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视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1月18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学生支教路 越走越宽

记者 蒋炜宁 通讯员 王轶群 胡敏 文/图

支教地孩子的英文短剧《小红帽》汇报演出。
贵州册亨实验小学(纳福校区)孩子们与宁波孩子们视频连线。
宁波财经学院支教团队正在训练孩子们垃圾分类。
宁波财经学院的支教团队为孩子们带去了神奇的3D打印。

    从每年的寒暑假到每学期的空余时间,甬城的大学生们时常奔走在支教的道路上。从单一的授课,到做手工、开展有趣的各类实验,一起排练节目,帮助孩子们募集各类物资,甚至修建人工足球场,走进彼此的生命,传递爱与温暖。那么,这些年,大学生支教有哪些变化?给那些需要帮助的儿童带去了什么,而大学生们又收获了什么?支教,如何才能走得更好更远?为此,记者展开了调查。

一堂跨越千里的支教课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暑假的一天,庄市街道高教社区的孩子们兴奋地挥动国旗,高声齐唱《我和我的祖国》,而教室里同时也传来了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册亨县实验小学(纳福校区)孩子们挥动国旗一起唱歌画面。借助互联网,相隔千里的孩子们用歌声共同描绘了小小的家国情。而更令贵州小朋友兴奋的是,能与千里之外的孩子同上一堂课,同绘一幅画,同唱一首爱国歌,是原来学校里从来没有过的体验。

    这是宁波大学外语学院“EYE无线”共享课堂团队的成员为孩子们定制的暑期大礼包,这个夏天,他们在贵州册亨县实验小学(纳福校区)开展半个月的暑期支教活动,同时用“互联网+支教”思维创新支教模式,把线下支教延续到了线上。

    “宁波的小朋友们,你们好,我叫陈郸燕,我画的是我的家乡,这是梯田,我的爷爷奶奶常常会在这里拉着牛犁田……”,贵州女孩陈郸燕激动又认真地透过摄像头向宁波的小朋友分享她的水彩画,介绍她的家乡。快捷便利的互联网让宁波的孩子们与册亨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实现了跨越千里的无障碍交流,促进不同地区间孩子们的相互了解和沟通。册亨实验小学的韦祎说:“第一次用这种新型方式上课,我很开心也很好奇,因为这样可以和宁波的小朋友建立友谊,还可以学到我们平时课堂中学不到的知识。”

    半个月里,小分队为当地孩子量身定制,不仅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等课程,而且开设学唱红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话剧表演、做工艺小能手等特色课程,还每天安排一堂体育课。册亨的孩子们也当起了小老师,把家乡别具一格的布依族原生态舞蹈——竹鼓舞教给了大学生们,大学生们在与小学生们共同学习、感知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切实感受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封小信、两颗大白兔奶糖和自制的小花,6位老师的卡通像,还有感人逗趣的留言……孩子的真情柔软了支教老师的心,更坚定了他们用知识改变当地孩子们命运的决心。

    为了解决支教时间短、当地师资力量不足等难题,支教团队开通微信公众号“共享课堂铃声响了”和相关微信群,让当地孩子借助网络与更多的老师“面对面”沟通,足不出户获得新知。至今,共享课堂已辐射服务2000多名当地孩子。

    团队打算今后每去一所学校,就建立一个共享课堂根据地,搭起一座“互联网+教育”的桥梁。

    大学生支教与时代同频共振

    起源于暑期实践活动的大学生支教,这些年越来越红火,无论是支教规模、支教地域,还是支教模式,一直与时代同频共振,不断更新迭代。

    以宁波财经学院为例,今年该校共组建了268个暑假社会实践支教团队,约有4240名学生奔赴安徽省和省内杭州、嘉兴、温州、绍兴、台州及宁波本土支教。而16年前,该校的支教团队仅有35个,共525人,主要在宁波城区和周边农村活动,服务对象主要是外来务工子弟、留守儿童,开始只有语文、数学、英语等辅导课,慢慢地才加入音乐、美术和军事训练等素质拓展内容。

    经过16年发展,团队数量已是原来的7倍多,服务人数扩大近10倍。更可喜的是,该校已有15个支教团队坚持支教在7年以上,有近百名同学多年坚持支教。该校团委书记张海峰说,近些年,不仅支教范围从省内向全国扩展,支教对象从普通中小学生,向小候鸟、华裔及华侨子女等群体拓展,支教内容也向结合学生自身专业开展的特色课程转变,今年开设的就有垃圾分类、五水共治宣传、3D打印、手工软陶、剪纸、户外训练、书法和舞蹈等课程。“每次大规模支教前,学校都会开展相应培训,筛选恰当的课程及内容,力争趣味性更足,更有助于孩子们的全面发展。”

    目前,万里学院拥有4个固定的支教团队,每年暑假都会在黔西南布妹小学及台州温岭、宁波云龙和高塘等地准时开课。“在四年大学生涯中,基本每位学生都会参与支教。”该校最有特色的是关爱留守儿童专项支教,10多年间累计有百余个团队,近1500名学生参与,范围覆盖全省所有地级及以上市和贵州黔东南、黔西南和新疆阿克苏等地。在该校提供的支教课程表上,记者发现有京剧课、话剧表演课、配音课,还有时尚的T台走秀等,内容越来越潮了。一位支教团队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增加这些“潮课程”,为的是打开一扇窗,让孩子们感知外部世界的变化;播下一颗种子,激发他们旺盛的求知欲。

