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理论周刊·学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2月05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前湾新区:打造沪甬高水平合作引领区

作为大湾区建设的重点,环杭州湾经济区将构筑包括杭州江东新区、宁波前湾新区、绍兴滨海新区、湖州南太湖新区的“四新区”。(资料图)
图为吉利汽车杭州湾研发中心。(资料图)

    编者按:

    智者顺时而谋。经过数年酝酿和反复论证,今年7月,宁波前湾新区正式获批。作为浙江大湾区建设发展规划的“四大新区”之一,宁波前湾新区具备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发展空间充裕等优势条件,承载集聚高端要素、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城市功能的发展要求,全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标志性战略大平台、沪浙高水平合作引领区、杭州湾产城融合发展未来之城。

    宁波主动对接上海、融入长三角的新蓝图正在徐徐展开,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已成为宁波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前湾新区是宁波融入长三角、服务浙江大湾区的重大产业平台,也是深化沪浙合作的先行区、沪甬合作的主战场。前湾新区规划建设如何积极承担建设沪浙合作发展先行区的历史重任、引领浙江湾区高质量发展之风向、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本期“宁波新论”约请市博士联谊会的三位专家学者,对此作了探讨。

    打造前湾沪甬合作引领区的战略思考

    方建新           

    一、打造前湾沪甬合作引领区是新时代的要求

    推进沪甬合作是宁波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宁波作为长三角五大都市圈之一,应起到影响和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的作用,着力提升和增强城市服务功能。通过沪甬两地合作,打造合作引领区,以沪甬合作区为载体有效引进上海的高端服务业,进而培育提升宁波城市服务功能,特别是促进科技、金融、研发设计、中介咨询、商务会展、现代商贸、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打造沪甬合作引领区,是宁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通过沪甬合作,加快两地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使宁波能够更多地引进和借用上海的高端要素资源,特别是科技、人才、文化、国际商务、金融服务、研发设计等资源,弥补宁波高端资源的不足,推动宁波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推进沪甬合作,有利于体制机制创新。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领先于宁波,管理方法和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拥有许多宝贵经验,体制机制改革领先一步。加强沪甬合作,能够让宁波更多更快更好地学习上海的经验、方法和模式,加快宁波体制机制改革的进程。特别是上海在对外开放、国际合作、管理体制、社会治理、市场体系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可供宁波学习借鉴。

    推进沪甬合作,符合双方的发展意愿。沪甬双方资源条件各有特色,双方合作互有需求。上海有高端服务和国际商务等方面的优势,宁波有深水良港和山海湾涂岛等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加强双方合作,能够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特别是宁波港口自然资源优势突出,能够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而深水港正是上海所缺少的重要资源。

    推进沪甬合作,是历史渊源的延续。宁波与上海地相近、语相通、人相亲、习相同,两地交往和合作源远流长。100多年前,上海的开发建设有众多“宁波帮”商人的贡献,30多年前宁波的乡镇企业发展又有不少上海“星期天工程师”相助,两地合作有着历史渊源和成功先例,这为共建沪甬合作引领区打下了良好的人文基础。

    二、打造沪甬合作引领区要坚持高位谋划

    前湾新区打造沪甬合作区,要坚持高点定位、生态优先、创新引领、产城融合、区域协同,着力打造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着力发展高端新型的现代产业,着力完善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网络,着力保护滨海生态环境,着力建设智慧宜居新城。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和上海大都市圈建设机遇,发挥作为沪苏杭甬中心区位优势,布局建设沪甬合作功能平台,探索创新异地合作模式,主动承接上海创新、服务和产业功能溢出,提升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优质资源链接能力,在5年到15年内,力争建设成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沪甬高水平合作引领区和杭州湾产城融合发展未来之城,努力打造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标志性战略大平台,为宁波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长三角、全省发展大局提供强有力支撑。

    前湾新区打造沪甬合作引领区,要把握积极主动、共享资源、加快互联、协商共谋原则。宁波要积极主动地与上海对接,主动把前湾新区推介到上海各界,努力争取上海各方的参与和共建。要与上海共享优势资源,特别是要主动开展与上海的港口合作,让宁波的深水良港资源有效地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服务。要进一步加强两地党委、政府之间的联络联系,加强干部挂职互派,加强学术研讨交流,加强重大项目建设协商共谋。

    前湾新区打造沪甬合作引领区,要通过合作,高水平建成一批开放式创新平台,引进并集聚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促进各类创新资源要素加速汇聚,创新能力和成果产出水平大幅提高,形成合作创新的典范模式和方法体系;通过合作,引进上海或通过上海引进一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优质产业项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合作,推动宁波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开放能力和水平。特别是要争取把上海自贸区的政策和管理模式覆盖和引入前湾新区。把上海拥有的世界500强总部的高端商务资源引进来,提升前湾新区和宁波的对外经贸合作交流水平。

