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2月09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盘山五十载 育林更育人

劳动教育的四中样板是怎样炼成的?

记者 黄程 通讯员 王涛

老校友在劳动中。
(宁波四中提供)
学生在参加劳动。(王涛 黄程 摄)
韩立萍 制图

    11月26日,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

    就在《意见》审议通过的前一周,宁波四中400余名高二学子,在鄞州天童林场盘山林区开展了他们一年一度的劳动实践活动。宁波四中的劳动精神,已经在这盘山深处的万亩山林间传承了50个年头。

    从1969年开始,一届又一届的四中学子在盘山上坚持学习、坚持劳动,用勤勉坚守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绿化盘山。50年来,1.5万名四中学子在这里种下了2万多棵树苗,累计造林420亩。

    “积翠千层一径开,遥盘山腹到琼台。万亩林场植一树,与君同成栋梁材。”在育林的同时,宁波四中一届届学子传承了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宝贵精神,建起了他们独一无二的精神家园。

    今年,省教育厅发布的浙教办基〔2019〕62号文件中,宁波四中的“盘山劳动实践”项目入选了“浙江省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项目试点学校”名单。如今,盘山劳动已经成为宁波四中综合实践课程的一部分,学生的表现将被记录到电子档案中。

    50年前 初上盘山,点亮“星星之火”

    1969年,为了响应国家学工学农的号召,宁波四中把建立自己的学农基地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几经走访,当时的校领导马速、朱敦礼找到了天童林场,在与林场负责人商量后,双方决定在天童林场的盘山林区共建四中农场。

    当时的盘山,荒山一片,就连进山的小道都是荆棘丛生,想要在这里建一个学农基地,并不容易。“盘山的条件虽然艰苦,却可以更好地锻炼我们的学生和老师。”时任校长朱敦礼说。

    1969年冬,第一批学生开始上山为建场打基础。为修厨房,学生们要到5公里外的天童镇上买砖头,然后再扛上山头,每个学生一次要扛4块到5块砖,一天来回2次。为解决用水问题,更是动员了两个批次百余名学生,直接在山上挖出了一个3立方米的蓄水池,再用毛竹当水管,把山泉水引到厨房。

    今年84岁的老教师王百玲,是第一批走上盘山林场的四中人之一。“我们清晨5点多,从当时的新马路四中校区出发,步行到江东新河头,乘船到小白岭下。在小白镇吃好中饭干粮后,再背着铺盖等生活用品翻过小白岭,到达盘山脚下,开始一天中最艰苦的路程——爬山。”

    盘山上的生活更是艰苦。当时担任班主任的王百玲,在盘山上与学生们同吃同住了半月有余。“那时候盘山上的生活是真的艰苦,一盏汽油灯,吃的是青菜萝卜,每天还要在山间劳作学习,学生们只有十三四岁,可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

    当时,白天主要是劳动,包括种树、种地和搞建设等。晚上和雨雪天气,学生们就停下来学习,听老师讲课本知识,请林场工人讲林业知识,请老药农讲药物知识,学习的知识种类很是丰富。

    50年前,在极其简陋的工作环境中,宁波四中的师生们一点一点把盘山林场建设起来了。

    半个世纪的时光匆匆而过,当年最早种下的一批小树苗早已郁郁葱葱。“再回忆起来,盘山之于宁波四中,是取之不竭的精神源泉。”宁波四中退休教师孟碧文说。

    50年间 “薪火相传”,教育意义更深远

    “这是我种下的金丝楠木,我要和它一起成长为栋梁之材。”这是宁波四中学子209班陈梦菲在盘山植树时许下的愿望。

    今年11月18日至20日,宁波四中的400余名高二学子,分三批奔赴天童林场盘山林区。眼看旗帜在前,脚踏小路上山,山下的村民们看见浩浩荡荡的进山队伍,习惯性地问上一句:“你们是四中的吧,又要上山了?”缓行在前人走过的陡峻山道上,同学们互相帮扶、互相鼓励,那份青春的活力与朝气,50年来从未衰减。

