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2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1月29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创新探索,全市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百花齐放(上篇)

北仑表彰流动人口杰出建设者。
穿上爸爸的工作服,小候鸟在海曙参加职业体验活动。
外来工成为建设新江北的重要力量。
新镇海人王有江(左)成为社区“和好屋”调解员。
鄞州区举办外来务工人员亲子人员亲子平安特训营。
象山开展法律援助,强化调节工作,维护外来务工人员劳动保障权益。
外来务工人员在奉化安居乐业。
余姚凤山街道为外来务工人员追回欠薪。
慈溪新老市民立夏会餐。
宁海组织流动人口子女参观学习。

核心提示

    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是推进我市新型城市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现实需要。近年来,围绕流动人员服务与管理这一主题,各区县(市)和相关职能部门积极探索,在实践中创新突破,涌现出一批好经验、好做法。本报为此采撷各地各相关部门的部分亮点成就,以飨读者。

    ■打造流动人口温馨城区

    海曙区人民政府

    海曙区始终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为全区53.8万流动人口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有效助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评价居全省第一,成功创建全省首批“无欠薪”达标区,“开放空间”项目获得中国城市治理创新奖。

    标本兼治,全力打造安全居住空间。坚守房屋安全、消防安全、治安安全和环保安全四条底线,加强源头防控和集中治理,流动人口居住环境持续优化。按照纳规一批、整改一批、取缔一批的原则,持续开展工业厂房改建公寓楼安全隐患整治,并入选全省新时代“枫桥经验”100例。制定出租房“五个一”规范标准,全面推广出租房“旅馆式”管理,在流动人口5000人以上的村(社区)设立出租房“旅馆式”管理总台。

    量质并重,大力提供均等公共服务。坚持市民化待遇、均等化服务,发布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努力提升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品质。积极推进流动人口量化积分申评工作,实现24小时全天候受理、“零次跑”、“网上办”、“掌上办”。

    多管齐下,着力促进流动人口融合。坚持共建共享、融合共生,不断扩大流动人口社会参与度。推荐全国优秀农民工任宁波首位区总工会兼职副主席,发动流动人口担任“五水共治”监督员,吸收“宁波好市民”担任民生观察员,鼓励流动人口参与海曙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利用“开放空间”议事平台培育孵化各类社会组织,发展优秀流动人口加入群团组织,发挥职业专长开展志愿服务反哺社会。探索“五微工作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换位思考 用心服务

    江北区人民政府

    江北区按照全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主动换位思考,强化创新,为流动人口提供市民化服务,让在江北的流动人口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打造服务品牌,让流动人口感受到“爱心”。集中受理安排1132名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义务段入学。在健康服务方面,计划生育服务实现全覆盖,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82.75%,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达到90.06%,儿童基础免疫疫苗的接种率97%以上。打造就业帮扶工作样板,组建贵州省册亨县驻宁波市江北区劳务协作工作站,完成册亨县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10人。

    强化整治提升,让流动人口感受到“安心”。近年来,江北区持续开展了“治隐患、保平安、促转型”集中攻坚行动和“三必查三必看”等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流动人口居住地、工作场所的消防、环保等安全隐患,共查处隐患3532处,整改率95%,今年以来全区治安案件、刑事案件、火灾同比分别下降10.5%、20.9%、28.1%。持续加大对流动人口集聚区的改造提升,相继打造云创1986青年小镇、洪塘湾等名片,成为流动人口创业创新、休闲娱乐的重要去处。其中云创1986青年小镇现有创业团队63个,从传统农贸集市转变成创新创业一条街。

    提供定制服务,让流动人口感受到“贴心”。推出“温暖·e乡”服务,实施流动人口学历技能提升、心理健康服务等项目。推出凌云优才、星耀大师、彩虹进步三大计划,组织开展基础教育、高等学历和各类专业技术培训。设立流动人口心理疏导服务热线及心理帮扶工作室,针对性开展心理干预、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引导流动人口建立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江北区将不断拓展流动人口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让新市民扎根江北、热爱江北、建设江北。

    ■画出“最大同心圆”

    镇海区人民政府

    镇海区以推行新型居住证制度、实行量化积分政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为路径,不断完善创新服务管理机制,求出“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高质量有序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

