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风向标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2月06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熄灯太早、开门太少

宁波夜经济需找准航道“再出发”

繁荣的商业,为宁波发展夜经济打下了良好基础。(张正伟 摄)
宁波博物馆夜游模式,为“夜色甬城”增添新风景。(周建平 摄)

   记者 徐展新

    编者按:

    经济的维度无处不在,自然包括夜晚。宁波不温不火的夜经济常常为人调侃,甚至诟病,个中原因千丝万缕。在全国上下大力发展夜间消费的大背景下,我们欣喜地看到,宁波各级部门正在加大力度,全面提升宁波夜间消费的热度。

    本期起,开放周刊推出“催热夜经济的冷思考”系列调查报道,全面分析宁波夜经济的现状、困境,以及走向繁荣的路径。

    昨天晚上,宁波博物馆正式宣布夜间开放。作为点亮“夜色宁博”的第一盏灯,“华夏文明之光——河南文物珍宝展”同步开幕。

    这是开启博物馆夜游模式的创新之举,也是与之前推出的“天一荟”风雅月湖、“畅游三江”等特色夜游产品一起为“夜色甬城”再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夜间经济的繁荣能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提高服务业在产业中的比重,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手。”这是《夜间经济学》作者叶丁源对“夜间经济”价值的解读。

    的确,夜晚时光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商务部一项数据显示,我国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大型商场每天18时至22时的销售额占比超过全天的一半。去年,我国夜间经济市场规模超过22万亿元,预计2020年突破30万亿元。

    入夜的宁波,也少不了灯火通明的商场、往来穿梭的顾客。“火爆”的夜间消费场景固然可喜,但也有很多障碍需要跨越、有很多短板需要弥补,值得进行一次“冷思考”。

    月光下的消费变迁

    老宁波人对夜市的回忆,大多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和义路。1995年6月,和义路夜市开张。当时夜市拥有600个摊位,随后逐渐增加至1000多个,密密麻麻地分布在道路两侧,从三江口广场一直延伸到解放北路口。

    原宁波夜市办负责人单金良曾“复盘”过当时的场景——除了恶劣天气和春节,每天晚上6时至9时,这条街都灯火通明,以经营服装、鞋子、日用百货为主。“由于生意火爆、人群拥挤、道路狭窄,市政府相关部门还联合当时的工商、卫生等部门专门成立了和义路夜市办,进行日常管理,可见当年夜间经济之繁盛。”单金良说。

    然而,2002年12月,因城市建设需要,和义路夜市走向消亡。

    这座夜市的变化,和全国夜间经济发展的轨迹类似。21世纪初,“野蛮生长”的夜市暴露了许多共性问题:卫生条件差、占道经营阻塞交通、规划杂乱影响市容、安全隐患难以消除等。“要体量还是要品质”,成为夜间经济继续发展的头号难题。

    痛则思变,传统的街边夜市被大型的商业广场替代,天一广场就诞生于2001年,此后鄞州万达、来福士、印象城纷至沓来,“盒子型”商业成为主流,夜间经济从室外逐渐转向室内,更规范、更可控。

    2014年之后,宁波又掀起了一阵发展夜间经济的热潮。年轻人成为主力消费群体,拉长消费的黄金时间段,带动了一批新业态的出现,宁波商业也的确呈现出蓬勃发展、加速升级的新面貌。

    记者从市商务局了解到,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49.7亿元,增长7.4%;餐饮业营业额432.8亿元,增长13.2%;重点监测的23家商业综合体共实现营业额105.8亿元,增长21.6%。由这三组数据可见,如今宁波的消费市场总量庞大,餐饮业增长势头喜人,商业综合体已是引流“吸金”的“巨无霸”。高质量发展夜间经济,需要依托餐饮、商业综合体,也需要开拓创新、开放融合。

    接下来,这则延续了数十年的“月光下的故事”,会往什么方向演变?

