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1月08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仑“石榴花开”为什么这样红?

——解读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共建共享共治善治的“宁波经验”

北仑区戚家山街道各族党员群众共绣党旗颂党恩
组织“民族小花”体验劳动的乐趣
谢墅社区开展为新疆贫困学子捐冬衣活动
国家民委互观互检团考察学苑社区“贝大姐热线”
少数民族大学生利用周末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作为浙江省典型的输入型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北仑区现有少数民族成分46个,人口4.2万余人,其中流动人口约4万人。

    近年来,该区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在全省率先探索以“微组织、微窗口、微热线、微平台”为主要载体的“四微”建设模式,积极引导少数民族社团主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着力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有力推动了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创新发展。

    践行共建共享,实现共治善治。去年5月,北仑区协同创建的“米娜工作室”经验,得到中央和省市有关部门高度肯定,并在全省推广;该区率先构建的“五位一体”协同机制,荣获“2018年度全国统战工作实践创新成果奖”;大碶街道、小港街道谢墅社区新棉村等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今年9月,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北仑区委统战部荣获全市唯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今年10月,该区《创新开启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浸润式”思政工作模式》典型经验,被中央统战部转发推广。

    “以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目标,全面优化治理理念、治理体系和治理方式,全力推进并实现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奋力为‘三个北仑’建设画出最大最美‘同心圆’。”北仑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陆亚芬表示。

    为进一步推动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方向发展,由北仑区委统战部牵头组织、区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承担实施的全省首个民族工作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民族工作‘四微’建设”日前通过验收。与此同时,《城市民族工作服务指南》项目也获批立项,由此北仑区将获准制定全国首个城市民族工作省级地方标准,并将成为推动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共建共享、共治善治的“宁波样本”。

    强化党建引领,创新网络化治理体系——

    推动城市民族工作 由部门主管向共建共治转变

    全员参与实现组织网络“全覆盖”。该区坚持以城市基层党建引领民族团结工作,成立由区委分管领导任组长,各级各部门党组织相关负责人组成的区、街道、社区(村)三级民族工作领导小组,落实联系群众、接待群众化解疑难问题、深入基层一线调研等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相关工作制度;建立由23个部门、10个街道组成的民族协调工作小组;搭建由1个区级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10个街道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分会,N个社区、农村、企业、学校等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小组或联系点组成的“1+10+N”少数民族社团“微组织”,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民族工作基层治理组织网络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支持、合力推进的全域化民族工作新格局。

    以点带面实现工作对象“全覆盖”。该区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连队、进寺庙“七进”和“一社一校一企一村一园”“五个一”示范点创建活动为载体,搭建城市民族工作网格化框架;秉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理念,推进实施“建立一个示范点、搭建一个宣传载体、举办一次知识讲座、设置一项主题活动、打造一个活动阵地、落实一个帮扶项目”“六个一”工程,培育80多家各具特色的示范典型,涵盖社区、学校、农村、企业、连队等各领域,累计建立民族工作特色品牌120余个。

    优化发展实现考核体系“全覆盖”。该区认真履行守护民族团结生命线的政治责任,将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纳入党委政府重要工作范畴及各级社会综合治理和民宗系统考核目标,制定《民族工作考核细则和评优办法》;建立统战、民宗、公安、教育等部门信息共享、秩序共管、联合执法、分工负责的联动协作机制;设立专项资金,发挥考核评价机制激励引导作用,按照绩效量化考核结果实行“以奖代补”,有效推动城市民族工作由单一部门主管向共建共治的多元化综合服务管理格局转变。

    强化问题导向,创新协同化治理机制——

    推动城市民族工作由政府负责向共治共享转变

    聚焦流动少数民族群众管理难题,实施“两地双向”协同机制。该区积极探索“嵌入式”服务管理工作机制,主动做好流入地与流出地对接工作。针对少数民族流动摊贩、餐饮商户等管理难问题,先后与新疆墨玉县、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输出地联系,建立“两地合作办公、双向服务管理”协同机制,主动邀请来北仑务工的维吾尔族群众输出地政法、司法、统战及所涉及乡镇有关部门,前来共同商讨服务与管理工作,有效变“堵”为“疏”。按照“同城待遇、同等要求”目标,将维吾尔族务工人员无证设摊纳入有序管理,定时定点开辟30多个流动摊贩疏导点;邀请当地政府人员前来进行入户宣讲,并同回族摊贩签订合法经营、文明经商承诺书;通过广泛开展“少数民族文明诚信商户”评选等系列活动,出台“文明诚信商户”评选标准,有效破解了少数民族流动群众设摊等一系列服务管理难题。