    先行先试,打造全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在全市率先推出流动人口量化积分申评制度,在全国推出首款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平台“e乡”,陆续出台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公租房等方面近20项量化积分公共服务政策。目前已有6000余名流动人口随迁子女通过积分申评入学,300余名流动人口通过积分申评入住公租房。更多的优秀流动人员享受到工会疗养、免费体检等优质公共服务。

    大胆创新,率先突破量化积分单一评价模式。赋予规上企业、村社一定比例的赋分权限,量化积分评价体系更趋科学全面。企业在环保、安全、绩效等方面管理到位可获得一定的赋分额度,结合实际对员工赋分。村社结合村规民约,对辖区内流动人口参与垃圾分类、文明城市创建、志愿者服务等活动进行赋分。目前全区所有村(社区)和300余家规上企业获得赋分权限。网格长赋分试点工作正式开展,赋分工作进一步向基层延伸。

    提速增效,创新积分申请模式。把全新研发的量化积分自助一体机投放到各街道和行政服务中心,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在自助机上积分申请的件数持续快速攀升,目前已占总件数的30%。在全市率先将量化积分申评平台纳入浙江政务服务网统一受理平台。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政府数字化转型,着力抓好公共数据归集共享,努力构建优者优待、共建共享、相知相融的社会治理格局。

    ■同一片蓝天 e乡变家乡

    北仑区人民政府

    北仑区有流动人口53万余人,户籍人口40万余人。围绕“优化结构、提升素质,推动北仑转型升级,共同建设第二故乡”这一中心,狠抓“精准服务”“规范管理”两个重点,建立惠及流动人口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坚持榜样引导。组织评选流动人口先进个人和组织,通过“著书立传”的方式,将他们的先进事迹汇编成册,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今年8月,受强台风“利奇马”影响,北仑部分地区受灾,广大流动人口自发行动,奋起防灾,投身抢险救灾一线,充分展示了新北仑人团结、奉献的良好风尚。

    坚持整治规范。开展为期三年的非法“群租群居”整治,切实规范群租房管理,最大限度消除安全隐患。推出租房补贴政策,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最高每月可补贴720元。流动人口还可以申请购买青年公寓,最高可领取30万元购房补贴。通过堵疏结合的方式,帮助流动人口安家立业。

    坚持积分服务。始终把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就学问题当作民生大事,不断投入资金建设各类学校。依托流动人口量化积分平台,开展积分入学工作,全区累计已有18万余名儿童通过积分申评入读小学、中学,总量位居全市前列。探索积分落户、积分申领租房补贴、积分申领贷款、积分享受商家优惠等,全力推进积分应用省级示范区建设。

    今后北仑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优惠的政策,打造流动人口干事创业的新高地。

    ■探索全域治理新路

    鄞州区人民政府

    鄞州区是全国首批“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示范县(市、区)”。近年来,鄞州区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放在突出位置,勇于创新,先行先试,增强流动人口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探索基层全域治理新路。

    建设公益“心灵家园”。为促进流动人口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机制建设,鄞州与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合作开展流动人口心灵家园公益活动。目前已为60家流动人口用工较多的企业、22个流动人口居住较多的村(社区)提供服务。建成鄞州区流动人口心灵家园服务中心,加强线网互动,开通免费心理电话咨询热线和E乡鄞州APP“E心理”在线互动。

    推行规范租住管理。实施出租房屋“旅馆式”、智能化管理,将房屋的建筑质量和治安、消防安全作为出租的前置条件,制定安装智能烟感系统等12条硬性规定,杜绝安全不达标房屋流入租赁市场。同时,对出租房屋实行绿、黄、红“三色”标识管理,形成“房东租得放心、租客住得安心、政府管得省心”的良好局面。“旅馆式”出租房智能化管理模式已在鄞州29个村(社区)5.7万余间出租房推行,有效管理流动人口10万余人。

    创新平安建设模式。从亲情入手、从孩子入手,举办系列活动,解决企业职工的后顾之忧,让流动人口真正感受到温暖,使平安建设更具实效。今年七八月间,举办“感受鄞州 快乐成长”首届外来务工人员亲子平安特训营活动,来自安徽、江西、贵州、湖南等地的500余名“小候鸟”和父母一道在区内的派出所、博物馆、图书馆等地“打卡”,参加形式多样的活动,学习平安知识,感受鄞州文化。

