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1月29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创新探索,全市流动人口 服务与管理百花齐放(下篇)

农民工平安返乡。
北仑区专项行动启动仪式。
宁波延边州图安站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现场。
团市委组织农民工子女参加安全自护教育体验营。
外来务工人员积分申评受理。

    ■以民为本服务至上

    宁波市公安局

    公安机关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把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来抓,全力提升流动人口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降门槛,助力人才落户工程。连续两年出台落户新政,不断降低落户门槛,成功吸引大量在甬流动人口落户。2018年3月的户口政策实现全日制大专以上应届毕业生“零门槛”落户;2019年9月,大幅降低社保缴纳年限要求,并在全省率先推出租赁房屋落户政策。2018年3月以来,全市新增落户人数超过11万人,落户人数连续3年位居全省第二。

    惠民生,提升公共服务保障。认真履行市户籍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协调各相关部门落实流动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最大限度提高覆盖面和均衡度。2016年起,在全市推行新型居住证制度,今年又取消社保缴纳期限等限制,进一步放宽新型居住证和积分落户门槛。目前,全市超过132万流动人口已领取新型居住证,与户籍人口同样享受6项基本公共服务和7项便利。

    护安全,治理违法出租房屋。持续治理群租房、车棚车库违法出租居住等问题。目前全市共排查掌握违法出租房屋9212间,整改率97.6%;排查违法出租居住车棚车库2157间,整改率98.7%。推广出租房“旅馆式”管理模式,以建制村(社区)为单位设立“旅馆总台”,落实房屋源头安全检查,并为租客办理“一站式”入住登记,实现“来即办理、现场入住”。目前全市共建立“旅馆总台”204个,覆盖出租房52.6万间、流动人口129.7万人。

    优服务,提高业务办理效率。精简公安业务事项办理环节和流程,推进“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今年6月起,推出户籍业务“全城通办”举措,流动人口可到全市各个户籍办证窗口办理身份证异地办理、户口迁移等业务。其中,居住证办理、信息登记等事项均实现“一证通办”;居住登记、出租房登记及居住证申领实现“零跑腿”。今年以来,全市网上办理流动人口业务超过35.6万人次。

    ■梦想因教育更加精彩

    宁波市教育局

    近年来,我们切实履行公共教育服务责任,不断完善入学政策,强化投入保障,优化服务供给,全力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完善政策体系,保障孩子们“有书读”。建立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全覆盖的基础教育保障体系,逐步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打通求学通道。学前段实行随迁子女与本地户籍人口子女相同的入园政策,目前随迁子女在园幼儿15.2万人,占全市在园幼儿总数的52.3%。义务段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接纳为主”,明确由居住地为持有居住证的少年儿童提供义务教育服务,实施量化积分入学政策。全市共接受义务段随迁子女26.85万人,约占全市义务教育段学生总数的40%,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有22.57万人,公办接纳比例达84.08%。打通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就读高中的“断头路”,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开放的免学费政策,目前约有1.5万名随迁子女在宁波中职学校读书,占中职学生总数的比例多年保持在四分之一左右;2013年出台普通高中入学政策,累计已有三届6371名随迁子女在宁波读完普高参加浙江省高考。

    优化资源配置,服务孩子们“读好书”。基本建立市县两级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经费保障体系。不断强化统筹,优化教育规划布局,开展乡镇幼儿园专项视导,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全市义务段标准化学校达标率达97.23%,省等级幼儿园比例达92%,城乡、区域和校际差距逐步缩小,幼儿“入园难”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提升教育品质,引导孩子们“好读书”。加快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开展名校结对帮扶、城乡同步课堂、教育集团化建设,确保随迁子女相对集中的城乡接合部学校、农村学校也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各区县(市)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深化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大力促进师资均衡配置,逐步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教师纳入本区域教师队伍建设统筹范围,让孩子们成长路上有良师指导。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优化服务、提高质量,用实打实的举措切实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宁波平等接受更有品质的教育。

    ■促进外来务工人员 “甬上乐业”

    宁波市人力社保局

    外来务工人员是我市重要的人力资源。人社部门立足工作职能,发挥自身优势,以“保公平、促和谐、强服务”为核心,深入实施“甬上乐业”计划,积极打造公平就业环境,助力外来务工人员在甬安居乐业。

    全力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公平就业。2017年7月起,处于失业状态的外来务工人员可与本地户籍人员一样在我市常住地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进行失业登记,并可与本市户籍人员同等享受包括免费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政策咨询在内的公共就业服务。2018年1月起,我市失业保险政策实现城乡一体化,外来务工人员与我市城镇职工实现同等参保缴费、同等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开展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整顿,防止和消除户籍歧视、地域歧视、性别歧视等各类就业歧视行为,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公平就业权利。

    全力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和谐就业。积极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出台政策,深入开展“双爱”活动、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园区)创建活动,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8%,劳动关系和谐指数位居全省前列。维护外来务工人员劳动保障权益。深化打造“宁波无欠薪”品牌,加强欠薪纠纷防治,全面落实生产制造业、工程建设项目、企业失信惩戒三大领域专项治理机制。开设外来务工人员维权绿色通道,强化劳动监察、仲裁、总工会、法律援助等联合办案工作机制,提升案件处置效能。

