的重要环节;雨过天晴后他们毫不懈怠,用一如既往的使命和责任,确保风雨摧残后的城市“焕然新生”。 今年10月,《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强制分类”的时代,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影响力”,以身作则将“垃圾分类”辐射至千家万户。 他们是道路上一抹亮眼的橙色,是台风过境时扶起国旗的“最美护旗手”,是这座城市几十年如一日的“美容师”。他们又是再平常不过的劳动者,起早摸黑早已成为了他们的生活习惯。城市在他们的手中焕发出年轻活力,而皱纹与老茧早已不知不觉爬上了他们的脸颊和双手……值此浙江省第二十三个环卫工人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进城管环卫行业,看看市容环卫行业崭新的姿态和容貌,向全市2万余名环卫工人道一声“辛苦”,道一声“感谢”。 文/图 张凯凯 王佩佩 垃圾分类——打造“绿蓝红黑”风景线 金秋十月,《宁波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在全体市民的辛勤耕耘下,四色分类在甬城大地上“蔚然成风”。 自2013年7月以来,围绕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宁波市通过系统化治理、协同化共建、一体化服务、多元化保障、全民化参与“五化并重”的工作举措,探索出了垃圾分类的“宁波模式”。 经过6年的不断完善,如今我市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的收运处置体系已基本建立。积极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已成为甬城市民推崇的“新时尚”。市民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达93.7%、支持率达97%,生活垃圾分类整体工作在今年一、二季度全国46个重点城市考核中均排名第三,生活垃圾分类基本覆盖了中心城区。 而对于环卫人来说,垃圾分类却更像是一份“新使命”,他们因此拥有了更多的“身份”—— 当你在投放垃圾时,他们以桶边督导员的身份,敦促你分好每一袋垃圾;当你对垃圾分类一知半解时,他们以宣传志愿者的身份,帮你科普分类知识;当你无意间洒出的垃圾污染了周围的环境时,他们又不辞辛劳,尽心尽力将每一寸土地清理干净。 “至今年年底,宁波将实现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到2020年底,宁波将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基本覆盖。”这是我市生活垃圾分类的阶段性目标,而每个环卫人,都在为了这个目标而不断奋斗。为此,市相关部门探索推出了一系列垃圾分类推广提质措施,依托撤桶并点、桶边督导改变居民习惯,依托入户指导、党员示范提高市民责任感。 “撤桶并点,是居民‘看得见’的垃圾分类‘新气象’。”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城市管理局)环卫行业相关负责人说。 在社区推广垃圾分类的实践探索中,宁波实施标准先导、入户指导、桶边辅导、激励引导、考核督导五导机制,逐渐形成了高端小区物业挨家挨户上门收集、少部分小区业委会自治管理、一般小区桶边监督引导三种模式。同时,坚持社区为主,坚持党政机关引领,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楼道组长、保洁人员、居民每一个社区角色的重要作用,也成为我市协同推进垃圾分类的“秘诀”之一。 餐厨垃圾“百日攻坚”整治行动——守护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始终是群众最为关心的民生问题。沿街小餐饮店规模小、基础设施差、餐厨垃圾产生量少、营业状态不稳定、营业时间不确定,一直以来都是餐厨垃圾管理中的“硬骨头”。 为了守护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今年3月底,我市城管环卫部门以餐厨垃圾和废弃食用油脂投放、收运、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重点,开展了宁波市中心城区餐厨垃圾“百日攻坚”整治行动。