    目前66万余名流动人员在鄞州区安居乐业。鄞州将继续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现全国基层治理先行区的目标。

    ■让新老宁海人亲如一家

    宁海县人民政府

    宁海接纳八方来客,形成了80万新老宁海人亲如一家、团结一心、共创一流的良好局面。目前,全县登记流动人口21.9万人,每3个宁海就业者中就有1个新宁海人,新宁海人已成为推动宁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深入开展“三服务”活动,构建政府、企业、社会“三位一体”关爱服务体系。连续18年开展农民工工资清欠行动,全力打造“无欠薪宁海”,今年已为950名劳动者追回工资1306万元。连续18年主动上门服务春节包车返乡人员,累计服务近3万人次。健全企业用工需求、打造就业“直通车”,先后同湖北房县、吉林安图、贵州晴隆等地开展劳务协作。努力增加外来务工人员收入,规上工业企业职工平均薪酬年均增长10.8%,高于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从新宁海人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入手,下大力气解决义务教育、卫生健康、住房保障等问题。全县在校随迁子女1.7万人,其中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92.8%,高出全市平均8.7个百分点。推进卫生健康同质化服务,今年已为980名流入孕产妇提供产前筛查,为2.3万名流动儿童接种疫苗4.2万剂次。构建“智汇宁海”政策体系,推出2亿元人才政策大礼包,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人才生态环境。

    下一步,宁海将坚持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持续补短板、优服务、提效能,不断推进新老宁海人深度融合,汇聚起推动宁海加快跻身全国强县第一方阵的磅礴力量。

    ■情暖新市民 留人又留心

    奉化区人民政府

    奉化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和流动人口新期盼,全力推进流动人口市民化进程,让新市民在城市化发展中感受到更多的归属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来者有其享。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抓手,以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为依托,打造集出租房“旅馆式”总台服务、各类证件证明办理、矛盾纠纷化解、便民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居民驿站”。在全区8万间出租房安装二维码,开发“流动人口社会化服务管理”APP,在全省首创“扫二维码网上自助申报”服务,帮助新市民快速融入社会、更好安居乐业。

    劳者有其得。积极探索新市民维权机制,建立“镇(街道)、片区(行业)、企业”三级工会协调劳动关系体系,进一步健全流动人口防欠薪长效机制和劳动争议快速处理机制,助力奉化成为全省首批“无欠薪”示范区。今年以来共协调化解劳动矛盾纠纷176起,帮助416名新市民挽回各类经济损失864万元。

    工者有其居。2003年成立全国首个外来人员社区——力邦社区后,奉化陆续建立滨海生活社区、东郊之家、拾荒者公寓等新市民社区,实行公寓化居住、社区化服务、个性化管理,逐步形成颇具特色的新市民居住服务“奉化模式”,共计服务4900余名新市民。

    弱者有其依。积极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2013年起,每年为持有居住证的新市民免费投保人身意外综合险。目前已有千余名新市民得到赔付,赔付金额累计140余万元。在区疾控中心成立新市民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免费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下一步,奉化将继续加大改革力度,统筹推进新市民教育、就业、养老医疗、住房保障等领域配套政策,加快完善公平稳定的公共服务。

    ■此心安处是吾乡

    余姚市人民政府

    余姚市现有登记流动人口64万余人,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例达到0.77:1。全市按照“引导融合、提升素质、优化服务、完善管理”的总体思路,全面实施新型居住证制度,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推行流动人口量化积分管理,流动人口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提升。

    公共服务细致入微。梳理出台面向流动人口的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健康、文化、维权等公共服务项目83项。建立健全覆盖流动人口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目前外来人口出生和怀孕协查的接收率、反馈率均达100%,儿童五苗覆盖率98.32%、七苗覆盖率92.87%。完善积分入学政策,义务段流动人口子女在我市就读人数达5万人,公办学校接纳率85%以上,政府年补助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专项经费200万余元。

    就业创业卓有成效。构建以人力资源市场为中心、11个乡镇分市场为主体、317个社区(建制村)公共就业窗口为基础的公共就业服务运行体系,扩大招聘信息覆盖面,促成供需双方有效对接。今年以来共举办劳动力交流洽谈会133场,提供岗位4.82万个,0.76万人同企业达成就业意向。多次组织本市企业赴结对扶贫的贵州省望谟县与兴义市等地举办招聘会,积极促进当地群众的就业转移。

