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1月28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养老护理员之困

——“老”问题新观察(上)

图①老人们集体就餐时,护理员提供必要的帮助,同时鼓励老人自己动手,保持自身原有的功能状态。
图②护理员与接受全护理的老人在床边轻声细语地交流。
图③护理员与老人聊家常。
(本版照片由宁波市社会福利中心福龄颐养院提供)

    记者 王佳 

    养老护理员,老年人生活的护卫者、国家惠老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养老服务的直接输出者。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在未来一段时间,程度还将持续加深。最近,国家卫健委举行了一场专题发布会,会议透露,2018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77.0岁,人均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比例高达75%,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人。

    在宁波,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人已占户籍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失能、失智、独居、高龄老人日益增多。来自市民政局的一组数字显示,截至2019年6月底,全市有护理型养老机构78家、护理型养老床位35005张,入住失能失智老人12967人。

    显然,这只是一部分。当下,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非常迫切。

    但是,养老护理岗位长期以来存在着专业化程度不高、劳动强度大、薪酬低、缺少认同感的“低配”困境。现有的养老护理从业人员,也远远不能满足养老服务需求。

    我市养老护理员队伍目前面临着哪些困惑?有没有新情况、新改变?如何才能提升养老护理职业的价值认同?带着一系列问题,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在岗时间长是常态 付出背后显真情

    上午6时30分,城市中很多人刚从睡梦中醒来,兰培琼已忙碌了一段时间。

    兰培琼是宁波市社会福利中心福龄颐养院的一名养老护理员,也是一个护理区的组长。该护理区的23名老人中,2人长期卧床,8人长期使用轮椅,需要不同等级的介护。

    “我们上早班的,5点多便起床了,洗漱完毕后,着装上岗,给上晚班的同事搭把手。6点左右,开始帮助老人做晨间护理。”兰培琼说,老人们7点钟用早餐,在此之前,需要帮助他们把洗漱等工作完成。

    记者见到兰培琼时,她正在帮一位老人洗脸,边洗边轻声说着话,“主要是观察一下老人的精神状态。”洗完脸后再洗手,这时,兰培琼细心地观察着老人的指间缝隙。事后询问,兰培琼解释说,为血栓后遗症的老人洗手,一定要检查指间缝隙,每天保持干燥,若发现有糜烂,一定要清洗消毒干净,涂上爽身粉或消炎粉剂,再在指间夹上消毒过的棉球,这样才能好得快。

    晨间洗漱,一日三餐,餐后护理,两次点心,午睡后的泡脚,至少5次的离床活动……长长的一天里,养老护理员就这样一刻不停地忙碌着。

    待老人午休或参加下棋、手工等休闲活动时,除了用心陪伴,兰培琼和同事们开始对楼层所有区域、老人用具等进行清洁,包括每天点检物品,以确保老人安全食用、使用。“生活品质与生活环境直接挂钩。”兰培琼说,无论是什么年纪的人,生活都需要一定的仪式感、秩序感。为老人创设有序整洁美好的环境,也有助于老人康复。

    从早上6时到傍晚6时,兰培琼的在岗时间是12小时。“因为人员短缺,目前没法实现三班倒。”兰培琼说。

    养老护理员在岗时间长,在我市乃至全国的养老机构中,皆是一种常态。据了解,在甬上养老机构中,入住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多是高龄老人,有的机构入住老人平均年龄在80岁以上,一名护理员大概要照顾五六名失能半失能老人,工作量很大。而国际公认标准是3名失能老人配备1名护理员,相比之下差距不小。

    据介绍,人员工资支出在养老服务机构的费用支出中占大头,若要达到1∶3的理想标准,养老机构需要大量招聘护理人员,这将带来成本上升、正常运营受影响等一系列难题。

    理解老人的“身不由己” 家属不认可时最委屈

    为老人服务比较辛苦,有时候还要受委屈。

    采访中,一名护理员说起刚入这一行时,确实经历过“有点抗拒”甚至是“排斥”的阶段。那时,她正在照顾一位患有脑梗后遗症的老人。老人吞咽困难,只能吃糊状的流食,有一次喂饭,刚喂进去一口,就一下子全喷了出来,喷得她满脸都是。

    “那次冲击挺大的。”这名护理员坦言,本来糊状的饭菜看着就让人有点不适,再加上喷了一脸,当时真的不想干了。当她把这想法告诉楼层主管时,主管说:“这种经历我们都有过,老人也不是有意的。如果你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过上更有质量的生活,不是也很有成就感吗?”