    三、打造沪甬合作引领区要突出工作重点

    打造沪甬合作引领区,要着力打破行政界限,加强互联、互商、互助,在双方合作的高度、深度、广度、密度上下功夫、做文章。要在以下几方面工作上着力。

    一要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制定。科学划定三类空间,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底,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理念,合理确定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比例。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着力提高新区生态空间的整体性、多样性、品质性。着力提高经济和人口密度。在新区内划定若干城市功能区和制造业集中发展区,提高国土集聚利用水平。以前湾新区的现有功能布局、产业发展导向和未来空间潜力等为前提,统筹规划各区块国土空间定位,坚持城乡统筹、功能优化、组团布局、宜居宜业,规划形成以滨海生态创新城为核心,东部先进智造片区、南部产业创新片区和西部新兴产业片区等三片区,以及庵东、崇寿、胜山、小曹娥等城镇及南洋小城等为多节点的“一城三片多节点”的国土空间布局。

    二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区域综合铁路交通网络,重点加强前湾新区与宁波中心城区及上海、杭州等城市的联系。

    三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瞄准世界产业前沿,面向国家发展需求,基于自身基础优势,聚焦高质量发展,围绕全市“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加快布局高端高新产业,聚焦产业链、打造人才链、部署创新链,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充分发挥新区在土地、生态等各方面优势,创新合作机制,强化重点突破,聚焦汽车制造、高端装备、生命健康以及创新资源等领域,积极承接上海产业创新溢出。探索以合作共建园等方式对接上海园区平台,引进技术含量高、应用前景好、示范带动作用强、处于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主动对接上海等城市的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布局建设“科技飞地”,组织开展委托或合作研发,推进建立技术创新联盟。加强现代服务合作。重点承接和招引上海工业设计、文化创意、法律咨询、金融保险等领域的优势产业,以及软件和信息服务、现代物流、跨境电商等领域的企业业务总部。积极发展自由贸易服务产业,支持新区自营出口企业到上海自贸区设立分公司,帮助宁波产品打开新的出口市场。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在未来汽车、生命健康、智能终端等新兴领域建设布局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开展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

    四要打造优美滨海生态环境。做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构建“一核两带六廊”的国土生态格局,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推广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建设杭州湾南岸“生态之肺”。

    五要着力建设智慧宜居现代新城。统筹配置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公共设施共享水平,打造智慧城市、宜居城市,增强新区承载力、集聚力和吸引力。构建多层次公共服务功能体系。发展高水平现代教育、高质量医疗卫生、高品质文体服务,建设高效能市政设施体系,加强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作者为市博士联谊会秘书长)

    加快交通设施建设 促进两地互联互通

    余旭东           

    前湾新区打造沪甬合作引领区,加强双方的交流合作,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先行。尽管前湾新区到上海已经有了杭州湾跨海大桥,但随着两地交流合作的不断增强,交通条件仍然不能有效满足需要,前湾新区对接上海、融入长三角,还需进一步加大交通设施建设的力度。

    一、加强铁路(包括轻轨)交通设施建设

    铁路运输快捷、舒适、运载量大、占地较少,是现代交通方式的支柱,在未来会成为城际主要交通方式。特别是在100公里到500公里的范围内,铁路运输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前湾新区到上海目前尚无铁路相通,高速公路两地尚需2个多小时,便利程度远远不够。况且从高速公路进入上海城区后,外地车辆受到通行限制,加上路面拥堵等因素,实际上两地点对点的交通要花3个多小时。而按照目前高铁运行速度,前湾新区到浦东或虹桥在半小时以内,加上地铁转运,点到点能控制在1小时左右,铁路交通便利性大大提高。同时,铁路运输也更加节能、环保、安全和舒适,对于客运来说意义重大。对于货运来说,铁路运输装载量大、成本低,大宗商品和集装箱运输有较大优势。目前,苏嘉甬跨海铁路已经批准立项,预计明年可开工建设,5年左右能够竣工投入使用,届时前湾新区到上海的交通能够大大改善。但未来作为沪甬合作区,仅有一条高铁线路还不够,需谋划宁波至上海的第二条跨海铁路,同时应当积极谋划宁波经前湾新区过嘉兴再到上海的轻轨交通。对接上海高铁南下规划,谋划甬台温高速铁路,强化与长三角高铁线路统筹布局,加速甬金客货运铁路建设,谋划甬金城际铁路,打通宁波西南方向铁路通道。