    文化供给开放包容。将流动人口纳入“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开展“欢乐元宵”阿拉非遗赶集会、全民读书节、舞蹈精英大赛、剪纸大赛等系列活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100余项,流动人口参与人数超10万人。利用评选“优秀外来务工人员”“感动余姚新闻人物”“身边好人”“最美宁波人”“浙江骄傲”等载体,精心策划推出一批先进典型,不断增强他们的第二故乡归属感。

    此心安处是吾乡。随着流动人口享受市民化待遇的推进,越来越多流动人口在余姚“落地生根”的愿望持续增强。

    ■打造和谐促进会品牌

    慈溪市人民政府

    慈溪市现有登记流动人口95万人,与本地户籍人口各据“半壁江山”。近年来,慈溪通过打造和谐促进会品牌建立长效机制,成效显著,创出独具特色的模式。

    以服务促融合。和谐促进会聚焦流动人口社会需求,建立504个各具特色、网格分布的需求服务站,由热心公益的外来人员担任站长,精准提供服务。自2006年建成以来,和谐促进会共募集帮扶资金2000多万元、惠及困难人员9万余人次,累计帮助50多万名流动人口解决就业、就学、就医、租房等具体困难。

    以感情促和谐。和谐促进会由优秀外来人员担任副会长、理事或片组长,他们与流动人口“语言相通、感情相融”,协调新老市民关系和化解矛盾纠纷具有独特优势。创新推行“特聘外来调解员”“新市民志愿服务站”等制度,培育出一大批热心公益的外来“新乡贤”和“老娘舅”。2006年至今,和谐促进会累计调处矛盾纠纷近4万起,化解率90%以上。

    以参与促管理。和谐促进会建立民意恳谈会等机制,促进新老市民增进沟通、共建共享,助力基层治理、乡村振兴和地方发展。尤其是2017年以来,在各村(社区)创设新市民议事委员会,开展协商议事和建言献策等活动,增强新市民向心力和凝聚力。两年多来,新市民议事委员会共组织议事3930次,提供意见建议1138条次,列席村民代表大会1800余人次,协助解决各类难题951个。

    未来慈溪将进一步加强创新,丰富实践,更好地打响品牌、创出特色,让新老市民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党建促融合 栽种“幸福树”

    象山县人民政府

    象山现有外来流动人口15.1万人、流动党员687人。象山坚持将外来流动人口党建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有机结合,积极探索构建“党委政府搭台、流动党支部引领、新老居民共同参与”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让异乡人在“第二故乡”栽种“幸福树”,推动了新老居民互动共处、融合发展。

    深化流动党建,壮大共建“主心骨”。主动联系流动人口流出地党委,建立流动党支部和党群服务中心,打造外来流动党员“乡音驿站”,实现流动党员从“两不管”到“两地管”的转变。如爵溪街道,外来流动人口是本地人口的3倍,目前已建立6个流动党支部,基本实现流动党员服务管理全覆盖。探索推广党领导下的外来流动党员作用发挥模式,将刚性管理转变为柔性关爱服务,形成大管理、大服务党建新格局。

    汇集民意民智,搭建共商“连心桥”。积极吸纳素质高、有威信的流动党员担任所在乡镇“大党委”兼职委员,并将外来流动人口纳入社区居民代表推选范围。爵溪街道的“新爵溪人”兼职委员占比达27%,10年来选举产生的18名新居民代表中有流动党员12名。积极推行“乡音说事”,成立由流动党员、热心人士组成的“同心圆”议事团,帮助解决外来流动人口各类诉求,为当地发展建言献策。

    增强多元参与,凝聚共治“向心力”。创新设立由流动党支部书记当值的“乡音调解室”,建立“本地党员+外来流动党员”的“1+1”双巷长制度,及时协调解决矛盾纠纷。流动党支部带动广大流动人口积极投身安全隐患治理、环境卫生整治、文化建设等活动。爵溪街道近两年调解涉及流动人口的矛盾纠纷超200起,治安、刑事案件数量分别下降28%、8%。

    杨绪忠 单卓伟 潘海军 整理

    图片由宁波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各相关单位提供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