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9年10月22日至23日,全市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和工作推进会召开。(朱勤锋 摄) |
 |
全省首个人大代表联络站——海曙区白云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 (汪微 摄) |
 |
人大代表进代表联络站接待选民。(许耀立 摄) |
记者 张昊 通讯员 周群 李国炜 象山丹大线工程破山噪声扰民,通过代表联络站“代表督事”,施工方案不断完善,改进爆破方式,噪声降低了,施工周期也从10个月缩至3个月; 江北各级人大代表夜访民情,督办“民生小事”,让日湖家园排水设施改造、槐树公寓高层老旧电梯更换等一大批群众关切的急事难题迎刃而解……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如何让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密切? 遍布宁波城乡的人大代表联络站,用许许多多集民智、解民忧的鲜活故事回答了这一个问题,成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宁波的生动实践。 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愈加紧密,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愈加畅通……在宁波,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不断深化,正逐渐成为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好桥梁、人大代表履行职责的好平台、人大代表学习交流的好阵地、国家机关听取人大代表意见的好场所。 沟通代表与群众的“连心桥”: 建起标准化代表联络站173个 标准化率超86% “以前,有的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会存在作用发挥不够到位等情况,群众有事想找代表,也不知道去哪里找。”市人大常委会代表人事选举工委负责人表示。 2005年,我市率先在全省开展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试点,在海曙区建立全省首个人大代表联络站——白云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 宁波以此作为开端,持续推进代表联络站建设,组织代表经常性进站接待群众,代表联络站在闭会期间为代表与群众架起沟通交流的桥梁。 去年,市人大常委会在总结10余年探索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在全市深入推进代表联络站硬件标准化、制度规范化、活动常态化和联络信息化建设。 去年10月,历经一年时间研究、立项、起草、专家评审、报批等法定程序,宁波市正式发布全国首个代表联络站工作的地方标准——《人大代表联络站基本规范》,打造了人大代表联络站2.0版。 地方标准的制定为全市各地推进代表联络站工作提供了“操作指南”,也为全市各级人大代表走进联络站联系接待群众提供了“服务手册”。 ——场所更加标准化。标准明确1个乡镇(街道)应设1个以上代表联络站,并统一了包括LOGO在内的代表联络站标识、名称和必要的场所面积; ——制度更加规范化。标准建立健全了代表联络站的接待内容、活动安排、意见处理、代表履职登记等制度,并明确了工作制度“四上墙”和活动信息“三公开”的要求。 ——队伍更加专业化。每个标准化代表联络站配备站长、副站长、联络员各一名。海曙等5个区(县)还在乡镇(街道)增配一名党政办副职,从事乡镇(街道)人大办公室和代表联络站建设工作。 今年10月,全市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和工作推进会召开,进一步谋划推进全市人大代表联络站工作。 截至目前,全市已经建立标准化代表联络站173个,联络站标准化率超过86%。 各地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工作品牌。慈溪市浒山街道联络站结合当地人文历史,融合建设青少年民主法治教育实践基地,有效拓展了联络站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宁海县积极谋划联络站与其他创建工作的结合文章,正在建设一个集接待选民、代表活动培训、亮点工作展示为一体的代表(中心)联络站,进一步提升了人大代表的活动能力和社会知名度。 汇聚社情民意的“直通车”: 两年多来收集梳理逾2.2万条群众意见 “村里有问题就找人大代表反映,人大代表能代表我们说话。”一些村民的想法,说出了许多百姓的心声。 “人大代表人民选,我当代表为人民”。人大代表联络站,成为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交流社情民意的“直通车”。 群众的所思所想、所忧所盼,细化成了一条条朴实的意见,原汁原味汇聚到这里。