    更有意思的是,随着山海协作和中西部协作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宁波大学生被派出,担任贵州等地高职院校的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给当地同龄人树起了身边学习的榜样。

    宁波城职院先后派出4批次83名大学生到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承担了该校5个专业24门课程累计726课时的教学任务,同时还担任25个班级的班主任助理。每年,该校旅游管理、土木工程、英语教育和财务会计4个专业的学生都会到那里担任专任教师。该校14级财务会计教育专业毕业生沈燕告诉记者:“我是杭州人,想去远一点的地方支教。像贵州这样的西部省份,无论是高职还是中小学,师资缺口都很大。当时母校给了一个平台,黔南成我首选。”沈燕2017年前往黔南民族职院,之后选择留校,成为该校外聘教师。该校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宁波城职院的实习教师综合素质高、专业素养强,他们良好的精神风貌为当地学子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希望下学期有更多学生来他们学校实习支教。

    发端于支教的“花式”帮扶

    去年8月,一个崭新的人工草皮足球场在青海玉树下拉秀镇中心寄宿小学落成。藏族孩子们在球场上踢足球、做游戏,好不开心!这个球场由宁波诺丁汉大学“传球计划”的师生们和一家体育拓展公司的志愿者一道,顶着高原炽热的阳光和夜晚的低温,用买来的针和尼龙线,一针一线缝成8条人工草皮,铺设在学校的体育场上建成的。

    该计划由宁波诺丁汉大学发起,如今已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7所高校的300余名志愿者参加,已在全国1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为7000余名贫困地区青少年修建起21个足球场。随着宁波市善园公益基金会、青海格桑花教育救助会等社会各界力量参与,这一公益项目越来越规范。

    除了人工草皮足球场,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学生们还为孩子们带去了配套的体育设施、足球兴趣课程、安全急救知识、英语启蒙课和实验兴趣课。

    今年1月“传球计划”走进了贵州从江县皮林小学,带去的不仅仅是一个真正的足球场,还有一箱箱体育用品和一堂堂丰富多彩的课程,点亮孩子们关于未来的梦想——通过努力学习走出大山!

    万里学院支教大学生在支教之余,还实地走访受教儿童的家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家庭以农作物种植为经济来源,由于山高路阻,农产品一直存在卖难的现象。支教团队利用物流与电子商务专业特长,包装和推广当地土特产,利用网络平台促进销售。此外,大学生们还与当地困难家庭结对帮扶,在宁波发起50人结成一个蚁窝,每人每月捐赠2元给贫困家庭的活动。学院一届届学生爱心接力,每年都会给贵州铜仁市吉卫镇布妹村130多名留守儿童送去衣服鞋袜、学习用品等物资。

    支教的受益从来都是双向的,大学生们在付出的同时,也收获了许多。比如:宁波财经学院的“携手公益开化行”支教团队还通过农产品销售合作、新农村旅游宣传视频拍摄来实现自身的创业发展。

    宁波大学赴贵州支教的大四学生党员戚莉淑坦言,作为一名党员就该为社会,为他人服务。自己是英语师范专业的,更该发挥专长多深入实践,多了解学生,为今后漫长的教育事业打下基础。半个月的亲密相处,册亨孩子们的淳朴和善良深深打动了她,当看到孩子们在短短十多天后发生的变化,她发自内心地感到欣慰。“我答应孩子们了,明年我还要来,我们党支部就应该将这样的支教活动传承下去。”

    大学生支教路 怎样走得更好更远?

    短短数周的支教并不能给孩子们上多少量的语文数学课,而是给孩子们带去外部世界的正面影响,希望他们在窥见外面世界一角的同时,还能够看到自己未来应该有的样子。

    大学生们普遍认为,支教给孩子们带去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外部世界的温暖。因此,需要在课程设计上,增加太极、中华传统文化、动画等特色课程;同时拓展课外的实践活动,开展各项运动。此外,最近儿童安全事故频频见诸报端,在支教中,加强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也是当务之急。

    当下,支教活动普及面还不够广,在很多贫困地区,还有外来务工子女聚集区域,稳定且有实力的支教活动实践基地并不多。对于外来个人或集体的支教活动,交接工作难以快速安排,所以应该多建立长期稳定的支教基地,妥善接纳外来支教人员,这样才可以聚集社会力量,不仅仅只限于大学生,为更多的小候鸟们送去知识和温暖。

    支教不局限于一个老师面对一个班级的模式,也可以是一对一、一对二的模式。适当延长和固定支教时间,对于孩子和支教老师来说效果更佳。

    支教应当侧重持续性和长期性。支教作为推动教育公平的方式之一,是国家教育的重要补充。希望可以延长支教时间,覆盖整个暑期,做一次有深度的支教。如有可能,同一批人每年暑假尽量回到原支教学校回访,包括但不限于他们的性格、学习情况、家庭情况。唯有此,才能更好地看到支教对于他们的改变。

    教育是用一个人去影响另一个人。当然,支教的意义是双向的。在我们对他们施加影响的同时,还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反思我们自己的缺点,从他们的角度去看这个世界,甚至重新认识自己,让自己全面成长。(蒋炜宁)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