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上海10月29日电 新华社记者 再过不久,全球的目光将再次汇聚到上海的国家会展中心。一年前,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四叶草”播下的开放种子,如今已枝繁叶茂,即将再度盛放。 第二届进博会企业展和国家展总面积扩大到36万平方米,企业展两次扩大,仍然“一展难求”,参加的国别、地区、国际组织和参展商均超过首届,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参展数量增加。扩大的规模和影响力,是进博引力的再升级的最佳注脚。 买遍全球的便利,贸易升级的促动,增资落户的坚定,制度创新的红利,“进博效应”的定义正在不断刷新,不变的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开放共赢的承诺。 一见倾心——进博“爆款”点燃消费贸易“双升级” 进博一年间,越来越多的中国居民正在过上“进博生活”。 进博带来的消费升级效应,不仅体现在和全球城市比拼产品的丰富度和上新速度的“大练兵”,更体现在中国巨大下沉市场里每个小镇、每户居民家中的“小确幸”。 中国西北的小县城里出现了新西兰牛奶的身影,网购意大利“网红小家电”能以海淘价格享受全国联保,加油站里卖起了东欧护肤品,乐高门店首次走进西北地区……进博一年来,“买买买”不再是一线城市居民的专利,三四线城市甚至小县城一样过上了“进博生活”。 消费小升级,背后更有贸易的大变化。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进口呈持续增长态势,2016年至2018年平均增速达8.25%,预计2019年进口规模达2万亿美元。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消费品进口增长达到15.3%,其中水果、化妆品和水海产品分别增长42.3%、39.9%和35.9%。这些“暴增”的产品领域与进博会上成交最为旺盛的“明星展区”名单相呼应,通过在进博会上直接与全球的卖家“接头”,不少消费需求旺盛、交通便利的“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进口额快速增长。 一拍即合——坚定信心,进博企业投资忙 从初次“试水”,到变为进博会的“铁杆粉丝”、主动提前签约第三届进博会,再到加码投资、升级总部,进博会的巨大磁场效应正在吸引全球企业在中国市场深耕,更帮助中外企业一起联手“掘金”全球更广阔的空间。 今年9月,日本企业松下就已签署参加第三届进口博览会的意向书,本届展会上的参展面积也从去年的700平方米扩大到了1000平方米。正是从进博会“窗口”中洞见了巨大而富有活力的中国市场,这家日本企业下定决心,在创业百年来第一次把经营决策权从日本搬到了海外。 去年进博会,瑞典企业医科达收获了数十单意向采购合同,不少医疗器械已在全国医院陆续投入使用。良好的市场反响促使医科达在陆家嘴注册成立了医科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被认定为跨国公司区域总部。玛氏则于首届进博会后在中国新增了10亿元的投资项目,包括位于天津的宠物食品工厂、位于浙江的KIND营养棒和德芙生产线等。 有的跨国企业追加投资、在中国设立工厂和研发中心,有的知名企业设置和升级了中国区总部,还有的企业则在母公司专门设立了“中国综合战略专属执行部”。 一诺千金——进博促动,制度创新常态化 政策从无到有,更从有到优,全球展品进入国门的脚步正在变得更轻快、更顺畅。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在今年7月提前完成实施,第三批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呼之欲出”,贸易便利化的脚步大步向前。海关总署口岸监管司副司长党晓红介绍,通过首届进博会的实践,延长ATA单证册海关签注期限、便利展品展后处置等政策已经固化并扩大到其他在中国举行的进口展览会。上海海关更是在长宁区专门设立了会展中心海关,为进博相关企业和全区3500余家海关注册企业提供“一站式”监管服务。 7月,新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正式实施,服务业、制造业、农业等领域进一步开放;8月,上海启动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建设,6个新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揭牌;明年,外商投资法即将正式实施……“进博效应”不止一面,开放接力未曾停歇。 数天的会期,只是乐章序曲。在奔腾不息的时代大潮里,进博会正在谱写一曲深化改革、共享未来的共赢之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