    渐渐地,随着对老人的理解和自身护理技能的提升,这名护理员更多地发现了这一行业的价值和“老人的好”。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养老机构中,护理员对老人一些看似荒诞实则痛苦的行为,抑或因疾病等原因造成的“误解”“误伤”,基本都能理解和体谅,毕竟老人也是“身不由己”。而最让他们觉得委屈的,是家属对他们付出的不认可。

    有家属投诉老人两只袜子颜色有出入,责问护理员“是怎么护理的”。这家养老机构的负责人坦言:“家属一般只关注结果或是某个细节,而我们关注的是老人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看到老人能自己穿袜子,我们会第一时间为其点赞。”

    这名负责人以日常穿衣为例作了进一步解释:有的老人只需稍加协助,护理员根据天气,帮老人选择穿什么样的衣服便可;有的老人因下肢功能受损,由护理员帮其完成穿鞋等动作,其他的衣物如开衫等,由老人自主穿脱;有的老人需要全护理,从衣服穿上身到拉平整,都由护理员完成。“我们是根据老人的身体情况,在生活上给予协助,而不是剥夺、削弱老人原有的能力。”

    据介绍,世界卫生组织在健康老龄化的定义里重点提出,为老年人提供全面合理的治疗与健康指导服务,应最大限度地维持和改善患者的功能状态,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此外,还有那说不清道不明的涉老纠纷。“一旦发生意外,老人家属往往会认为是养老院工作不到位,常常带有怨气,对工作强度巨大的养老护理员来说,这样的委屈是很难承受的。”业内人士说,失能半失能老人自身往往存在一种或多种疾病,养老院的护理行为与老年人意外受伤之间的因果关系有时难以界定,如果没有彼此间的信任、理解,往往会让裂痕越来越大。

    年轻护理人员难招难留 “不便于生活”现象需关注

    “稀缺物。”小程这样形容“95后”的自己在养老机构中的存在。小程来自重庆,毕业于一所高校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

    时间才过去两年多,她的大学同学留在养老服务行业的已经不足20%。事实上,这些年,省内和本市一些高职院校也开出了相关专业,陆续有了毕业生。从就业来看,选择在一线做护理员的很少,即便选择到养老机构工作,也大多做些文员、行政类工作。

    “大家的选择,我能理解。”小程说,社会对养老行业还没有给予足够的尊重,认为养老护理员是伺候人的,她毕业时从事一线护理,亲朋好友甚至是服务对象都表示不理解。“他们常问我,你一个小姑娘怎么干了这一行?”

    其实,在这一行业,年轻人很容易“出人头地”。两年多时间,小程已从护理一线被提拔到管理岗位。更让她有成就感的,是老人在她的护理下日渐好转。有位需要全护理的老人,患有糖尿病足,髋关节还做过手术,经过小程的精心护理,老人已经能借助助行器走出房间,走到活动大厅。

    “虽然在工作中我收获了不少知识和感动,但一些现实问题也让我难以直面未来。”小程的顾虑,其实也是很多年轻护理人员、甚至是四五十岁的护理员碰到或即将碰到的问题。

    养老护理是个“不便于生活”的行业,当人们休息的时候,往往是护理员最忙的时候,更抽不出时间与家人团聚,可以说没有太多属于自己的空间。在单身状态时,问题并不凸显,一旦进入婚恋、育龄阶段,矛盾和困难便会激增。

    采访中,有人忧心忡忡地提出,当现在这批40岁至50岁的养老护理员也进入老年,之后又少有“新鲜血液”进入,届时那些亟待照顾的老人又该如何生活下去?

    “这个行业,需要社会真正认可。护理员的工作、劳动和付出,应该被更多的人看见。”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