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田集团生产车间 (资料照片) |
记 者 王 岚 通讯员 张华容 按常住人口测算,宁波平均每8个人中就有1个经商,平均每20个人就办有1家企业……昨天上午,市市场监管局发布新闻:宁波正式迈入市场主体超百万户城市行列。 据统计,今年前10个月全市新增市场主体15.1万户,同比增长5.5%,连续3年年增量超过15万户。目前,全市实有市场主体100.52万户,较2014年商事制度改革前增长76%。 近三年,宁波市场主体新增总量超过45万户,几乎占了历年总数的一半。这一数据的背后,透露了哪些信号?宁波民营经济的蓬勃活力,从何而来? 百万“大军”凸显经济实力 市场主体突破百万户,不仅标志着宁波市场主体发展迎来一个全新起点,还清晰地显示宁波民营经济持续活跃,三次产业结构优化的良性发展态势。 “宁波市场主体能突破百万户大关,民营经济是决定性因素。”据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新闻发言人陈元刚介绍,目前全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有96.7万户,占全部市场主体量的96.2%,其中私营企业近38万户,个体工商户58万余户。 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和有益补充,宁波民营经济一直保持持续、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态势。有数据显示,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63%的地区生产总值,62%的财政收入,提供了85%的就业岗位,共吸纳就业人口450万人。全市95%的上市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是民营企业,95%的研发经费来自民营企业。 “可以说,民营经济已经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主体、创造就业岗位的重要渠道和增强市场活力的重要力量。”陈元刚说,新增的大量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是市场创业创新主力,给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增添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是市场的活力所在,“宁波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民营经济的做大做强做优。” 在展现实力的同时,三次产业构成也往更好方向发展。今年1至10月,全市一、二、三产业分别新增企业336户、11179户和46126户,分别占企业总量的0.6%、19.4%和80%。目前,全市三次产业实有企业数分别为0.4万户、12.6万户和27.9万户,较党的十八大前分别增长了47.1%、42.4%和157.9%,比重为1:30.8:68.2。从数据看,服务业不仅增幅最大,而且在三次产业中占据绝对地位。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教育、文化、体育娱乐、卫生和社会工作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成为大众创业创新热点,新兴服务业不断产生,全市服务业正奋力向标杆城市追赶。 “服务业占比持续增加,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说明社会提供的服务已经从温饱、生活必需逐步过渡到不断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这一更高层面上来。”在市统计局综合处副处长陆海龙看来,第三产业占比越高,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越高,“我们注意到,如今宁波三次产业开始趋向融合发展,农业和工业都越来越需要服务业的支撑,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 营商环境优化激发主体活力 近日,宁波瑞凌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传来喜讯:落户奉化区仅1年多,辐射制冷超材料这项“2017年度全球物理学十大突破”的颠覆性技术即在瑞凌实现产业化。同时,其产业园二期建设启动,总部及研究院项目也动工在即。这样的成果与速度,令公司总经理徐绍禹连叹没有选错地方,“宁波营商环境好,当地党委、政府‘全程跟跑’,跑出了‘瑞凌速度’!” 近年来,“营商环境”不约而同成为各大城市热词。从“给政策”“抓项目”到“优生态”“优环境”,营商环境已经成为新时期发展的一个新抓手。 事实上,宁波市场主体总量能不断取得创新突破,与我市多年的商事制度改革和营商软硬环境持续优化关系密切。 从2014年注册资本制度改革,到“放管服”、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降本减负等改革,市场主体准入门槛和成本费用大大降低。如市场监管系统推行的注册资本认缴制、名称自主申报、简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放宽经营范围、取消登记费用等,让投资者进入市场非常容易。 各政府职能部门从精减环节、优化流程、提高办照效率入手,强化部门协同,陆续推行“五证合一”“证照联办”和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等,极大提高了市场主体集成办理和一次办理效率。 以企业开办全流程“一件事”一日办结为例,市场监管系统充分发挥牵头作用,联合税务、公安、人社等部门,从“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减费用”入手,大力推动企业开办数字化转型,在压缩企业开办时间至3.5天基础上,今年全市企业开办实现线上线下一个工作日内办结,企业“一次申请、一次提交、一次领证、只跑一次”,审批“部门集成、业务集成、事项集成、信息集成、数据集成和办理集成”。 截至10月底,全市通过网上平台办理企业开办3.6万件,占同期企业开办数的88%。已有2.2万家企业以“一件事”模式办理了企业开办相关事项。 此外,减税降费政策的进一步深入实施,让市场主体负担明显减轻。如我市创新型初创企业中,绝大多数行业企业所得税税负已低于2%。这一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宁波营商环境优化,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 据悉,在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中,我国对小企业实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降低增值税税率,加强电子化纳税申报和缴纳系统被列入改革亮点,这些举措的落实均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和创造力。 市场主体量与质仍需再提升 有专家指出,尽管宁波市场主体已经突破百万户,但与深圳、杭州等先进城市相比,总量仍显不足。企业管理方面,采用现代管理的公司制企业数量还不够,家族式企业仍较多。特别是与上述城市相比,宁波市场主体从质量到数量、从规模到行业提升空间都很大。 据悉,明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是国务院深化“放管服”、优化营商环境法治化水平、破解企业经营难点堵点痛点的有力举措,包括企业准入、经营和退出等各个领域。 对此,有专家指出,宁波应牢牢抓住机遇,加大全国试点改革力度,深化企业开办零见面、注销便利化试点改革,先行开展市场主体经营范围登记规范化全国试点工作,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进一步提升办理便利度。 “在企业注销退出方面,宁波先后申请成为2015年、2019年全国两轮简易注销试点城市,今年又成为全省唯一注销便利化改革市级试点地区,宁波的市场主体方便退出工作走在全国前列。”陈元刚说。 此外,还要加大统一化规范化建设力度,深入推行全城通办、一窗通办、“一件事”等改革,推行办理无地域差别和办理统一标准化工作。加快“互联网+政务”建设,持续深化数字化转型改革,实现与公安人口库、不动产登记库的数据共享、数据标准统一和智能辅助审查等。 市场主体总量不断增加,对市场监管而言,意味着监管对象和难度同步增加。如何在“放活”的同时还能切实“管好”?对此,陈元刚表示,市场监管部门将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切实落实“双告知”制度,告知市场主体办什么证、到哪儿办证,同时强化发照部门与发证部门之间的无缝对接,在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的同时避免出现监管真空。 二是建立健全市场主体信息公示制度,强化信用惩戒。严格年报制度,对未依法履行年报申报义务的市场主体,市场监管部门要将其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向社会进行公示,并推送至宁波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全市各部门实施信用联合惩戒。 三是全面实施随机抽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人员开展执法监管的“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监管,推动公开公平公正监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