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行走基层·乡村发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1月13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激活行动”构建“海曙特色”城区社会治理共同体

安丰社区举行开放空间议事会
网格员入户走访
81890服务中心
江厦街道天一党群服务中心党员志愿者利用午休时间整理共享单车
今年6月海曙区智慧党建中心挂牌成立

    10月29日,宁波首个区域性商圈综合党委——天一商圈综合党委迎来了它的10岁生日,海曙区商圈党建联盟也正式成立。10年来,在被誉为“宁波城市客厅”的天一广场,天一商圈综合党委为这里的33幢商务楼宇、4367家企业、近3000家个体户倾情服务,成就了天一广场“浙江省特色商业示范街”的美名。

    海曙激活的何止是商圈活力!在海曙城区9个街道中,有许多像天一广场这样的商圈、园区小镇,涉及户籍人口34.5万、流动人口10.6万。面对城区治理体量大、居民需求多元、社区形态复杂等挑战,海曙区委区政府迎难而上、大胆探索,收获了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等诸多荣誉。

    正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在海曙区,“激活行动”全方位强化党建引领、全过程激活政府支撑、全员化激活群众参与、全覆盖激活社区自治、全领域激活社会协同,构建的正是具有“海曙特色”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记者 陈朝霞 海曙区委报道组 续大治 孙勇

    供图 海曙区全媒体中心          

    党建引领 激活基层“战斗堡垒”和“生力军”

    城市党建是引领城区社会治理的基础和关键。近年来,海曙区坚持以党建为统领,持续强化组织建设、示范带动、机制保障,激活基层党组织这一城区基层治理“战斗堡垒”的战斗力。

    在商圈楼宇、园区小镇等新兴领域,海曙区组建了龙头型区域联合党委,建立了城市区域化“党建联盟”,形成“区域建党委、楼宇建支部、楼层建小组”的党组织架构,构建沉底到边的基层社会治理组织体系,既实现党建全面覆盖,又有效延伸了社会治理的组织触角。

    在村(社区)等基层一线,连续5年开展了“锋领头雁”计划,由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领办“党建+民生、党建+治理、党建+发展”攻坚项目,实施“党建在一线、书记带头干”锋领行动;还整合“两代表一委员”、在职党员、社会组织等力量,形成“1+1+N”网格服务团队,努力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社”。

    同时,运用“锋领e家”大数据智慧党建管理系统,对党员实施“锋领指数”考评,在农村、社区、两新和机关事业等不同领域党支部制定经常性工作清单12条、底线清单13项,建强基层社会治理“生力军”,并设立基层党建项目基金,年投入400余万元支持基层党组织围绕基层治理等方面开展创新实践。

    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强有力的机制保障,全领域激活了社会协同,让海曙基层治理“生力军”队伍充满活力——

    在天一商圈,该商圈党群服务中心创新设立“三个同步、双培工程、积分管理、双向认领、党群联动”五大工作机制等,倾力打造“10分钟服务圈”,开展了“政治生日会”“午间一小时公益”“锋领学校”等100多场活动,并运用“中央厨房”式的服务机制,把法律维权、健康咨询、人才服务等30余个服务项目送到企业、职工的家门口。天一商圈综合党委也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巾帼文明岗”等多项荣誉。

    在白云街道安丰社区,被居民亲切地称为“五星级书记”的党委书记陈赛花,探索形成独具特色的“四问十八法”工作模式,通过组建“红玫瑰”手工坊,建立“和谐花”自治工作室、“邻距离”服务中心等一系列党建民生微项目,有效化解了社区居家养老、环境综合整治、物居业矛盾等社区治理难题。今年9月,她作为全市唯一的社区党组织书记,在全国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培训班上作交流发言。

    在鼓楼街道文昌社区,为了有效推进社区垃圾分类工作,由网格党支部书记领衔,小区物业主任、包片社工、业委会成员、和谐促进小组组长共同组成“五员队伍”,每天两次巡查小区垃圾房点位,每星期巡查小区综合环境和垃圾分类情况,这种多方联动、共管共治的机制有效凝聚了社区力量,社区垃圾分类工作连续5个月居全区考核第一位。

    面对社区、物业没有执法权“看得见管不了”的有心无力,海曙区探索“小微执法”模式,在全市率先探索实行全面覆盖9个街道274个小区的“综合执法进小区”行动,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在每个小区张贴《居民小区易发违法事项执法清单》,并配置4名工作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小区物业人员一道,巡查整治内部环境。西门街道高塘花园受益于此,面貌发生了巨大转变,70多岁的居民戴先生的点赞代表了大家的心声:“城管参与小区整治,让管理力量真正拧成一股绳、形成一股劲,社区变得更美了,大家更加热爱自己的家园了。”

    智治支撑 激活现代化高效治理的平台和载体

    在新时代,运用大数据、信息化等智能化手段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汇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构建网上网下互动的便民服务体系,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为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最大增量”,是海曙城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一大特色。

    目前,海曙区已建立区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下设信访矛盾联合接待化解分中心、矛盾纠纷多元调解分中心、社会组织协同和解分中心,线上线下对接,“一站式”实现各类矛盾纠纷、信访纠纷的内部流转、在线调解和就地化解。

    在镇(乡)街道一级,则充分激发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和便民服务“四个平台”的效能,“集约式”整合条块力量,凝聚“四个平台”及区域内各条块的管理服务力量,形成信息汇总、综合研判、流转督办、绩效评估的闭环工作流程。以石碶街道为例,该街道形成了由312名党员网格员、171个社区(企业)网格组成的“综合指挥室+四个平台+全科网格”的基层治理模式,村社管理从“独角戏”演变为“大合唱”,3年来区级流转街道信访事件总量下降50%。