    搜索发展“盲区”

    按照定义,夜间经济是指当日18时至次日凌晨2时所发生的服务业类经济活动。

    毋庸置疑,18时到21时的餐饮高峰期,是夜间经济的“主角”。但21时之后,究竟有多少开放的消费场所,又有多少愿意进场消费的顾客,似乎鲜有人关注。为此,记者探访了来福士、天一广场等多家知名商业综合体,希望从商家、顾客的行动和话语里找到答案。

    前天晚上9时左右,记者抵达来福士商业广场时,晚餐高峰期刚过,一层的网红茶店饮仍有排队的人群,二三层的餐饮门店还有数桌顾客没有离席。

    记者在商场里停留了约一个小时,这段时间几乎没有主动乘扶梯上楼的顾客,只有几位拎着袋子的年轻女孩,和戴着头盔、匆匆赶路的外卖员。喧闹了几个小时的来福士地下一层美食街区也逐渐沉寂下来,工作人员开始清洗餐盘、整理桌椅,甚至有数家店铺关掉了大灯。

    10时刚过,商场的灯光暗了下来,记者乘电梯离开,却意外地发现电梯里挤得满满当当。“电影看完没多久,居然已经10时,只能下次再来逛了。”一位年轻女孩叹了口气,跟身边的朋友吐槽。

    记者查询了这座广场的影院信息——只有一部电影仍有1个场次,开始时间22时25分,结束时间次日凌晨0时1分。由此可见,商业广场会充分考虑管理、安全、经济效益等要素,确定一个合理的关门时间,但仍有部分消费者的需求未得到满足,深夜时段的消费潜力有待释放。

    半小时后,记者又来到了另一个老牌商业综合体——天一广场。如今的人们似乎把“24小时之后睡觉”当做司空见惯的常事,但这座大型开放式广场在22时30分就已一片漆黑。兜了一大圈,记者只找到了几家亮灯的兰州拉面和沙县小吃店,店里没有任何客人。“这个时间还在大马路上的,主要是务工人员,也有一些年轻人。天气太冷了,没人才是正常的。”面对记者的询问,一位身穿保安制服的工作人员摆摆手感叹,随后缩着脖子转身离开。

    23时返程时,宁波的三江口核心商业区似乎已经沉睡,21时之后的夜间经济,或许仍处于待开发的盲区。

    当我们想象那些高校附近、24小时不停歇、人声鼎沸的美食一条街时,反差尤为明显。商业集聚度最高的区域,却在夜间时段的竞争中完败于体量小、管理相对松散的大学城,是必然的现象,还是值得反思的问题?

    “冷思考”后再出发

    家住东部新城的市民路静很喜欢利用夜晚时光外出娱乐,看部电影或欣赏一场话剧,然后找点夜宵吃,但她常常遭遇“无处可去”的窘境。“有一次从文化广场大剧院出来,大约22时,边上餐饮门店几乎全部关门,唯一营业的是肯德基店。由于进店消费的人太多,服务员告诉我们商品已经售罄。”路静只能和家人一起驱车寻找其他店铺,半小时后才吃上了兰州拉面。

    “幸好我们有车,否则就找不到吃饭的地方,也不知道该如何回家了。”路静感慨。

    事实上,愿意深夜外出消费的,往往是有强烈消费意愿和充沛精力的年轻人,大多集中在18岁至25岁年龄段,未必有购买一辆汽车的经济实力,更倾向于公交出行。面对空荡荡的公交站和地铁站,他们的返程之路会更加艰难、付出更高的代价,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这时候,大学城美食一条街的经久不衰,就有了充分的理由。“这里有夜宵、有网吧、有KTV、有影院,距离校区和宿舍都很近,业态丰富、交通便利,是最好的‘刷夜’场所。”宁波大学的在读研究生杨晨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和朋友深夜聚餐娱乐,他向记者坦陈,“其实大家都知道,室外美食街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不如正规商场,但我们的确没有更好的选择。”

    早早“熄灯”的商业综合体,和彻夜喧闹的大学城美食街,果真处于不可调和的对立面吗?

    业内人士表示,两种消费场景完全可以融合共生,如今的矛盾,或许和宁波长期以来缺乏对夜间经济的重视有关。

    和义路夜市的确令人印象深刻,但翻开2011年宁波市贸易局编撰的地方志商业卷,14万字的卷宗里找不到“夜市”“夜间”“夜晚”等词汇。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已发布,明确提出活跃夜间商业和市场。上海出台了《关于上海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北京也计划推出《夜京城消费指南》,济南、青岛、西安、长沙等城市也拟出台、已出台了与夜间经济相关的政策文件。而在今年10月发布的宁波市建设国际消费城市实施方案里,依旧没有出现与夜间经济直接相关的内容。

    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会迅速跟进,如今正在落实的很多工作,将间接助力夜间经济发展。”“冷思考”后,宁波的夜间经济需要找准航道再出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