    二、进一步完善公路交通网络

    构建区域内以沈海高速(杭州湾跨海大桥南接线)、杭绍甬智慧高速公路(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杭州湾十一塘高速等为“三横”和以杭甬高速连接线、杭州湾跨海大桥—高速余慈中心连接线、杭州湾跨海大桥二通道—杭州湾跨海大桥南接线等为“三纵”的对外高速公路网,实现前湾新区到宁波、杭州和上海的1小时公路交通。优化区内便捷交通体系。以普通国、省道公路布局调整为基础,构建以中横线、G329和余慈中心至沈海两高连接线为“三横”,以周庵公路、G228余慈大道、胜陆公路为“三纵”的区内快速公路路网,便捷联系余慈地区。

    三、推进区域港口航运合作

    参与港口群联动协作,积极与舟山共同建设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参与成立“长三角港口群一体化发展联合工作组”,参与长江黄金水道泊位开发、运营。积极推进无水港建设,加快金华、义乌、衢州、南昌、武汉等铁路无水港建设,推动发展海铁联运。与上海港等港口共同建设海铁联运、江海联运水水中转等公共信息平台,完善运输规范管理体系,建立并推广统一的多式联运标准,实现多式联运“一站服务、一次托运、一票到底”。

    四、着力提升航空服务水平

    加快推进宁波机场三期工程,积极谋划四期工程,实施空港新区建设工程,提高机场综合服务能力。共同构建区域机场间国际航线网络,积极推进长三角机场群协同发展,深度参与协同层面及工作层面,建立健全多层次合作机制。推进宁波机场与上海浦东、杭州萧山等大型枢纽机场的合作,通过代码共享、经甬飞、中转联程等方式,开辟国际航线;通过航线共享、客货资源互相支撑等方式,推进与区域性亚太门户枢纽机场的合作。加快建设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加强与上海临空经济区互联互动。积极发展通用航空,建成宁海、杭州湾新区通用航空机场,谋划梅山、象山通用航空机场。

    (作者为市发展规划研究院投资与交通部博士)

    积极推进沪甬产业对接与合作

    刘艳彬      

    前湾新区打造沪甬合作引领区的核心内容,是加强两地的产业对接与合作,利用上海的政策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和商务优势,实现沪甬的产业链有机对接,推动前湾新区乃至宁波的产业转型升级。

    一、推进两地产业链的对接和融合

    今年5月,为推动宁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我市提出了建设“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决策部署。这是我市根据自身的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基础上提出的新目标。上海历来是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领头羊,特别是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纺织服务等方面,拥有先进的研发设计能力和强大的技术力量。另一方面,宁波的制造业生产配套,特别是零部件、配件生产已经形成了集群优势,有不少企业已经成为某些零部件、配件生产的单项冠军,能够为大企业生产提供良好配套服务。宁波与上海开展产业合作有很好的基础,也有很大的空间。

    二、加快引进上海的现代产业项目

    前湾新区有着较大的产业发展空间,与上海的联络较为方便,能够成为上海大企业的生产制造基地。前湾新区应积极主动地与上海的大企业进行对接,承接上海先进制造业项目的转移。围绕宁波“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以杭州湾新区、中意(宁波)生态园、余姚工业区、慈溪产业新城等产业平台为载体,通过园区共建、筑巢引凤、政企牵手、企业联姻、托管合作、政策普惠等形式,承接上海先进制造业和科技成果外溢,近期可以重点引进汽车制造、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环保装备等现代产业。

    三、利用上海的国际商务资源,引进优质外商投资项目

    上海拥有世界500强企业中的400多家企业总部、区域总部或办事机构,也有着许多国际化的中介服务机构,借助上海这个大平台开展招商引资和国际合作是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前湾新区在对接和利用这些资源方面有着更加便利的条件。可以探索引进外资的合作方式,探索沪甬联合与外方合资合作的模式,引进国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

    四、引进上海创新人才团队,打造合作研发公共平台

    研究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提供便利条件,承接和招引上海工业设计、文化创意、技术服务、法律咨询、金融保险等领域的优势产业,以及软件和信息服务、现代物流、跨境电商等领域的企业业务总部,到前湾新区设立分部、办事处或研发机构,吸引上海的高校和研究机构来设立产业研究院或实验基地,柔性吸引上海人才到前湾新区工作,探索构建技术创新联盟,实现人才和科技资源的共享共用。通过人才和高端中介机构引进为前湾新区现代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为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商学院副教授、博士)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