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行走基层·乡村发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1月2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为“魂”, 东海蓝湾再现芳华

——来自咸祥镇的一线调研

咸祥民间音乐社演绎《快乐抲鱼人》。(屠盛恩 摄)
潘梅珍给咸祥中心小学的孩子授课。
(厉晓杭 摄)
马友友祖居。(徐丹 摄)
日新月异的海湾小镇。(徐丹 摄)
在咸祥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女子书法班的学员在练字。
(厉晓杭 摄)
海畔音乐节。(厉晓杭 摄)
扫码看更多报道

    本报记者 王博 厉晓杭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城乡格局经历了从“二元对立”到“融合发展”的历史变迁。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发展提供新的机遇。而城乡融合发展理念的贯彻和实施,又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现实支撑。

    咸祥镇拥有16公里的海岸线,同时拥有丰富的文化形态。近年来,咸祥镇以文化为肌理,加速推进城乡融合,不断延伸优质公共服务,将文化渗透在城镇建设和乡村振兴之中,走出了一条差异化发展之路。

    “咸祥文化底蕴深厚,我们既要深耕传统渔文化,也要锐意创新,打响蓝色海湾这一文化品牌,构建城乡文化互哺机制,以促进城乡文化的交流融合,唤醒乡村文化认同,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红利。”咸祥镇党委书记凌剑晖如此表示。

    文化兴镇,古镇焕颜。海边小镇,正不断彰显独特魅力。

    借力借脑打响名人文化品牌

    在家门口享受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

    咸二村是一个普通的海边小村,但如果你走进这个小村,经常可以听到悠扬的琴声。这是该村大提琴社团的爱好者正在练琴。这些团员多为村民,有六七十岁的老人,也有十几岁的孩子。而这一切的起源,是因为咸二村乡贤“世界第一大提琴手”马友友。

    2005年,马友友回乡寻根,在当地引起轰动。当地党委政府想借力借脑,打造大提琴品牌。可咸祥是偏远乡镇,而大提琴这么高雅的西洋乐器,村民们连见都没有见过,还让他们来拉琴,现实吗?

    2013年,浙江省文联有关负责人到咸祥商讨“心连心”艺术团送戏下乡的事。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席翁持更对此很感兴趣。2014年春节前夕,翁持更再次来到咸祥,同来的还有国家一级大提琴演奏家贺言信等。经过多方深入研讨,最终决定在咸祥镇中心小学开展大提琴教学,成立“小友友”大提琴社团。这在全国的乡镇小学开了先河。

    贺言信被咸祥镇中心小学聘为授课教师,每周一次从杭州赶到咸祥来给孩子们上课。贺言信年近七旬,高频往返杭甬两地,身体越发吃力。后来,学校辗转聘请了台湾独奏家交响乐团副首席潘梅珍。

    “我是镇海人,一直想回到故乡宁波。到马友友的祖居地教大提琴,我很心动。”潘梅珍说。潘梅珍到校后,坚持因材施教,深受孩子和家长的喜爱。

    马友友带来的品牌效应持续发酵。2017年至2018年,马友友姐姐马友乘带着纽约青少年交响乐团两次返乡巡演,并与“小友友”社团结谊签约。马友友更是通过视频为家乡人民送来问候,希望为家乡音乐教育贡献力量。今年,在马友友促动下,咸祥友友音乐剧院奠基,“全国青少年大提琴艺术周”永久落户咸祥。

    今年8月,在台湾举行的2019独奏家国际大提琴音乐大赛中,“小友友”大提琴社团成员6人中有5人获得一等奖,1人获二等奖,创下了社团成立以来的最好参赛成绩。“马友友是咸祥人的骄傲,而能在家门口得到潘老师这样高水准的指点,是孩子的幸运。”一名家长如此表示。

    社会学家费孝通曾说:“发展中的农村需要有一个为其发展服务的中心”。推进高质量城乡融合,不仅需要硬件设施的有机更新,还需要精神文化的同步发力、齐头并进。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要充分发挥文化名人、返乡精英、道德模范等新乡贤的智慧和力量。

    这个偏远的海边小镇有了高雅的文化艺术,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村民们,也享受到了可媲美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

    在咸祥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每天都是人气爆棚。“学员年龄在50岁到80岁之间,多是周边村里的老人。”咸祥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校长朱彭军介绍,今年有600多位中老年人在学校学习,有书法、绘画、篆刻、二胡、越剧、武术、瑜伽、大提琴等十几门课程,宛若小型的老年大学。

    今年60岁的陈彩芬曾是一名菜贩。几年前体验过一次二胡课后,她就一发不可收拾,菜摊转让了,腾出精力专心学二胡。几年下来,二胡拉得像模像样,陈彩芬经常和一起上课的同学到养老院慰问演出。村民朱杏发等嵩江民间音乐社的成员还登上了浙江省村晚的舞台。她说:“我一个老农民,能站在全省的大舞台上表演,就算眼睛一闭也值了!”

