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1月05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怀袖雅物 咫尺乾坤

——《中国竹刻扇骨》收录秦康祥先生旧藏

李军与读者分享《中国竹刻扇骨》。(陈青 摄)

    陈青 杨力克         

    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竹刻扇骨的研究著作,更是一本讲述宁波帮人士爱国爱乡的书籍。宁波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竹刻研究专家李军撰写的《中国竹刻扇骨》,日前由宁波出版社出版,并在第五届浙江书展暨2019宁波读书节上与读者见面,它填补了中国竹刻扇骨文化研究领域的空白。

    竹刻扇骨,又称为扇骨竹刻,即在折扇的竹质扇骨上,用各种雕刻手法进行艺术创作。它是一种中国传统艺术,使折扇不仅具有实用功能,也蕴涵了极富魅力的文化与艺术美学价值。

    宁波博物馆三楼的竹刻馆内,笔筒、臂搁、扇骨,圆雕、浮雕、留青、深刻、浅刻,181件竹刻精品次第陈列。它们大部分来自著名甬籍竹刻鉴藏家、篆刻家秦康祥的旧藏,2001年由其哲嗣秦秉年捐赠给国家。我国著名文物鉴定专家王世襄、朱家溍对这些捐赠的藏品曾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目前最重要的竹刻收藏,从质量和数量来看,在全国范围内名列前茅”。

    传世竹刻艺术品数量较少,因而收藏价值颇高。明清两代是中国竹刻艺术发展的关键时期,大陆明清时期的竹刻代表作收藏主要在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宁波博物馆。宁波博物馆汇集了大量竹刻名家如明代嘉定派竹刻创始人朱松邻、清代康熙朝宫廷御匠封锡禄、乾隆年间嘉定竹刻领军人物周颢等人的代表作,还有许多有绝对纪年款识的竹刻作品,有23件为国家一级文物,有些是孤品,非常珍贵。

    李军说,她对竹刻的研究最初是基于宁波博物馆基本陈列展陈的需要,在研究中发现了秦康祥对竹刻艺术的“痴”。“秦康祥先生是西泠印社的早期社员,一个精通书画金石的文人,他一生积极搜罗历代玺印和明清名家竹刻作品等。秦秉年先生曾说起父亲的收藏,不为利益、不为私欲,只为有一天能够将藏品带回家乡宁波。最终,父亲的念想由儿子实现,家藏成为国藏。”

    “撰写《中国竹刻扇骨》基于秦康祥先生的旧藏,作为一名文博工作者,有责任将这批竹刻扇骨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挖掘出来。”李军说,“这本书能完成要归功于两位秦先生,收藏、珍爱、捐赠——两代人的传承,反映出甬城文化精神的脉络。相比《明清竹刻》,《中国竹刻扇骨》的撰写难度大得多。”早先,宁波出版社约请李军编撰出版的《明清竹刻》,曾获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主要选用了秦氏所藏竹刻扇骨作品之外的器物。

    李军说,之前中国竹刻扇骨研究的地域性非常明显,主要集中在苏州和扬州。苏州作为明清时期中国江南制扇业和扇骨雕刻艺术的重镇,相关的文献记录与文化研究成果颇为丰富。扬州作为扇骨雕刻聚集地,也有许多较为重要的研究成果。但是,综合历史演变和地域特征,对中国竹刻扇骨进行系统性研究的专著文献甚少,有必要深入发掘和研究探讨。而秦康祥先生的收藏,正好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一件小小的扇骨往往集诗、书、画、印数位名家制作于一体,既是竹刻艺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后与多种艺术交相融合的结晶,更蕴涵着丰富的社会人文信息与历史文化价值。李军在研究中发现,竹刻扇骨在明清文人中风靡一时,很多擅长诗、书、画、印、竹刻的文人艺匠参与到竹刻扇骨的创作中,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创作者在史籍中未留踪迹,加之古代扇骨基本以作者的字号落款,相重的比较多见,因此考证扇骨创作者的难度也颇大,着实花费了不少精力。李军说,《中国竹刻扇骨》让藏在博物馆展厅里的竹刻扇骨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也是对两位秦先生的交代。

    该书由两部分内容组成。“综述”部分约10万字,对折扇的传入、兴盛,特别是竹刻扇骨产生、兴盛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发展脉络,以及重点区域与重要人物、艺术风格特点和发展演变轨迹进行了阐释,对扇骨上的诗书画篆的作者(有些作品有众多落款)以及扇骨的具体年代进行了考证,从专业角度揭开了这批稀世珍宝的神秘面纱,从而完成了对中国竹刻扇骨的一次空前的梳理与系统性的研究。“图版”部分则以350余件扇骨作品的图版为主,介绍相关作者及器物特征。《中国竹刻扇骨》被确定为2018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李军表示,扇骨作为文人雅士间抒发胸臆、怡养性情的怀袖雅物和在近代社会交往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道具,还涉及广博的社会历史背景与人文信息、文化现象,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的发掘考证与深入研究。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