代表们及时把群众呼声向人大、政府传递,上下联动共同推动解决实际问题。2017年以来,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在联络站接待群众1.9万人次,收集意见2.2万条,通过梳理社情民意提出大会建议2244个。 接地气、摸实情、听民声、察民意……市人大常委会连续多年,组织市级领导干部代表就《宁波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宁波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赴代表联络站,“零距离”听取基层代表和群众意见,“面对面”收集民意,凝聚民智,代表和群众纷纷“点赞”。 去年起,市人大常委会还每年在全市范围内组织一次“代表活动月”活动,并把赴联络站开展主题接待活动作为“代表活动月”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的深入实施,各地代表联络站普遍在每年的第四季度组织开展专题接待活动,向群众广泛征求民生实事候选项目的意见和建议。两年来,近9600人次代表参加主题接待活动。 为掌握更广泛的民情民意,除主题接待活动外,我市各地的联络站还开展了不预设主题的接待活动,将接待功能延伸至社区、广场,提供“送上门”的接待。奉化区大堰镇地处横山水库上游的山区,户籍人口和注册企业外迁较多。大堰镇人大因地制宜探索“异地联络站”模式,把联络站建到外迁群众身边。在选民接待中,收集到群众要求发展光伏项目的意见。经多方努力,在卫生院屋顶安装了光伏发电设备,使里车头等5个集体经济薄弱村集体收入翻了一番。 改善民生的“助推器”: 两年多来解决超过1.5万个群众关切问题 紧盯选民的“关键小事”,助力解决“民生大事”……随着许多群众关切但往往“没人管”“无法管”“声音小”的难题迎刃而解,代表联络站的效应不断显现。 全市各地按照分类分层级处理的原则,大力探索群众意见建议处理解决的制度机制。镇海区采取代表当场回复,或交区、镇(街道)相关部门研究处理,以及转化为闭会期间代表建议等多种方式,有效推动问题落实。对需交由区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办理的,要求承办单位一个月以内将办理情况书面反馈给相关中心组。 北仑、余姚等地代表联络站还把热心群众发动起来,组织民情联络员队伍;北仑、海曙等地建立政府工作咨询员队伍,协助代表现场解疑释惑……“双员制”接待制度在各地纷纷建立,推动代表联系群众质量不断提高。目前,北仑全区代表联络站(点)全面实施“双员制”接待,选聘民情联络员654名、政情咨询员224名,为广泛收集社情民意、有效解决选民群众意见建议奠定了扎实基础。 各地代表联络站的建设大胆探索、锐意创新,创新实践经验不断涌现。海曙、余姚、象山等地实现网上代表联络站全覆盖。海曙在政府网站首页开通“代表直通车”,建立信息化的快捷反映和处理机制,代表在网络上反映群众问题,由政府部门负责人及时回应和协调解决。 江北依托代表联络站开展“代表夜聊”,将选民反映的民生问题及时交给政府相关部门并予以监督办理,形成了“民生小事”代表督办制度。 象山在全市率先建立首个由县级人大常委会组织的人大代表网络联络站,并与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四个基层治理平台进行对接,探索形成了有效解决民生诉求的“代表督事”制度。 鄞州区塘溪镇探索“实体+线上+移动”三位一体模式联络站建设,切实解决了群众普遍关心的华山村违规畜牧养殖、废旧物资回收等问题。 据统计,2017年以来,全市代表联络站共解决群众关切的问题超过1.5万个,占联络站收集问题和意见建议总数的68%。 把根更深地扎在人民群众之中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人大代表联络站,从诞生起就迸发出朝气蓬勃的活力,因为它深深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把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心紧紧地系在一起、连在一起。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各级人大常委会以代表联络站为主抓手,密切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发挥人大代表的桥梁纽带作用,积累了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有意见到代表联络站找代表反映”逐渐成为群众反映诉求的一种“新常态”。同时,相比群众的期待,我市的代表联络站建设还存在运行机制有待健全、代表和群众参与度仍需提高、网上联络站建设推进滞后等薄弱环节。 随着代表联络站建设进入攻坚期,各地在深化代表联络站标准化建设中更要注重健全完善工作队伍的责任机制,加大“双员制”接待的推行力度,健全网上代表联络站的配套机制,不断提升联络站的运行质量,优化联络站的功能设置,形成推进联络站建设的工作合力,真正实现代表联系群众“零距离”,使人大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意愿、增进人民福祉。