    聚焦流动少数民族二代健康成长,创建“五位一体”协同机制。该区坚持以破解流动少数民族未成年人无人管、融入难、成长烦恼多等难题为重点,率先构建以“家庭成长、学校提质、企业体验、农村实践、社区服务”为核心的“五位一体”协同机制,积极探索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元培育路径,着力营造各民族未成年人共居、共融、共学、共乐的“精神家园”。近两年来,该区累计开展好书分享会、亲子活动、果蔬采摘、企业体验等学习交流和联谊活动共60余次,参与近3000人次;每年挑选30名少数民族孩子和30名本地村民孩子深入对方家庭,共同生活半个月,体验各民族不同生活习惯,增进情感认同。国家民委互观互检团认为,“小手牵大手”的民族团结理念独树一帜,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值得学习参考。

    聚焦新疆籍学生“浸润式”成长成才,探索“校地共建”协同机制。自辖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首招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启支援新疆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协作计划以来,该区通过联合成立领导小组,探索建立市-区(宁职院)-“米娜工作室”(街道-社区)纵向四级联动及校地共建协同机制,积极为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创设宽松良好学习生活环境。该区精心指导建立以专职辅导员维吾尔族老师米娜瓦尔·艾力名字命名的“米娜工作室”,并创新构建起“立体协同引领、精准帮扶跟进、社会实践锤炼”的“浸润式”思政工作模式。截至今年6月,累计培养出6批157名政治立场坚定、综合素质过硬的少数民族专业人才,充实到新疆的各条战线,还有7名留在宁波本地,成为推动两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民族团结的“生力军”。米娜个人也被省民宗委表彰为首批来浙少数民族“和谐融入之星”,并荣获教育部“第十一届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入围奖。

    强化服务理念,创新社会化治理模式——

    推动城市民族工作由被动参与向法治善治转变

    创新“四微”工作模式。自2014年开始,该区在全省率先开展以“微组织、微窗口、微热线、微平台”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民族工作“四微”建设试点,用以指导基层开展城市民族工作。如今,已累计培育出80多个示范典型,建立各类特色社会服务品牌120余个。从去年起,该区又坚持从小处着眼、从实处着手,进一步推进城市民族工作“四微”建设省级标准化试点工作,并在社会保险、就业培训、劳资服务、义务教育等10余个方面形成规范性指南。同时,该区牵头制定全国首个城市民族工作省级地方标准《城市民族工作服务指南》,深入推动城市民族工作向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的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融入“三交”常态主题。该区以共同参与、共同治理、共建共享为目标,围绕促进深化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常态化主题,充分发挥少数民族社团组织自治功能,积极引导少数民族主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推进少数民族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如今,已涌现出社区、企业、学校各类民族社团组织100多个、少数民族联系点13个,开辟和延伸各类服务窗口50余个,在17个集中居住社区(村)设立少数民族事务热线和少数民族服务中心等特色窗口,提供就业咨询、子女教育、计划生育、居家养老、慰问帮扶等30多项“一站式”服务项目,让少数民族流动群众进得来、留得住、融得进、有发展。

    共筑“三和”温馨家园。该区通过设立“民族小花”、台商爱心基金等,累计筹款120多万元,帮扶少数民族困难家庭300余户;开辟网上就业超市,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再就业400多人次;投入100余万元,扶持少数民族同胞成功创业20多人;组建“民族之花”文艺轻骑队等业余文艺团队20余支,利用传统节日、大型活动等开展“文化走亲”等活动230余场次;建立少数民族宣传阵地100余个,其中芝兰社区民族知识馆累计接待全国各地参观者250多批次……通过打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系列实践教育活动平台,积极营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有效开创了各民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社会局面。

    撰文 陈未鸣 厉晓杭 王雯 供图 北仑区委统战部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