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社科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1月21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汇聚攻坚合力 推动宁波高质量发展

今年年底,斥资百亿、历时近四年的宁波栎社机场T2航站楼将完工投运。(效果图)

    ■编者按:

    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当前,宁波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和宁波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实施“六争攻坚,三年攀高”决策部署,汇聚攻坚合力,努力推动各项工作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为此,要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快集聚一批高素质的人才,为宁波高质量发展提供全面有力的人才支撑;要深化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基础设施一体化,促进空港、海港、陆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宁波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交通支撑;学习和借鉴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长三角城市在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有益经验,主动优化经济结构,持续提升城市能级与核心竞争力。

    ■长三角相关城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丁 乐 

    一、长三角相关城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验

    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长三角相关城市,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经验大方向基本相同,但具体措施各有差异。

    一是创新理念,以五大新发展理念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遵循。伟大的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遵循。长三角相关城市秉持创新与开放理念,努力解决传统动力衰减、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率不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较低等发展不充分问题;秉持协调、绿色和共享理念,打破资源环境约束,补齐民生短板,解决产业、城乡及区域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

    二是主动融入,在落实国家战略过程中成长发展。长三角相关城市承担着重大国家战略。上海把自觉服务国家大局当作应有的担当和使命,敢于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在落实自贸试验区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方面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杭州将落实国家战略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先为国家发展大局做出更大贡献,再把握时机实现借势借力发展,在发展数字经济、做强杭州都市圈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南京提出要在国家的格局与视野中积极承担战略职能,并借此增强对高端战略资源的集聚能力,以谋求在城市结构体系中的优先地位;苏州也提出了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做出亮点做强特色的思路,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走出了坚实的步伐。

    三是苦练内功,全方位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长三角相关城市在要素资源受限的大环境下,采取了强化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优化营商环境、美化人居环境等措施以全方位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力图在全球和区域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上海在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上苦练内功,以提高经济密度、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为准则力促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推行以世界一流为目标的营商环境改革,并开展了“五大中心”建设、打响“四大品牌”行动;杭州持续打造中国数字经济第一城,以“最多跑一次”改革引领优化营商环境,着力建设美丽中国大花园示范区;南京以提升城市首位度为抓手,以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大力提升交通能级等举措,全力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和长三角一体化中心城市;苏州则坚持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在更大范围和领域内优化营商环境并持续提升公共服务体系品质。

    四是强化开放,在国外和国内两个市场同时发力。长三角相关城市普遍采取了“对外提升开放能级以强化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对内加快区域融合以扩大做强经济腹地”的策略,着力在内外两个市场的竞争中获取先机。在对外提升开放能级方面,上海对照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推出了“扩大开放100条”行动方案,并持续做好增设自贸试验区新片区等重大工作;杭州将城市国际化作为对外开放的关键一招,着力打造“一带一路”枢纽城市等高能级开放平台;南京、苏州利用自贸试验区等国家战略,着力打造全方位开放高地、开放型经济发展先行区。在对内加快区域融合方面,上海主动发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龙头引领作用,积极加强与各方沟通,并牵头打造一体化示范区等重大平台;南京围绕构建“长三角科创圈”,着力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二、对宁波的启示

    一是高度重视对国家战略的落实。城市的地位是争出来的,更是做出来的。要想在国家战略安排中取得更重要的地位,就要在落实国家战略部署上做出更大的成绩、为全国改革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宁波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转化为更具体的措施,努力实现国家在各方面对于宁波的战略定位,落实中央和浙江省对于宁波的殷切期望。

    二是高度重视区域一体化的影响。目前长三角相关城市深刻认识到自身发展和增强全球要素配置能力离不开区域协同,因此都在不遗余力地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一体化所追求的在更大范围内推动资源整合共享,也有可能会加剧区域内城市间的竞争并引起明显的“马太效应”。对宁波来说,要从都市圈的角度关注甬舟台协同发展、从宁波大都市区的角度关注甬舟一体化发展,努力做实宁波都市圈、做强长三角南翼中心,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

    三是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要全面提升宁波的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必须坚定提升实体经济能级。因此,宁波要抓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步伐,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做好“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工程,抓住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环节,全力提升重点优势产业竞争力和产城融合水平;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培育民营企业发展信心,提升企业获得感,激发实体经济微观主体活力;要补齐现代服务业短板,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突出知识产权、标准、品牌战略作用,充实知识、科技、人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所必备的生产要素,优化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环境;要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深度融合的人才引进和培育体系,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作者单位: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深化交通运输供给侧改革 助推宁波经济高质量发展

