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稻客”在稻田里收割。(周文芸 黄程 摄) |
本报讯(记者黄程 江北区委报道组张落雁 通讯员邹李昶)现在的农田,不单出产作物,还生产“快乐”。江北区洪塘街道鞍山村内一块5亩稻田,七八百名前来体验乡村生活、享受田园乐趣的“新稻客”先后收割了一个月。稻田女主人王少华心里却乐开了花:这5亩田居然带来了20万元收入! “以前我父母亲种这块田,农忙时得花钱请稻客帮助收割;现在我操盘,‘新稻客’来割稻要买门票,200元一张,一个月门票收入超过15万元。”王少华言语间难掩自豪。 上周日,记者在现场见证了今年最后一次收割。 气温已经降至10℃以下,“新稻客”却忙得热火朝天。他们割稻要师傅教,还没割多少,就扔下镰刀带着孩子扎起了稻草人;一会儿在田里搭灶煮饭,餐桌也设在刚收割过的稻田里;吃完饭、喝完茶,稻田又成了书画场…… 这样的场面,引来了村里乡亲围观。一些村民还带来橘子、土豆等自家种植的土特产,在田边叫卖。 稻田里拉了一道道分割线。王少华说,哪块田是哪个团队预定的,早就安排好了,谁想多割还不行。 3年前,王少华靠这块田着手打造原生态绿色稻米品牌,取名“阿爸的米”。因为以传统方式耕种,产量不高,但每公斤能卖30元以上。“如果全都卖掉,今年稻米可卖5万元。不过,有一部分稻米被‘新稻客’带走,还有一部分稻米用于民宿餐饮。”王少华说。 刚开始,只是朋友来这块田割稻玩,后来逐步做成了农旅活动。如今,王少华背后有一个运营团队。 江北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孔宇对这种农旅结合的方式予以充分肯定。他认为,城郊这么多田地山林在城市消费群的辐射圈内,只要农旅结合做得好,就能像鞍山村这块稻田一样,获得赋能,创造惊喜。 据透露,眼下王少华和她的团队在谋划新的农旅项目,这次看上的是慈城镇南联村的竹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