行动期间,不断攀升的数字展示了全市城管部门的累累收获: 全市城管部门下发的《宁波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宁波市餐厨垃圾管理宣传手册(产生单位篇)》超过15000份; 餐厨垃圾收运车辆行驶轨迹设备安装达到100%,视频设备安装率达100%,车辆标识统一率达100%; 对中心城区4334家次餐厨垃圾产生单位开展了现场检查指导,指导建立7个餐厨垃圾分类收集示范点…… 同时,鄞州区对惊驾路餐饮一条街、学府一号、钟公庙菜场路等餐厨垃圾收运难点区域多次进行专项整治;高新区城管局通过建立餐厨垃圾微信群,对辖区内200多家餐厨垃圾产生单位进行垃圾分类宣传,做到准确分类;镇海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进行了垃圾集中回收点设置工作,安置多个餐厨垃圾桶和其他垃圾桶;海曙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于今年4月开出了我市首张餐厨垃圾混投罚单…… 在“百日攻坚”整治行动开展期间,管理与执法相联动,监管合力得以凝聚,对违法行为起到了强而有力的震慑。据统计,整治行动期间,中心城区累计执法立案涉餐厨垃圾管理案件121件,处罚金额75647元。 公厕提质行动 ——细微之处闪烁文明之光 自2017年底,我市开展“公厕提质行动”以来,将公厕“升格”成兼有生理代谢、休息乃至于审美、文化等多种功能的特殊场所,一直是全市环卫系统的一大心愿,如今,这个心愿正在一步步迈向现实。 据统计。截至2019年9月底,我市有共计92座新建公厕和162座改建公厕建成投用。同时,中心城区已有470多家沿街店铺内部卫生间对外免费开放,各市直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管理的780余座社会公厕被先后纳入开放范围,公厕数量不足的“短板”正被逐步补足。 “公厕提质”一直以来都是我市文明城市创建中的重要一环。事关市民如厕体验,细微之处往往闪烁着文明之光。为此,全市环卫部门以“找得到”“上得了”“待得住”三方面为抓手,推动“公厕提质行动”稳步开展。 “找得到”—— 通过增加公厕数量,减少市民寻找难度。我市中心城区“公厕提质行动”计划在三年(2018-2020年)内,新建环卫公厕160座,改建环卫公厕231座。本着共享理念,借助社会各界力量方便市民如厕,鼓励沿街单位开放内部卫生间免费提供大家使用,同时挂上蓝色OK标识,目前已有400余家沿街单位加入。此外,环卫行业还为76座公厕试点了地面导视标识,让群众寻厕更加便捷。 “上得了”—— 目前我市360余座环卫公厕设置有无障碍厕位,同时内设第三卫生间,配置成人坐便器、洗手盆、多功能台、安全抓杆,挂衣钩等。同时,呼叫器、儿童坐便器、儿童洗手盆及儿童座椅等人性化设施也一应俱全。从服务上,试点推广江北区先进的公厕保洁作业流程,重点实行跟踪保洁法,通过配备除臭设施、加大保洁力度和频次等方式,提高公厕服务质量。 截至2019年9月底,我市已有111座环卫公厕安装了各类除臭设施,包括小型除臭喷雾设备、高能离子除臭、微生物除臭设施等,力争实现中心城区“无臭”公厕全覆盖。 “呆得住”—— 以人为本,多方面提升如厕体验。将4平方米以上公厕管理房清空改造成服务市民和环卫工人的“爱心驿站”,提供饮食加热、开水、医疗简易救助、针线包、手机充电、垃圾分类知识宣传、交通出行等七大服务,切实解决有临时需要人群的饮水、加热、休息、如厕、应急医疗等困难。目前,环卫行业已清理完成445间管理房,其中239间已升级为爱心驿站。部分环卫公厕还将为市民提供免费厕纸、免费无线网络。 道路清爽行动 ——长效保洁铺就城市底色 日渐清爽的城市道路的背后,离不开城市管理部门多年来对道路清扫精细化作业与管理的不懈探索。如今,我市中心城区“道路清爽行动”已经走过了7个年头,走上了可持续长效保洁的快车道。 我市中心城区“道路清爽行动”于2012年5月开始实施。为保持城市道路的清爽整洁,适应城市发展定位与市民群众要求,我市不断实践推广“一把扫帚”扫到底无缝隙保洁模式、“日扫夜洗”深度保洁模式、“人机结合”高效保洁模式、“快速巡捡”飞行保洁模式等多种作业模式,作业精细化得以实现。 同时,我市借助“专业检查”“第三方监测”“市民满意度调查”和“社会监督”四位一体的精细化考核模式,以及“日检查、月考核、季评价、年汇总”的监测评价系统,实现了道路的实时动态监管,道路保洁水平有了较大提升。 在严格的考评体系下,宁波市各级环卫管理部门根据自身特点,积极探索长效保洁新方法、新思路,一批新概念、新方式、新模范纷纷涌现: 全国劳模徐辉总结的“徐式扫地法”成功将效率与策略相结合,创新提出了“用脑子扫地”“用笔和小本子扫地”“借用巧劲扫地”,把道路保洁与临街商铺服务完美结合在一起,大大提升了保洁质量和效率。 “深度保洁”旨在推动人工与机械有机配合作业,采用清扫、冲洗、吸尘、除污的作业方法,经过科学合理的作业流程,达到道路持续洁净见本色的效果。 “81清洗法”将传统的扫地保洁与清洗保洁相结合,把城区重要的一二级道路纳入到了日常夜间清洗范畴,同时扩展到沿路公共城市家具,将平面的人行道和立体的城市家具进行综合保洁,将清洁带给了更为立体的空间。 7年的探索与努力,换来的是甬城干净清爽、舒适整洁的“宜居梦”。据相关数据统计,如今,宁波市中心城区道路机扫率已从43%提升到85%,长效保洁覆盖率高达100%,市民满意度也达到87%以上。这座历经千年的文化名城,正在“城市美容师”们的手中,被细细擦拭出一抹明亮的高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