    卢 山 

    一、坚持立体互联,加快完善基础设施网络

    一是打造链接全球的国际运输网。积极拓展宁波舟山港“一带一路”航线,加快完善东南亚、中东、北非等区域的航线布局,进一步加密集装箱近洋线国际中转通道,打造成为亚洲主要货物集散中转基地。加快拓展丝路经济带沿线物流合作,积极推进与欧亚大陆桥,中亚、中孟印经济走廊的对接,以宁波舟山港、义乌国际陆港集装箱海铁联运为核心,形成东西双向互联的国际陆路运输格局。建成投用宁波栎社机场T2航站楼,加快启动机场四期前期工作,积极谋划第二跑道和T3航站楼,提升机场辐射能级。深入实施“拓展东亚、发展欧美、连通五大洲”的国际航线开发战略,扩大国际航线,加密干线、开拓支线、繁荣旅游热线,优化完善航空网络。

    二是打造快速高效的区域交通网。围绕服务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战略,大力完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网络,加快推进通苏嘉甬铁路、杭甬高速复线建设,积极谋划推进沪甬跨海通道、杭甬城际等重大工程项目,全面形成宁波至上海等长三角主要城市间“1小时交通圈”。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绍甬、甬舟一体化发展要求,加快推进甬舟铁路、甬舟高速复线、甬台温高铁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实现三市一体化发展。加快金甬铁路建设,谋划宁波至金华、丽水高铁以及甬金高速复线,全面提升义甬舟开放水平,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

    三是打造一体发展的市域交通网。围绕前湾新区、南湾新区、甬江科创大走廊、东钱湖等全市重点发展区块以及“一核一环三带”产业空间布局,积极谋划直连互通的市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揽湖滨海的沿湾公路,重点推进余慈横向连接线、象山港二通道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高标准建设国际水平公交都市,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的骨干作用,加快形成“一环两快七射”的轨道线网布局;完善优化常规公交线网,加强与轨道交通、慢行等接驳,加快推进中运量快速公交发展;加快打造多层次、多元化的慢行交通系统。

    二、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升交通服务水平

    一是提升旅客出行服务能力。加快构筑以高铁、航空为主体的国际和区域间快速客运服务,提升宁波至“一带一路”、长三角等主要通道旅客运输能力。完善航空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干线航空、支线航空,提高航空服务能力和品质。合力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提高宁波至长三角城市群、宁波都市圈轨道交通服务水平。加强城市交通拥堵综合治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鼓励引导绿色、慢行公交出行。积极推广宁波至绍兴、舟山、台州等毗邻区域公交化客运发展模式,积极提升城乡客运一体化、均等化水平。

    二是提升重点领域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宁波舟山港龙头作用,大力发展海铁联运、江海联运等多式联运服务,积极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大力培育航运保险、航运交易、船舶服务等高附加值的港航服务业。积极发展通用航空、低空飞行、航空贸易物流、临空智能制造等产业,构建现代临空产业体系。积极推进跨境电商物流、冷链物流、危险品物流等专业化物流发展,鼓励发展共同配送等集约化配送模式。大力发展农村配送、农村快递等服务模式,提升城乡物流服务水平。

    三是提升新型交通服务能力。加强交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加快整合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电子票务系统和信息资源,积极发展共享交通,实现“出行即服务”。深入推广定制公交、商务快线、旅游专线、大站快车、社区接驳公交、高峰通勤班车和需求响应交通等多样化特色公交服务。积极推广休闲步道、风景道、汽车营地、邮轮游艇等个性化、体验化的交通产品。积极探索构建全供应链的“一单式”货运服务体系。积极推广双层集装箱运输、无人机配送、地下管道物流等新型货运组织模式。

    三、坚持创新驱动,持续优化交通发展环境

    一是推进降本增效。积极落实高速公路、港口、船闸收费优惠政策,推广公路货车非现金支付。优化港口物流作业环节,降低物流链上下游成本,强化交通物流降本增效评估分析。扩大港口经济监测分析平台应用,实现全省沿海、内河港口全覆盖。

    二是深化行业改革。持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数字交通建设,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综合交通管理机制。依托宁波计划单列市的立法优势,重点完善交通运输、安全应急、工程建设与养护等交通领域的法律法规。加强交通新模式、新业态的准入和事后监管,运用先进技术实施动态监管,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鼓励交通行业组织积极参与行业治理,引导社会组织依法自治、规范自律,拓宽公众参与交通治理渠道。

    三是加强要素保障。深化交通投融资改革,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产业基金、保险资本等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加大交通技术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大力推进一流综合交通智库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交通干部队伍。加强与国土空间布局的衔接,加强交通建设项目管理部门协同,探索建立部门协作、前后衔接、规范高效的交通建设项目用地保障新模式。