    全力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安心就业。目前,全市69个街道、85个乡镇、657个社区、2509个建制村建立了社会保障和公共就业基层服务平台,为外来务工人员就近就地提供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和维权调解等服务。实施“互联网+就业创业”计划,在全省率先实现网上协议签证,实现证件、签章、档案电子化,目前11个就业事项可在手机端办理。

    ■扎实推进公共卫生基本服务均等化

    宁波市卫生健康委

    我们把卫生健康工作纳入各级政府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之中,积极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均等化。目前,全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综合达标率在90%以上,登记管理的流动人口适龄儿童免疫规划接种率在90%以上。宁波市12320/12356健康服务热线畅通了新市民便民化服务和维权渠道。探索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主动融入“村民说事”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每年元旦至春节期间,坚持开展“把健康带回家”流动人口关怀关爱行动。近两年全市共开展健康讲座266场,义诊咨询活动259场,发放健康包26533个,宣传折页、海报等健康知识宣传品、计生药具等约90500份,现场问卷回访4127人次,走访慰问回访1297人次,网络回访1491人次,留守儿童健康体检9540人次,留守儿童心理辅导27971人次,留守儿童家长培训辅导3650人次。

    青春健康项目被市文明办列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事工程”,被市政府列入“2010年-2020年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各级计划生育协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将流动人口作为重点人群纳入青春健康项目服务范围。

    关注人口流动集聚新态势,统筹谋划大市区公共医疗服务布局。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东部院区、宁波市杭州湾医院建成使用,宁波市第一医院异地建设,拉大了整个宁波市医疗服务体系布局,使我市优质医疗资源更均衡、更便捷,惠及更多城乡市民。

    ■构筑外来务工人员“温暖之家”

    宁波市总工会

    全市各级工会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为契机,建立健全以广普惠、促和谐、树文明、增技能为主要内容的长效服务机制,构筑外来务工人员“温暖之家”。

    健全普惠服务机制,做到求有所应。推进农民工入会专项集中行动,实行会员实名制管理,全市入会农民工约占总会员数的72%。以工会“5·1服务卡”和“甬工惠”信息化平台为依托,办好元旦春节送温暖、平安返乡、“蓝领通”小额创业贷款、职工医疗互助保障等实事。每年春运期间各级工会通过购买团体票、组织返乡包车、发放返乡补助、返乡礼包等,投入近千万元资金,帮助广大外来务工人员平安返乡。全市设立310多家环卫工人“爱心驿站”、12个外来工集聚地文化活动中心等。

    健全和谐创建机制,实现难有所助。深化工会协调劳动关系体系建设,全市和谐企业创建率、工资集体协商企业建制率、“安康杯”竞赛覆盖率保持在90%以上,畅通外来务工人员维权救助“绿色通道”。推进工会劳动关系调处工作室建设、联系引导劳动关系领域社会组织等工作,开展“遵法守法·携手筑梦”公益法律服务活动,进一步发挥工会减压阀、稳压器作用。

    健全素质提升机制,促进技有所长。打造以市职工发展中心为枢纽,区县(市)职工学校和技能培训基地为支撑,100家大中型企业职工培训机构为基础的职工素质提升体系,每年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职业岗位技能培训27000人次以上。开展“劳动光荣·匠心筑梦”职工职业技能精英赛、群英赛每年3000场(次)以上,近3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参赛。实施农民工学历提升补助计划,安排1000万资金用于农民工学历提升的补助。加强优秀农民工培育,各级劳模、工匠的推荐选树中农民工占比15%左右。

    市总工会将继续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组织覆盖、工作覆盖和服务覆盖,持续开展“四季恒温”式的精准帮扶服务,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劳动关系调处网络。

    ■打造外来务工青年服务体系

    共青团宁波市委

    共青团宁波市委深入调研外来务工青年的实际需求,通过建立组织网络、活动平台、关爱机制,打造全方位的外来务工青年服务体系。

    强化组织纽带。为第一时间把共青团组织的服务输送到外来务工青年群体中,团市委不断延伸组织网络,搭建起外来务工青年联系联络的纽带。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团建中,将外来务工青年纳入活动管理范畴;在乡镇、街道建立临时团支部,方便外来务工团员就近参与组织生活;依托地缘关系、业务纽带、集聚方式、兴趣爱好等路径,开展团组织片组化运营,有效增进不同地区不同单位外来务工青年间的交流。

    打造活动平台。为帮助外来务工青年融入城市,各地各单位团组织从职业技能、文体活动、婚恋交友、志愿服务等方面多维度打造综合性“青”字号活动平台,助力外来务工青年自我提升和自我实现。开展“行行出状元”青年职业技能大赛,提升外来务工青年的职业技能和素质水平;开展“青年风采节”,丰富外来务工青年精神文化生活;开展“亲青恋∙美丽佳缘”青年婚恋交友活动,帮助外来务工青年扩大交友圈,增强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关爱农民工“花朵”。围绕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建立关心关爱机制。开展“花朵保护伞计划”青少年安全自护教育系列活动,每年开设农民工子女自护体验专场,近两年覆盖农民工子女1600余名。今年在全市范围内排摸出53所山区(海岛)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集聚学校,采用“送课进学校+自护基地体验”的方式,全年安排订单式课程120堂,暑假前送课进校43场,覆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5000余人。

    杨绪忠 单卓伟 潘海军 整理

    图片由宁波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各相关单位提供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