    在治安的死角、盲区,装上动态视频监控设备,让过去“阴暗”的角落变得“敞亮”起来,这样的“雪亮工程”让海曙居民更有安全感。

    “有了视频监控,小区外面的道路再也不用担心有人乱丢垃圾了。”近日,家住南苑街附近的居民龚成德对笔者说,前阵子自己外出散步时发现南苑街的非机动车道上,堆放了数袋用编织袋装起来的建材垃圾,令非机动车不得不借道开到机动车道上,严重影响交通秩序。收到居民反映后,段塘派出所、海曙交警大队和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段塘中队三方联动,通过对事发路段沿线监控进行查看,摸清了偷倒垃圾者的清运过程和清运路线,在实地走访排查确认无误后,段塘中队对店家、装修公司和偷倒垃圾者的恶劣行径进行了批评教育,分别给予了相应的行政处罚。

    2017年起,海曙区全面推进基层“雪亮工程”规划建设,区级财政拨款超过5000万元,全力构建具有海曙特色的视频监控防控网络、应用体系和保障机制。据统计,截至目前,海曙区覆盖率、高清率、联网率实现三个100%,相关指标居全市首位。此外,海曙区还将现有公安业务数据、社会信息数据以及人脸识别、射频感知、智慧消防等多维度感知数据纳入大数据池进行融合,借此提升对海量视频图像信息分析研判水平,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全区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

    如果说“雪亮工程”让居民们住得更有安全感,那么运行了18年的宁波市81890求助服务中心,则令居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了更多的幸福感。

    作为海曙“智治”支撑力量中的佼佼者,81890汇聚了1300多家企业,注册了2200余个志愿服务团队,培育了50余个志愿服务团队,搭建了服务视障人群的光明俱乐部、服务癌症患者的常青藤俱乐部、服务未婚人士的鹊桥会等90余个服务载体,成为群众的“生活大管家”“身边的贴心人”,从修电器、通管道、开门配锁,到寻医问药、聊天交友、政务咨询……生活中大大小小的718项服务,“拨一拨就灵”,一个电话帮你搞定。

    截至今年10月,81890求助服务中心累计解决市民求助事项超过1200万件,办结率100%,满意度超过96%。81890先后获得235项集体荣誉,被全国380多家媒体报道11万余次,其品牌价值达32.3亿元。

    自治强基 激活全领域多元治理力量

    海曙中心城区居民集中、小区集聚,针对这一特色,海曙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构建社会组织、群众积极参与的多元自治模式,以“四两拨千斤”的巧劲,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治理的活力,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同步提升,真正实现社区治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

    2003年以来,海曙区在全国率先构建起以社区直选、选聘分离、社区工作者专职化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社区体制。2013年起,又在全市率先确立“一个社区党委、一个居委会、一个社区服务中心”的社区管理服务架构,探索社区政务、事务岗位分离的机制,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也让基层民主自治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在南门街道,“社情民意月度分析会”通过定期排查找难、多方合力解难、发动群众巩固成效,打通了民生服务全链条,以“排查清单”和“问题清单”为基础,组织街道干部、社区书记以及城管中队等召开分析会,借街道、社区、站所三方会商议事,群策群力研究解决方案。截至目前,借助社情民意月度分析会累计解决问题120余个,办结率约90%。

    走进海曙城区的70多个社区,还能看见名为“开放空间”的独特区域。这里有“一套流程图、一个议事厅和一套协商标准”,针对社区的麻烦事、棘手事,群众可以在这里畅所欲言、见仁见智,提出意见建议、商讨破解之道。可以说,“开放空间”是社区治理的“议事会”,开创了一个全民参与基层民主协商的全新空间。

    近日,月湖街道月湖人家小区的加装共用电梯竣工交付,就得益于“开放空间”的力量。月湖人家小区居民代表在街道、社区和各部门的支持下,历时1年半,前后召开了30多次大小会议,与居民沟通、跑部门、去多地考察、选择电梯公司,最终让129户居民告别了19年来爬200米长的三道斜坡才能回家的“苦日子”。

    像月湖人家小区这样的老小区加装电梯和停车、治安等难题,“开放空间”运行近6年,已经办结7472个,居民满意度超过95%。日前,“开放空间创建基层民主协商”项目还获评第四届浙江省公共管理创新奖,并获得首届中国城市治理创新奖。

    在居民社区之外,商业中心密集,人员流动性强,治理一直是个难题。2015年5月,海曙区以商业最发达的江厦街道城隍庙商圈为试点,建立了宁波首个没有居民的社区——城隍庙商业社区,构建商业社区党委会、商委会、服务中心,建立覆盖商圈各层次的公共安全联席会议,成立“网格E管家”“公共合伙人”“平安巡防护卫队”“老娘舅调解员”等自治组织,构建独具特色的商贸区一体化治理体系。

    而针对政府和居民之外的第三方力量,也是社会治理中最活跃的行动者——社会组织,海曙搭建了三级社会组织服务体系:区级层面在全省首创成立了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在街道成立社区组织联合会,在社区依托“一社区一工作室(或示范岗)一社工师(助理)”,培育扶持专业性社区社会组织。目前,海曙区社会组织总数近4000家,每年政府、企业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资金超过1000万元,在社会治理提效、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民生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