    “我们学校有不少老年人每天转两趟公交车过来上课。他们在这里学了一段时间后,回到村子里,还会组建兴趣小组,把自己学的技艺教给其他村民。”朱彭军说:“前不久,我们从宁波交响乐团聘请大提琴老师来教学,好多老人报名。老人们每天背着大提琴来学校上课练习,走在路上,经常引来路人的目光,成为镇里的一道亮丽风景。”

    传统民俗和现代美学齐头并进

    推陈出新唤醒文化认同,重塑新时代乡村精神

    守护乡土记忆、延续乡村文化脉络,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前提。

    年过花甲的老人敲锣打鼓、身材曼妙的女性身着华服翩翩起舞、威武强壮的男性扯旗抬阁、阁上孩童扮成八仙模样……每一届的咸祥八月半渔棉会,都会吸引数万民众从四面八方赶来。活动现场,吹拉弹唱,鼓乐齐鸣,人声鼎沸,彩船、抬阁、宝船、马灯队等20多个行会方阵浩浩荡荡,边表演边前进,盛况空前。

    咸祥拥有16公里的海岸线,毗邻蔚蓝的大海。一直以来,渔业是咸祥镇的支柱产业。当地人世世代代以海洋捕捞和海产养殖为生,形成了彩船配乐踩街庆祝农渔丰收的风俗。

    “作为城乡文化融合的重要载体,最具本地特色的‘八月半渔棉会’至今有300多年历史,是咸祥百姓为庆祝鱼虾满舱、棉花丰收,感念唐浙东观察史裴肃平乱佑民、杨懿县令围涂筑塘之功而举办的盛会。”咸祥镇文化站负责人邵鹏翱说,2017年,八月半渔棉会被列入省“非遗”名录,咸祥镇也被命名为“浙江省民间艺术之乡”。

    咸祥镇深入挖掘农耕技艺、特色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旧祠堂、古戏台等为载体打造乡土文化新地标,留住乡愁的具象记忆。在城乡文化融合中,咸祥还修旧如旧,把文化元素彰显在小城镇的角角落落。

    街边花坛上印有飞鱼的砖块、公园里仿印纹陶式的花窗、随处可见的海文化景观……一走进咸祥镇,各种文化符号和文化元素映入眼帘。哪怕是空调的外机架子,也能够看到乡村美学因子的植入,充满了文化的意趣。

    “我们注重吸收城市文明的优秀成果,把美学因子植入乡村,推动乡村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咸祥镇党委副书记陈力说。在他眼中,城乡融合,除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有形的融合,更多的是文化上的无形融合。“城市文明进入乡村,村民素质得以提升,反过来,我们又要以乡土文化影响城市,唤醒对乡村文化的认同。”

    乡土魅力不断升级。星空之下,蓝海之滨,音乐、海鲜、海景、沙滩在此完美邂逅。今年9月下旬,咸祥海畔音乐节开幕,数百名游客和乐迷慕名而来。

    远近闻名的马鲛鱼、肥美的梭子蟹、新鲜的鲳鱼、活蹦乱跳的南美白对虾,还有泥螺蛏子……心灵手巧的咸祥人将大海的馈赠烹调成独特的美味。咸祥镇有关负责人表示,海畔音乐节引入摇滚乐,就是希望把“好看”“好吃”“好听”三大年轻人喜爱的元素融合起来,进一步将“名气”转换为“人气”,把“网红地”打造成“长红地”。

    立足产业优势集聚全新动能

    打造地域文化品牌,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符号

    甲鱼、蛏子、梭子蟹、沼虾、江白虾、南美白对虾……咸祥是鄞州第一近海点,依托象山港天然渔业资源优势,全镇水产养殖总面积924公顷,去年全镇渔业总产值2.9522亿元。

