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1月05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字不识》

作者林 之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日期2019年8月

    无人说自己“一字不识”,但翻了几页《一字不识》后,我感到自己真是“一字不识”。本书作者林之原是报纸的副刊编辑,退休后一门心思研究起了汉字,并写出了这本厚达300页的《一字不识》。

    写《汉字王国》的瑞典著名汉学家林西莉曾说过,“即使一些受到很高教育的中国人对自己的语言的根也知之甚少。人们在小学、中学和大学机械地进行着汉语教学,却很少加以解释。”林之在序言中特地提到了这段让国人感到汗颜的话。他撰写《一字不识》,似乎是为了弥补这种缺失和遗憾。

    传说汉字是仓颉根据野兽脚印研创,最初属象形文字,但经历过字形演变后,很多汉字的释义发生了改变。林之从甲骨文研究起步,立足历史典故和自身经历,将一个个冷冰冰的字符转换成温暖的生活画面。

    代表季节的“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只有触须、长足,背上还有翅的蟋蟀。已有1.4亿年历史的蟋蟀是秋虫的象征,秦之前的人将它用来表示秋天,完全可以理解。随着历史的发展,以昆虫作为一个季节的符号似乎不够意味,于是后人又将成熟谷物的标志——“禾”字加入其中,逐渐形成了今天的“秋”字。汉字的变化,显示了中国人对世界的体验变化。

    再看甲骨文上的“如”字,如一个叉手跪坐的女人在说话,这似乎印证了当时男尊女卑的观念。但“如”字也有灵性和禅意,佛语中的“如是我闻”是天竺高僧鸠摩罗什所翻译的《金刚经》中的开篇第一句,其意是“我听到佛这样说。强调这是佛祖说的话,学生我只是如实记录而已”。以“如”字为例,能知审美取向、人文环境是决定汉字多般释义的主要因素。

    《一字不识》外封设计素雅,内里采用锁线裸脊,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之意。

    (推荐书友:李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