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其洋 10月28日,《浙江省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发布,公布了33条减负措施,一时间引发热议。浏览网上声音,我发现大家议论最多的,一是公办民办学校同步招生,严禁任何形式的提前招生;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派位方式录取。二是小学生晚9点、初中生晚10点后,经家长确认,可拒绝完成剩余作业,老师不得以此惩罚。 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民办学校则凭借提前招生、“掐尖”招生等明显违反《义务教育法》的手段,成为好生源“集中营”,教学质量越来越高,中学升学率、高考一段上线率和上“北清”人数等遥遥领先,收费虽然昂贵,却让家长们挤破头;再加上招人用人机制灵活,高薪酬吸引了大批优秀教师,民办学校考得好。不值得大书特书,如果考不好,那才叫咄咄怪事。 正是因为公办民办“两重天”,我们的公办中小学,办得好的已是硕果仅存,好多沦为一种“低保”。这次的减负措施,对民办学校以往那种近乎“掠夺”的招生方式进行限制,应该说是有的放矢,而不再是隔靴搔痒。 还应该看到,这种限制,只是在中小学阶段。中考依旧是一道“分水岭”,如果没有限制,一些民办高中照样可能“掐尖”招录。若真这样,那不过是把“血拼”暂时延后了而已。也许正是考虑到这一点,这次的减负方案提出,要“提高各地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这样一来,优质生源在各个学校间的分布会更加均衡,也会促进优秀教师的合理分配和流动,慢慢缩小校际差距。 让孩子早睡觉、睡够觉,真的很重要。但孩子做不做得完作业,与作业量是否合理有关,也与孩子的学习方法、习惯和能力等有关。孩子做不完家庭作业,家长确认,就可以不做。这样把减负的球踢给家长,家长就算不敢踢回给老师,恐怕也会逼着孩子把作业做完——“我们宽松了,可别人在赶呀”。 人跟人不一样,走的路不一样,会做的事不一样,成功的路径不一样,教育的方式、评价的标准自然也应该不一样。通读33条减负措施,我虽不认为是扬汤止沸,但也不像有些论者那么乐观,认为这是釜底抽薪之举。 理由是,高考是中小学教育的指挥棒,也是中小学教育负担的“三江源”。如果我们的高考招生制度和方式不变,依然是“一考定终身”,而不是在高考这座“独木桥”之外,开辟更多条“跑道”让孩子们选择,那么,中小学减负,反倒可能因为焦虑期加长、不确定性加大,会让家长和学校对孩子的“加压”提前、加重。此前一轮轮“减负运动”无疾而终,主要原因恐怕正在这里。 还有就是,学校一减负,家长就加压。教育部门每减一次负,课外培训机构的生意就上一层楼,家长和孩子们又加背一包袱的怪象由来已久。这次的减负措施,对规范校外培训和进入中小学校的竞赛、活动管理也作了明确要求,我对此一样谨慎乐观。 这不是泼冷水,也不是说丧气话,而是因为,我们多年来“只认分数不认人”的高考招生制度,和日渐走入歧途的教育文化、成才标准等,不是一下子所能改变的。好的是,教育主管部门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也在想办法解决,虽不可能药到病除,但确实是在一步步突破。就像网友们说的,有了好的办法,盼只盼,能够真正落实到位,别再让人上当、失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