(张昊) 代表联络站的创新实践 “代表督事” 推动基层治理水平提升 “破损的垃圾桶现在都更换了,还有专人清洗,各村垃圾桶投放点异味少多了。”最近,象山县大徐镇环卫中转站保洁公司负责人王湘福向大徐镇人大主席团成员、县人大代表一行汇报相关情况。 此前,大徐镇人大代表陈存明收到村民反映“垃圾桶破损、存放地周边臭味浓重”等问题,随即提交给大徐镇人大代表督事会。代表们经实地了解商议,决定将垃圾清运问题列入月度督办事项。在镇相关部门的监督下,代表督办小组要求环卫公司整改,问题得到解决。 去年以来,象山大徐镇人大构建起人大代表实体联络站、网络联络站、一线联络站“三站一体”的代表问情体系,主动收集民情民意,每个月开展一至两次人大代表督事活动,初步形成了一线“问”情、广集社情民意,共同合“议”、精选督办事项,跟踪“督”办、推动问题解决,科学“评”价、倒逼工作落实的“代表督事”制度。 “以前代表认为他们就是在开会期间举举手、发发言,提个建议,现在每个月都有履职的活动安排,深感拥有了更多的发言权。”大徐镇人大主席胡安武说,组织人大代表参与民情搜集和矛盾化解,变被动为主动,变独唱为合唱,不仅拓宽了代表履职渠道,发挥了代表作用优势,还提高了部门的办事效率。 象山县通过“代表督事”交由所在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处理群众意见1000余条,提交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处理或研究解决490条,转为人大代表建议73条。“村民说事”“代表督事”等一系列基层民主制度,多渠道多层面主动及时发现民意诉求,多举措多途径督查解决落实,把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基层在源头,有效推动了基层治理水平的提升。 “民生小事”代表夜聊 让群众更有“获得感”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2017年以来,江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创新开展“民生小事”代表督办制,以“民情全覆盖、民事全答复、民意全对接”为目标,全力打通党委、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携初心、踏夜色,“夜聊”制度让代表与群众联系更加密切。江北全区260多名各级人大代表充分利用夜聊“民生小事”这一活动载体,先后深入80多个村(社区)、企业等基层一线夜访民情,开展接待活动156次,广泛收集民生问题、促进化解落实。 收集到的“民生小事”,分类由代表依法督办。同时设置专项资金,用于解决群众提出的迫切需要解决,但未列入当年度财政预算安排的民生小微事项。“民生小事”办理结果按照“谁接待谁督办”原则,由负责接待的人大代表和街道(镇)人大进行持续跟踪,确保化解一批、销号一批、评价一批。截至目前,人大代表对政府部门“民生小事”的答复办理满意率超90%,群众对人大代表满意率超95%。 “民生小事”代表督办制推出两年多来,已解决或基本解决“民生小事”947件,解决率77.9%,先后实施了江北日湖家园排水设施改造、槐树公寓高层老旧电梯更换、桃源小区便民通道设置、上邵村新光煤气供气站建设、慈湖人家厕所改造、公交线路站点增设移位及候车亭新建改建等一大批群众“天天有感”的民生实事。 “代表钉” 代表履职插上智慧翅膀 移动时代背景下,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为代表履职提供有力支撑?今年7月,由海曙区人大常委会创新推出的“代表钉”正式投入使用,海曙代表履职又一次插上智慧翅膀。这也是宁波首个借助“钉钉”APP助力代表精准、有效履职的智能辅助平台。 打开“代表钉”,如同进入一家功能完善的“网上联络站”。APP设12个功能模块,还全面集合了海曙区历年来在各领域的海量数据,录入了自2003年以来的3000余件议案建议,导入2017年以来全区各类民生实事项目进展情况或完成数据,使代表履职更加精准。 数据支撑下,最先使用的“五水共治”平台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代表钉”五水共治模块,将“一条河道多个代表共同监督”改为“一个代表监督多个水质监测点位”。APP上还有劣Ⅴ类水触发警报功能与监测点位地图导航功能,人大代表在接收到由“代表钉”推送的河道点位水质警报后,能够根据导航准确找到点位,并第一时间对存在的水污染情况进行查看,最后将存在的问题以图文形式上传。不少代表反映,这样一来,代表治水职责更加明确、治水点位更加精准,也有效推动了治水工作更好、更快开展。 今后,海曙还将打通人大官网、网上联络站、微信公众号、钉钉APP、代表直通车、地理信息平台等六个后台的信息数据壁垒,实现数据的全库调用、规模分析、深度挖掘,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分类数据进行智能统计,以图表形式加以呈现,为代表从宏观层面把握区域动态、热点事件、工作进度、工作重点,提供更加全面、真实、准确的决策依据与履职辅助。 (张昊 周群 李国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