    (作者单位:市现代物流规划研究院)

    ■优化人才发展生态

    强化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

    王明荣 

    一、打造一支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引进一批人才,有时就能盘活一个企业,甚至撬动一个产业。宁波有不少很好的引才案例,像江丰电子的姚力军、激智科技的张彦等,直接带动了宁波溅射靶材、光学薄膜产业的发展。要做好人才“引、育、留、用”文章,释放高层次人才对区域创新、城市发展的带动效应。

    一方面,要持续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育力度。今年上半年,宁波新引进顶尖人才数同比增长26.9%,国家级海外人才工程入选18人、国家级人才培养工程入库10人。我市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稳居全国第2位、制造业人才净流入率连续18个月居全国第1位。深化实施“3315计划”“泛3315计划”“3315资本引才计划”,大力引进“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领域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要用好用足本土高层次人才。要让人才作用发挥好,能够待得住、留得下。要发挥高水平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蓄水池和创新策源地作用,打造好人才作用发挥的高能级平台。加强人才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对接,加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力度,提高人才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激发高层次人才的创新活力。

    二、打造一支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

    宁波正在积极创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国家级示范区,迫切需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队伍。世界制造强国普遍尊重高技能人才,技能人才在世界制造强国有地位,并且享有较高的待遇。德国技工工资高于全国平均工资,相关数据显示,德国白领的平均年薪在3万欧元左右,而技工的平均年薪在3.5万欧元左右。日本的技术工人也有不错的收入,汽车装配工、半导体芯片制造工等岗位排入了日本年收入前30名行列。德国的高技能人才占技术人才比重超过50%,日本的这一比重也超过40%。当前高职扩招、中高职人才一体化培养,是宁波大力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大好机遇。

    要进一步优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学历+能力”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优化中高职课程设置,培养复合型的高技能人才,适应产业革命和数字技术突破发展的需要。培养更多符合宁波“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坚持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制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激励机制,对于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展高素质职业教育的给予成本补贴和奖励激励。支持有条件的龙头制造企业集团参与创办职业院校,从土地、税收、资金、师资培养和生源等方面给予支持。

    三、打造一支高潜能青年人才队伍

    未来的竞争是年轻人的竞争,青年人才是推动宁波高质量发展的骨干力量。宁波正在加快发展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新产业,“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包括新材料、软件和新兴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新经济新产业具有前沿性、创新性、知识密集等特点,需要一大批掌握最新知识技术和高超技能的青年人才来奋力推动。

    今年以来,宁波积极打造青年友好城,4月首次举办宁波人才日活动,策划推出了“与宁波共成长”的青年人才工作总体品牌,并确定每年“谷雨”为宁波人才日。9月的中国浙江·宁波人才科技周,以“建青年友好城、促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集中发布了宁波集聚青年人才十项举措,为青年人才献上了政策大礼包。上半年,全市新接收大学毕业生6.82万人,同比增长42.5%,其中应届大学毕业生3.46万人,同比增长14.1%。全市新增首次缴纳基本养老保险人员19.4万人,其中20至35周岁的青年就业人口达11.9万人。接下来,宁波集聚优秀青年人才关键是要加大对我市落户新政的宣传力度,进一步简化落户办理手续,让更多青年人才来宁波落户就业。要深入开展青年人才集聚的综合环境打造,从青年人才的社交休闲、消费爱好、集聚空间等方面系统发力,为青年人才集聚创造更好条件。要提高在甬高校毕业生留甬比例,采取有效措施,支持高校毕业生留甬。加强对在甬高校学子的市情、创业教育,让更多在甬学子认可宁波、爱上宁波、留在宁波。

    四、创造最优的人才生态环境

    环境是人才集聚和发展的关键要素,未来的人才竞争将会是人才综合环境的竞争。宁波要为高质量发展集聚更多高水平的人才,必须不断优化人才生态环境。

    要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实现人才服务清单化、流程化,切实解决人才服务“中梗阻”问题。整合政务服务资源,梳理人才服务需求,建立人才服务清单,实行对账破难、销号管理,实现人才服务精准化、高效化。要解决好人才的“关键小事”。着眼人才普遍关切的“孩子、房子、本子、身子、票子”等“关键小事”,建立多元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分层分类建立人才医疗保健服务机制,形成工作职责清晰、工作流程规范、工作标准协同的“关键小事”解决机制。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选树宣传一批爱国奉献、成果卓越的人才团队,引导广大人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宁波高质量发展事业。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人才创业创新文化,对人才给予更多静待花开的耐心,对创业失败人才给予更多人文关怀,让人才充分发挥作用、施展才华。

    (作者单位: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