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记忆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2月10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堃记”醉泥螺

    张晓红            

    泥螺,雅称“吐铁”。《邑志》记载:“状类蜗而壳薄,吐舌含沙,黑如铁。至桃花时,铁始吐尽,乃佳,腌食之。”也就是说,泥螺宜腌制而食。

    早年间,北仑区域的周边海涂上,多的是泥螺。泥螺最盛之时,应在初春或是初秋,所谓“桃花开时佳,桂花开始也佳”。

    天未亮,勤劳的下涂人就去“赶小海”。大人们以木质海马为滑行工具,蹬着海马抲望潮、钩蛏子、撮泥螺、撬牡蛎……小孩们各自带着一只小田箩,在滩涂的近处,瞄着一个个由脚印踩踏而成的小水潭,水潭下面总有小海鲜蛰伏着。

    拾泥螺,是赶小海最简便又最能无师自通的一项技艺,通常由孩子们去拾。只需弯腰伸手,微微张开食指中指,平贴泥涂,夹起一粒泥螺,再用大拇指轻轻按住,然后顺势向后轻轻一甩,以此来甩掉泥螺上的泥浆水。

    如果恰逢泥螺交尾季节,在泥涂上四处可见互相拥抱着、原地慢慢旋舞的两粒大泥螺,俗称“挨磨泥螺”。这时的泥螺,有的个头超过一个大拇指。

    有一种泥涂,表面像菜籽油般油腻,呈金黄色,称为“油涂”。油涂上的泥螺个头硕大,外形丰满,肉质肥厚,且螺壳呈现出明显的金黄色,螺肉口感糯脆而鲜美,是珍品。外埠人称“宁波黄泥螺”,皆由此而得名。

    上了年纪的“老宁波”都知道,从前有家“王堃记”的醉泥螺很有名,深得人们喜爱。我父亲以前在上海工作,回家探亲后返沪,总要背上一旅行袋瓶装的“王堃记”醉泥螺,给厂里的同事分享品尝。

    再往前的年月,听母亲说,外祖父和一批同乡人在上海经商,常让“信客”带去“王堃记”醉泥螺。泥螺带到,如办筵席,大家高兴地一桌子围坐分享。

    这么有名的“王堃记”醉泥螺,就产于北仑大碶。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大碶镇后埔街上有个王轩章老人,长年一袭破旧衣衫,腰上必系一根稻草绳索。他体态清瘦,脸庞黝黑,行走健疾。当地人都知道,这人是“醉泥螺”。其实,老人是以祖传之技制作醉货糟货,如醉泥螺、醉糟鱼、醉虾子而起家的,尤以醉泥螺而闻名。

    要说这醉泥螺,凡吃过的人,都说好吃得不得了;按当时的市价,又是贵得不得了。一般的醉泥螺,贩夫走卒当作和龙头烤、咸蟹浆、腌冬瓜一样的“长下饭”,唯有“王堃记”醉泥螺,是贵人富贾餐桌上的精致小菜。它的香并不浓烈,却有着鲜、爽、甘、醉的混合味道。就是办酒筵的人家,也必用精致的白瓷“莲子茶盅”盛上两盏,在筵席上对角放了。大小匀称、黄黑透亮的醉泥螺,为酒筵增色不少,人们冲着这款过饭好小菜,最后总会吃上几口白米饭塞塞口的。

    “王堃记”醉泥螺的名声越传越响,供不应求。王氏老人依照家传秘方,精益求精,已几近吹毛求疵,而且制作方法秘不传人,连家里人也不传。每每操作至关键步骤,老人将门板合得严丝密缝,老妻装作给他送茶水,门缝洞眼张一下也张不着。央了娘舅当说客,他捋着山羊胡须,慢悠悠地说:你道这醉泥螺人人可做?若不是道行深,就是做出来了,放个三五天也得变质。我王家祖传三代的牌子,不能掼砸!

    老人有个儿子是黄埔军校毕业,曾任国民党高级将领。老人本人却与中共地下党有交情,曾护送地下党主要领导人顺利通过敌占区。这一切,似乎又给醉泥螺的传说蒙上了些许神秘的色彩。

    20世纪80年代初,我曾受镇文化部门的委托,搜集有关醉泥螺的资料。此时,老人早已离世,他的家人也不知所终,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位给他做过“秤手”的行贩师傅。

    据行贩师傅介绍:一般民间以近清明时的“桃花汛泥螺”为上品,但王氏老人却专收立夏节边的,而且专收昆亭滩涂上的,手抲的和拖网拖来的皆可。他眼一瞄就能决定收与不收。如卖家不服气,他会拿出自带的铜盘小秤,随便舀上一勺称给你看。一两(十六两制)刚好十二粒的符合规格收进,过大过小都不要。

    制作醉泥螺的关键步骤是引螺“吐铁”,泥螺的脆嫩与嚼头全在这一关。泥螺喜“鲜”,以鲜汤啖之必吐舌。但吐舌过快过猛,会致壳断裂或耷拉,影响外形美观和滋味;过慢也要成“僵泥螺”。民间自制的咸齑卤有许多不足之处,王氏老人用的是家传秘方配制的卤汁汤。他常对街坊说:泥螺是有灵性的,乖得很哩。

    他把泥螺倒在一只只木盆里,搅入适量卤汁汤,按时辰用手不断地翻掏。而后,一次次“放咸”,直至螺肉齐匀出全“掼毕”,又放入秘制的醉汁和料酒,鲜香味全出来了。如此严谨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方能使醉泥螺久藏不坏不失味。哪怕过了一两年,醉泥螺仍是粒粒饱满硬挺,黄亮鲜爽。

    这一整套的制作工序,全由老人独自默默操作,直至可装瓶了,才交由家人和手下人完成。因此,每次制作的数量并不多。

    大碶是有名的浙东侨乡,“王堃记”醉泥螺曾牵动多少游子的思乡之情和舌尖上的记忆。母亲说过,好多出门在外的“远客”,归家来,不嫌其贵,餐餐以“王堃记”醉泥螺佐餐,还连呼:过瘾!过瘾!

    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王氏老人被招收进了公私合营的“三美”食品厂做技术工人,醉泥螺的牌子换作了“三美”牌,仍以颗粒大而匀、香味纯而醇、无腥无泥茎而闻名,还远销日本、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12个国家。

    可惜,王氏老人未将秘方和操作方法传授于人,随着他的去世,20世纪60年代“王堃记”醉泥螺就销声匿迹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