    其实,历经50年的风雨,宁波四中的盘山劳动时间在慢慢缩短。从一开始的两个月,到后来的半个月,再到20世纪九十年代的两三天,现在已经缩减到一天。盘山劳动实践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但对四中的高二学生而言,却是整整期待了一年的“传说”。“我们高一进入四中的时候就听学长们说起盘山劳动了,可以上山种树、扛木头、吃年糕汤,全班都很期待。”204班学生周东旭说。

    当天,210班杨晨涛独自扛着一根碗口粗、两米多长的木头,徒步了2公里的碎石道路后,把木头运送到了目的地。“大家都能坚持下来,班里有些力气比较小的女生,就两个人扛一根木头,有些男生到得比较早,还会返回去帮助其他同学,劳动使同学们更团结了。”杨晨涛说。

    半个世纪的盘山劳动,还在宁波四中传承下来这么一句话——“只要是四中人,就一定要上盘山。”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宁波四中校长钱洲军坚信,盘山劳动实践的意义就在于“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个活动我们传承了50年,未来也不会停止,教育的真谛就是这样一种静待花开的坚守”。

    经过多年的发扬传承,盘山这个精神家园的内涵已经越来越多元、丰富。在钱洲军看来,如今,除了艰苦奋斗、吃苦耐劳之外,还包涵互帮互助、团结协作、不轻言放弃等等,“润物细无声,这些在劳动中逐渐强化的品质,对学生的学习、生活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为我们四中保持教学质量稳定和素质教育争先注入了动力。”

    50年后 补齐短板,能否引向“燎原之势”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一项研究显示:美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72分钟、韩国42分钟、法国30分钟,而中国小学生只有12分钟。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甚至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

    这一现状也得到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各级各地教育部门先后出台文件,推动劳动教育落实落地。今年5月,宁波市教育局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各地各中小学统筹校内外和家务劳动教育资源,保障中小学生平均每天劳动不少于1小时。比如在家务劳动方面,洗碗、洗衣、扫地、整理房间,这些家务活都将成为宁波中小学生的“家庭作业”。

    拥有盘山劳动实践基地的宁波四中学子无疑是幸运的。“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由之路。盘山劳动不仅是四中艰苦奋斗精神的传承,更是对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培育。”钱洲军说,盘山劳动也是学校人文行走之“行大道,走吾乡”短线研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要求学生做到“知行合一”:“知”是让学生了解四中学子盘山劳动的历史与德育活动的意义,“行”是通过亲身参与的劳动实践,体会劳动的艰辛,掌握基本的劳动技巧,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目前,在宁波四中,除上盘山劳动外,还有学生值周、校园垃圾分类、清洁人行道栏杆等劳动活动,学校还一直在开展最整洁教室、最美宿舍等评比,同时引导学生每周干家务。学校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该校有83%的学生每周干家务,25%的学生每天干家务,超过半数学生在假期主动参加各类劳动实践。

    让学生感受劳动之美

    上了50岁的人都知道,过去无论是农村中小学还是城市中小学,都有学生参加劳动的优良传统。在我的记忆里,小学时,每周半天要参加劳动课,一部分同学手工装火柴(1盒100根),一部分同学去学校操场边的农田里劳作;学校还设有养兔兴趣小组,平时同学们两人一组要轮流去割草、拣菜叶。中学时,学校在西郊有农场,我们要定时参加割稻、挖番薯等劳动。通过劳动,我们收获了很多,也培养了我们欣赏劳动、喜欢劳动的品质。

    但不知从何时起,许多学校学生参加劳动的优良传统丢掉了,为了追求升学率,包括家长在内,都不愿意开展劳动教育,以致“培养”出了一些“高智低能”的学生。今年9月开学季,不是有媒体报道有些学生不会系鞋带、不会剥鸡蛋吗?正是鉴于此,教育界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学校要重视劳动教育!

    德、智、体、美、劳,劳动是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劳动可以树立美德,劳动可以增长知识,劳动可以强身健体,劳动可以培养团队精神。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劳动活动,去感受劳动之美,从而发自内心地尊重劳动、认同劳动,有助于塑造他们的健全人格、确立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热爱劳动,也是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人才不可或缺的素养。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宁波四中坚持50年开展学生劳动教育,难能可贵,很了不起。希望有更多的老学校坚持下去,更多的新学校加入进来,迈出劳动教育坚实的第一步。

    (李国民)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