    鲜2°,是咸祥乡村振兴的新符号、新招牌,折射出品牌化的思维、全域化的视角,给这片沃土注入新动能。

    以海水咸度的2°差、气温2℃差和纬度2°差等组成“鲜2°”品牌概念,立足产业优势,咸祥镇正在大力改变乡村面貌,打响地域文化品牌,推进全域旅游。

    横山村村民邵平法在荷花池里养殖的甲鱼,最近销售火爆。为提高亩产量,邵平法想出了套养的办法,上面养殖南美白对虾,中间养甲鱼,下面的泥土里种植荷花。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亩产出,还打造了景观,1亩左右的小塘一年纯利润1.5万元左右。

    在发展养殖业的同时,咸祥镇深耕渔耕文化,综合开发渔旅融合功能、挖掘弘扬渔耕文化,使得咸祥传统老街、蓝色海湾度假中心、水果采摘体验园、美丽渔村、蓝色港湾等项目整体形象全面提质。

    同时,通过鲜2°品牌在中国丰收节、食博会上的深入推广,渔棉会、梭子蟹节、甲鱼节、杨梅采摘节、海鲜节、马鲛鱼节、海畔音乐节等各类节庆活动的举办,渔耕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旅游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每逢周末,球东村村民朱成平的启新渔庄,都有上百人来垂钓。游客们喝喝茶、聊聊天、钓钓螃蟹、吃吃农家菜,不亦乐乎。而位于芦浦村的鹰龙海畔度假酒店,每天都有游客驱车赶来,30间客房住得满满当当,要提前一周预约。在今年国庆假期,该酒店平均每天要接待600余人次就餐。“这还不算最火爆的时候。我们一年中人气最旺的当属马鲛鱼节,除了宁波市区的游客,还有不少杭州、上海、北京的游客专门过来看海吃马鲛鱼的。”该酒店餐饮部主管李恋恋说。

    如今,咸祥已经打响农旅、山旅、渔旅、文旅结合的海湾小镇品牌,成功注册了鲜2°商标,以16公里海岸线为重点,建设育苗区、水产品养殖区、水产加工区、电子商务及平台经济区、农业休闲旅游区,将渔业科研、生态与旅游结合起来,地域特色不断增强。

    眼下,咸祥镇正依托渔业产业,大力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不仅打造了南头渔村、西宅村等省级景区村落,推出了鲜2°渔业公园、启新渔庄、虹祥水果基地等农业休闲观光基地和渔家乐,还提升了住宿餐饮设施条件,多措并举让农旅融合得以深度发展。

    统计显示,去年咸祥镇接待游客38万人次,旅游收入7016万元,较两年前增长211.82%。

    乡镇名片

    咸祥位于鄞州区东南角,原名盐场,因北宋末外来移民至此煮海制盐而得名,后于清朝嘉庆年间借谐音雅化改为“咸祥”。咸祥区域面积64.5平方公里,有“三山三水四田”之说,坐拥东钱湖与象山港“湖、海”资源,下辖17个村、1个社区,常住人口约27800人、流动人口约5900人。

    咸祥是世界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和“云南画派之父”蒋铁峰的故乡,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波走书”、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月半渔棉会”和著名印石“大松石”,曾获“浙江省东海明珠工程镇”“浙江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美誉,抬阁《蝶恋梁祝》曾获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王博 厉晓杭) 

   记者手记    

   唱好文化振兴主旋律

    高质量推进城乡融合离不开文化的融合,文化融合是实现乡村和城镇经济发展、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重要动力,也是实现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重要支撑。

    为形成文化融合的合力,咸祥镇立足区域实际,深耕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又打响地域文化品牌,不断弘扬传承,并使之成为凝聚人心、促进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依托渔业特色农业强镇,发挥本地海洋资源优势,广泛开展渔文化乡村品牌文化建设,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地方特色乡村文化品牌。无论是古朴原始的传统文化,还是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文化,它们都积蓄着一股股向上的力量、奋进的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咸祥镇在城乡文化融合中,积极鼓励引导群众参与,在潜移默化中帮助群众树立文化自信。换言之,咸祥镇给我们的启示是,坚定文化自信,让乡村文化迸发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使得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得到满足。(王博 厉晓杭) 

    选题策划:何英杰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